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岩寺、万佛塔、梵声入棹歌
昨天,天色阴沉沉的,四人从福州市区驱车前往琅岐岛的鳌峰岩寺看望一位朋友——自由飞翔。他在琅岐岛上禅修半个月了,发在朋友圈的鳌峰岩寺风光图片特别迷人,令人产生在梵天仙境的感觉。
这些风光图片都配了自由飞翔写的原创诗作,比如:
圣地参学之四:
鳌 峰 岩 千 仞
(2020.12.5)
鳌 峰 岩 千 仞,
居 险 且 嵯 峨。
塔 耸 云 天 外,
梵 声 入 棹 歌。
江 海 浮 一 梦,
梦 醒 见 头 陀。
尽 此 七 尺 囊,
念 念 离 娑 婆。
圣地参学之十五:
江 里 那 艘 船
(2020.12.16)
在向岸上挥手的时候
你突然转过身
擦拭夺眶而出的眼泪
人生,划出两道平行线
你走江里的航道
她入清净的法门
从此,僧服飘飞
如翻涌不息的波涛
晨钟暮鼓,伴随声声佛号
从此,鳌峰岩上的野菊花
错过无数个春江秋月
课读经书的双眸
从未在江面经停,那怕
舤影如画,汽笛声咽
读了这些文字,我觉得他真的已经走在修行较深的路上了。因此,这些文字显露朴素、淡泊的心境,没有出家离世的孤独凄凉感,反而透出一种温情和慈悲。这正是修行人的文字,而朴素、温情和慈悲则是修行者最高的心境体现。
他向我们介绍鳌峰岩寺的住持宗安师父,说她一年来兢兢业业为寺庙辛苦操劳的精神值得敬佩,希望我们也去认识一下她。
宗安师父的文字也很诗意,摘自她的朋友圈:
查看日历,来鳌寺一年整。感觉像是走了很远的路。
这世上所有经历、情怀,不身临其境,就永远无法真正体会。
直接进入状态。装修,改造,内心轻重缓急标明着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事,用吃老本的架势,招架迎面而来的种种事端。
一年至此,内心愈发吉祥安定,贞静圆满。
喝茶,聊天,带她去海边看夕阳,给她拍照片,镜头里,看她宛若少女。娇憨,张扬,随心所欲,美丽无比,整个人像一束来自天堂的光线。
确实是,内心要有很多很多的慈悲,和很多很多的智慧,才焕发出来的仪态,如那白露茫茫蒹葭苍苍。她有一张自由飞翔的脸。接近于人类能美到的极致,类似精灵,或者某种萌物。
诗歌,音乐,人生。多少刹那芳华,穿行在疮痍沧桑中。
青春,美丽,少年。这次第盛开的花朵,镜里镜外相映。
握不住的过往。所有的年华都在零落。零落。
“生活,删繁就简。”她说。
后来,看破且看轻逼仄粗暴的人世表象,发现万物自身洁白上升的光芒。
一朵花,一杯茶,都蕴涵着生命美丽的哲理。
那些路过的野风,在风中妖冶过的露水。旷野四处埋伏着香味,一棵巨大的树在水边,展示身上层层叠叠的绿。生命如此充实又如此丰盈。。。。。
时光温暖,岁月辽阔。终此一生,做一个善良的、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人。
轻轻拥抱,是踏踏实实的温暖的怀抱,又仿若拥抱自己的分身,像是不可思议,又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如同逐渐沉没于幽蓝无边的海底。呵,终于回了家,无尽流浪,无限疲惫,此刻可以安歇。
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他和宗安师父,我们四位朋友便赶往琅岐岛去。这一天刚好福州降温,鳌峰岩寺在山上,靠海,气温比福州还要低三四度。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到了琅岐岛内。车子往山坡上前进时,透过车窗,我看见一个身形修长的长者站在一棵和他一样瘦削的树旁,那一瞬间我恍惚觉得这是一个久远的、似曾相识的电影画面。也许正是百年前,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的画面再现。那个远去的僧人,曾经也是一位集大成的艺术家。
车子终于停在寺庙前空旷的停车场上,我们一下车,满面红光、慈眉善目的他立即过来握手欢迎我们。我再次为他修行者的慈祥喜悦面貌所震惊。记得我上一次见他,大约是五年前,那时他的面貌虽然也很温和,但没有今天这般慈祥、安宁、喜悦。甚至,我觉得他有点像那个远去的僧人——弘一法师。
大家相见甚欢,在他的带领下去参观了鳌峰岩寺。天色虽然惨淡,但没有影响我们几个新朋旧友的心情。尤其在这座始建于明末的寺庙里,古朴、宏伟的建筑、僻静安宁的环境令人心情愉悦,再眺望海边的风景,更有一种放下一切的旷达、淡泊、舒宁的欢喜。
我们到达的时间接近中午,因此围绕寺庙走一圈后便前往斋堂用斋饭。
在庄严而亲和的诵经声中,我们默思后开始茹素。饭后,我们受邀到鳌峰书院一楼的茶室喝茶。出家人喜欢说“吃茶去”。这是什么意思?“吃茶去”是宗教的一段公案。与赵州(河北省赵县)的柏林禅寺有关。按照我的理解,很多事不必多余解释时,就说“吃茶去”。这与佛祖的“拈花一笑”是同义,可多种解释,各人根据智慧、学识而见仁见智吧。
我们四个也“吃茶去”,但我们不仅吃茶也聊宗教文化,并遇到寺内的佛普法师。我请教佛普法师,鳌峰岩寺是传承哪个宗派。她说是净土宗。净土宗即只要你念“阿弥陀佛”就算是净土宗的弟子了。这多么简单呀!据说,一个人临死前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佛祖就会来接你去天堂而不必下地狱。
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有人类的地方都有宗教,世界的文化起源也是从宗教开始。宗教经典中的道理十分深奥,多数都是思辨内容,加上千年前印度外文翻译的困难、术语的费解,导致普通人确实理解困难,因此信徒多数只能做到礼佛、遵守清规戒律。但西方不少哲学大师都受到东方宗教的影响,黑格尔本身就确认这一点。还有一些西方大师的哲学作品也脱离不了佛教经典如《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的思想影响。因此,我喜欢来寺庙走走,不为了参拜礼佛,主要是为了更接近人类最原始的文化与信仰。
我建议对佛、禅感兴趣的人从《六祖坛经》读起,容易入门。
我们吃茶后,便前往万佛塔参观。七层高的佛塔内,每一层的墙壁上都嵌满了白瓷雕的佛像。每一层的佛像雕塑都不同,面部形象丰美圆润,服饰也能充分体现当代佛像雕塑艺术家的审美水平。
从一层顺着手扶木梯往上走,每上一层,眼前景致都是华美绝伦的佛的殿堂,感觉自己是在登七重天。这简直就是一座艺术殿堂。
在最高层,俯瞰寺庙周围的风光,巨大的海风吹动着我的长发,我有些摇曳感,心想若是夏天来此,该是怎样的惬意啊!
古人喜欢寄兴于桑麻松菊与田野篱落之间。今天环境变化大,都市人只能寄兴于海边,俯瞰山岩、田畴、林花草木、大海,绣地参天,云水一色。
人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我想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这样一个清凉世界里禅修静思,不过是为了让眼睛逃离都市的藩篱,看得更远一点,因为都市之外有大海,大海之外有什么呢?有梵天吧!
鳌峰岩寺是梵天,梵天外有一片离尘世很近的大海,足以令人看得更远,且宜仰而思,俯而释。
鳌峰岩寺介绍
鳌峰岩寺始创于明朝,据《长乐县志》记载,明崇祯丁丑进士钱肃乐「曾托迹于三宝、西石、鳌峰、东林诸迹,所至赋诗」,并在此隐居讲学,以后就此建寺。康熙年间又建鳌峰书院,礼请名师培育人才。据现存古碑记载,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陈世辉等百余人捐金千余两重建鳌峰岩寺;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陈守迎等六十余人又捐银重修。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在岩后建文昌帝君庙及钱公祠。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乡人又集资重建鳌峰岩寺。「文化大革命」中,此寺严重毁损。一九八九年开始重修,海外侨胞和当地善信齐心合力,集资百万,历时一年竣工,殿阁魏峨,雕梁画栋,倍胜于前。有观音殿、藏经楼、放生池等建筑,与胜景桥、塔山亭、鳌峰书院、鳌湖亭阁、摩崖石刻相映辉,为拜佛、旅游的胜地。
现任住持法波法师, 福建人。1984年在福建诏安报国寺出家,86年在南京栖霞寺受戒(茗山长老传戒),88年常住于安庆迎江寺任知客,95年追随光孝寺又果大师在广州光孝寺任知客(得又果大师衣钵)。海南三亚南山寺知客,现为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安庆宜秀区佛教协会协会副会长。住锡安庆观音寺住持、天柱山佛光寺住持、福州长乐鳌峰岩寺住持。
2015年法波住持住锡长乐泽里鳌峰岩,应当地信众要求并在各地信众的支持下耗资一千多万元建立了万佛塔,塔内装潢采用金色合金组成的神龛,总共11180尊,每个神龛内供一尊佛像,金碧辉煌,造工精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檐口铁马微风吹动,发出悦耳的叮当铃声,每层宝塔的檐口装有带状彩灯,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通明,色彩缤纷,万佛塔高大的雄姿在夜色中显露无移,备见华美,万佛塔四周遍植菩提树,蕴含着至高无上的佛理。
泽里听钟鸣,齐敛禅心登佛塔
鳌峰看潮涌,全凭佛手指秘津
泽里鳌峰岩两大制高点建筑四面佛和万佛塔互相对应,已成为香客进山朝香必去之地。
笔架山顶四面佛高大而庄严,面朝四方,神态安详,慈目低垂,佛手前指,给迷途的人指引方向。佛像底座到顶高十三米多,底座四方形,边长3.8米,四周雕刻佛教十二诸天的故事,浮雕人物神态优美,栩栩如生。四面佛四周十八罗汉和哼哈二将,雕像姿势各异,形神兼备,雕刻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寺址:福建省长乐市潭头镇泽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