每一座城市的城郊似乎带着某些共性。变化多端,充满期待……你会发现每一个黄昏时分的喧闹里,建筑工地附近的小餐馆生意最火爆,有些混乱的角落里闪烁着“存在”的光亮。人们落脚在城市光鲜的背影后面,住进灯火稀疏低廉房屋,省下工钱与日常生活成本之间的差价,攒下打工收入给家乡老少寄回希望。艰辛中争取着城市生活的一席之地。
这种状态引起摄影师朱林的关注,在他眼中,这是一片消弭之境,所有事物在这里消亡,所有事物从这里生长,短暂荒芜深刻暗喻出当下的某种现实,极具张力,极具荒诞感。
9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带来的变化超过以往任何年代,从南到北东到西中国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城市向乡村的蔓延至历史上从未触及的区域。然而拆与建中形成一片宏大的灰色地带,它非城非乡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形容,它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却远离熟悉的生活表像。
这种状态引起朱林的关注,在他眼中,这是一片消弭之境,所有事物在这里消亡,所有事物从这里生长,它短暂平静,像一只被抛向空中的球在向上最终,坠落之前的一瞬静止,矛盾对立极致后的平衡。短暂荒芜深刻暗喻出当下的某种现实,极具张力,极具荒诞感。
这样的背景之下,朱林的创作毫不意外地经历过表现形式的探索。
在经历一系列的试验,重构,试图通过不同方案复杂化作品语境后,他最终回归直接影像:废墟中建起的孤独高楼、倒下巨大水搭中伸出的双腿、高铁旁金字塔的攀爬者、荒野中亮起的红绿灯、死亡讣告前生者的围观、站在破烂砖头水泥堆尖上扮作天使的女孩……
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村民以及外乡人那种说不清楚的快乐和疑问,以及成人即将离开自己家乡的彷徨和不知所措的痛苦。也充满了孩子们对即将搬离这种破旧房子的开心和期待,可能这些孩子们想在这个过去生活的地方留下最后的快乐时光。
作品虽然都是彩色的,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他所刻意表达的一种灰色气氛。可能是因为警察教师的职业原因,朱林拍摄像一种公安式的勘察与记录,又像是在案发现场取证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朱林的作品里,我们从侧面看到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脉络,以及找到社会快速发展的史料证据。朱林所拍摄的也正是中国快速发展,深度改革的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从他拍的这些系列中看到中国所有这种大型或中型城市的共性:既可以看到欣欣向荣的摩天大楼,也看到那些处在城乡边缘的乡村逐渐被都市吞噬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许多不确定性,让人兴奋也让人担忧,所以值得关注。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城市边缘的郊区不停的消失,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变得紧密相连。
摄影家朱林用镜头在更大空间范围捕捉人们稍纵即逝的行为变化,感受城市推进中的人情冷暖。朱林,60后,生于都江堰,祖籍阿坝州松潘县。当过工人、教师。喜欢阅读与行走,以个人状态行走于民间,用心倾听民间声音,用理智去思考与诉说。曾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西部》等多家报刊杂志拍摄撰写专栏。
最近,朱林的作品正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展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