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试也作弊?比你想象的会玩,30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我国最早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清代的科举制度,这个是平民可以当官进入高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还有一个途径是通过当兵来实现,显然后者的危险系数要大很多。所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想要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读书,进行科举考试。可是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非常的少,参加考试的人数却很多,在这样的一个制度下,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人想要考上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有人想出来了投机取巧的方法,作弊。别说现在,在古时候的人们也不能坚持下来十年寒窗苦读,所以这些人把心思都花在了弄虚作假上。
第一个比较方便快速的方法,就是贿赂考官,因为科举制度一开始并没有将姓名隐去,也就是说,考生的姓名,考官在改卷的时候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所以有些人就花钱让自己的考试分数变得很高,能够中举。这种办法几乎被有钱的富二代们垄断了,中举的都是有钱人的子女。这个现象一出现,就让当时的皇上武则天非常生气,因为本身科举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那一些没有权势的普通老百姓可以出人头地。于是她想出来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考生的姓名全部挡住,这样考官就没有办法看的见名字,从而无法作弊。不过,这个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因为作弊的人可以在考卷上标注记号,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为不只是考试的考生会有这种龌龊的想法,监考的老师同样如此,不过也不乏一些为自己的得意学生考虑的老师。张骞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按照正常流程来看,张骞考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他老师偏偏却担心他考不上,所以在他考试之前,喊他来进行单独的辅导。
张骞认为这种事情不应该自己独享,于是叫了自己的同学一同前去,这可愁坏了他的老师,却又无可奈何。结果经过了这场辅导,张骞并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反而他的同学听出来一些门道,最后到放榜的时候张谦落榜了,而他的同学却考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种作弊的方法成功率很高,但是需要消耗的金钱财力也非常多,所以没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是不能依靠这种方法的。当然如果你像张骞一样听不懂其中的意思也是没有用的。
第二个方法就是代考。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家境稍微富裕的人,因为要能够找到一个愿意帮忙的有学识的人代替考试,也是比较难的事情。但是这个方法朝廷也有所了解,并且为了制止这些举动,发明了浮票。
这个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准考证,上面写有自身的相貌特征,并且描写的相当的细致,好比你脸上长了几颗痘,多少胡子都一一的描写出来,以便准考老师核对信息。所以想要找到一个与自己身高相貌几乎一致的人来代替自己考试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这种方法到后来就没有人采用。有人可能想到了,在考试的时候可以找别人帮忙,但是这种方法也非常难。
除非你可以碰得上温庭筠。碰上他会怎样呢?碰上他,这一场考试就可以顺利的考过。他可以说是替考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不仅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写文章的速度也非常的快,传递答案的手法也非常隐蔽。
监考老师常常发现不了他的作弊行为,从而一场考试可以帮好几个人作弊。再后来他又报名参加了一场科举,这个时候他的名声已经非常的大,主考官们都知道了他的作弊手段非常厉害,于是都提高了警惕,将他单独安排在帘子前面考试。
但是即使是这样,温庭筠还是非常快的交卷,并且帮助八个人完成了试卷,这样高超的作弊手段,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不过有人能想得出来作弊,自然也有人能想得出来防止作弊的方法。到了后来,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对于作弊的惩罚力度也非常的严格,导致后来都很少有人作弊了,毕竟如果作弊了,自己的朝廷生涯就算是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