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电影交流纪要20201214
Q:现在行业是不是不想出一些不利的政策(st)?
A:ST假如说它慢一点,说到明年3月份出台政策,理论上年报是有可能在1月份2月份出的。一边公司第二年亏损,2月份出年报,出年报后应该就是加ST,然后3月份出政策了,所以摘还是不摘?从这个政策的角度,它不应该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它一定是在大家出年报之前就这么出来,否则的话他就再下一年了,没意义。它一定不出现这种说公司发了年报,理论上发了年报,然后被ST了,然后它再出政策没有意义了。所以早了才会有风险,比如道德风险业绩风险。早了会出问题,晚了又赶不上下一年的披露,放三四月份又没意义了。
Q:轻资产加盟未来的业务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存量会冲击公司直营的影院线吗?
A:客观来讲,既不能过高的孤立它,也不能说是觉得意义不大。目前来讲,这是一个创新的模式。加盟这些影城都是用公司的核心系统,然后类似于像直营店一样,但是用公司的资质,用一次收一次钱,大部分都是这种模式。他本身和公司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收入跟公司也没关系,然后就挂靠给公司交一个挂靠费,当然这个行业这种加盟费不高,因为电影行业刚开始搞,再一个就是公司没有一直这么强的影响力。
轻资产这个模式为什么能做?1)第一个就是要有一套核心的管理系统,不能靠人管,是要靠系统来管。因为加了一套系统,公司可以通过系统对外输出,它就可以采用跟我一样的标准化的一个这个流程去做。包括售票,包括服务,包括卖品。2)第二个还有品牌,肯定是一个好的品牌,万达能给增加溢价,或者客人愿意去看才有用。3)第三个是要形成的团队市场,现在是有全国形成的这种38个区域,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的。这个影城加盟怎么样才帮助大北京我已经有10家20家30家影城了,这叫区域优势。所以加盟基本上都在公司服务范围之内的,这样可以和公司技能养成达到协同。如果都是公司自己的影城的话,完全可以协同起来管,包括时间可以错开不同的时间去放不同的影片,公司都可以从内部去协调,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所以从这来讲,这些加盟这些影城,其实公司是希望它能够比过去要经营的更好。现在其他院线可能很难具备这个能力,基本这么做很难做,它没有动力输出。于是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一种轻资产模式的选项。最大的这些好处就是它能跟我联合起来搞一个活动,然后互相的去做会员卡也好,积分也好,包括品牌溢价。
Q:这种模式下大概能收多少钱?
A:一个是加盟费,收费标准是按照净票房1%来收,每年。还有就是系统使用费,工具,排片系统等,这些是按照机器数量收费。院线和影城其实是形成一个供片关系,因此影城需要加盟院线去获得影片,公司这边的费用就是1%。之前院线上游下游分账的比例是5743。就是50%归影院,7%归院线,上游43%。但对于本公司来说影城和院线是一体的,所以是57%的分帐。如今院线越来越多了,加盟费会越来越少。
Q:现在有多少影城已经用到了轻资产服务?
A:今年大概会开20多家,基本都是新开的影城。一些当地比较小的影城也有,但它们不是这批新开的主力。原因是它们会先观望,因为它们可以偷票房,偷票房就是不把收入计入系统,观众可以继续看,收入的钱不用全分给上游,可以留一大部分给影城自己,所以这样是可以挣钱的。
Q:加盟模式现在主要是三四线吗?
A:都有,第一线不是太多。
Q:关于广告业务,搜狐经贸都已经倒闭,为什么公司不选择租给分众?
A: 过去最开始也是跟经贸合作过,09~11年当时是对经贸跟公司签。当然影城数不一样,那会儿几十家影城,当时签的合同是两年2000万,当时就总共两年2000万。然后11年-13年,然后华夏时报当时他是也签两年,11年到13年前两年8000万,这是从2000~8000万,然后从13年到应该是14年底,大概是13年5月份到14年底,就一年半的时间,大概2.4个亿,就是2000万到8000万再到2.4个亿。然后到后来自己干大概估计价值是四到五个亿了,广告的价值是增长非常快的。
现在说的万达传媒都在影视上,本身就是做广告起家的,本身就是做这块。如果说自己做,可能真的不一定比他做得好。卖给分众4个亿,可能公司自己都没法挣到4个亿的。但是影院现在它本身是有很多文化资源,万达传媒在业界做得很好,本身是有很多资源的,自己本身过去就是做这行的。过去这几年的广告收益终端都是在增长的,然后公司这边也会定价很高,这个交易是无法达成,比方说卖分众5个亿,分众不一定花5个亿买。像现在这种情况没什么人看电影,卖给分众分众一定也要给你砍价。
Q: 搜狐经贸为什么倒闭?
A:广告这个行业只有第一第二可以做,因为没人会找第三第四去打广告,这是一个资源实力的问题。万达和分众的优势是不同的。万达是质量高,在之前国庆期间,前500影城万达占了40%多。分众是多,一二线特别多。相比之下经贸就没有优势。
Q:万达的盈利水平和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A:影城的好坏和它先天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不好的影城在万达底下也会不行。一个影城的好坏跟第一个因素:地理位置,或者说覆盖人口的量级。第二个因素就是商业广场的质量好坏也有关系,商业广场不行自然也没多少人去那里的影城看电影。第三个因素就是影城本身的质量,比如有没有imax这些。所以先天条件好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认为一个影城建成后70%的票房就已经被决定了。第二个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万达的优势,因为公司有房产,租金是可以谈(低)的,公司可以降低成本。
Q:华润和万科现在也跟万达合作了?
A:是的。
Q:公司单荧幕产出比行业平均高很多,原因是什么?
A:拿的项目比较好,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再一个原因是万达对自身的指标要求很高,比如利润。对于很多公司特别是国企来说利润不是最主要的。还有就是万达的管理能力非常强。包括阿里现在也有影城,他们也想找公司谈来签署购买万达的管理模式。
Q:CGV盈利跟万达差很多,原因是什么?
A:按道理讲他经营也不错,他也是外企,肯定也管理好,也有这经验。因为我们经过交流以后才发现他们拿项目和经营项目是两个团队。比如说给指标,今年去拿20个项目拓展的人,是不会考虑很多经营指标的,目标就是20个项目。然后在这个结构里面,今年拿20个项目,拿项目的时候预估票房,比如租金500万,票房3000万。项目团队一算收益率挺好,要拿到这个项目。但最后一试发现只有1500万,他拿项目的人可能明明知道这个项目没那么高,或者说这个项目可靠性低,但因为预估可以高点可以低点,他在拿着项目他一定把这项目票估的很高,估的高以后他才会有收益,才会拿这个项目,要么他这个项目就不同意拿。他也就没业绩了。所以他倾向于把票房估的高一点,这样把这个项目就能拿到他有奖金了。但是实际经营这项目没这么高就亏损了。
Q: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万达能准确知道票房?
A:因为公司有足够多的影城,就是说在哪个城市,哪个区,周边人口有多少,商业是什么?公司有很多维度,然后最后测算出来这个票房大概多少,不会跟实际有太大差距的。公司有足够多的数据,把公司的数据一套进去后就能够得出结果,通常也不会有大的偏差。还有就是公司由自己经营的数据小组来去测票房,这个票房是由公司自己内部经营的人员去估的,估完以后他要跟公司现有的影城是匹配的,能拿好就拿,所以一般开业以后没有什么大差,这就是公司大数据的优势。所以一定要有足够多的影城。
Q:这样的话市占率的提升会有一个规模效应,数据也会更加准确吧?
A:是这样。以前市占率13.5%,公司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具体原因是无法判断的。但是现在公司能知道,因为公司有一套系统。首先可以看周围的竞争对手,再是去看区域,比如影片在哪几个省份低了,再是城市,再是具体到影城。最后通过得到的消息来分析,是竞争原因还是什么。这都是影城数量多带来的数据优势。
Q:这个系统除了竞争对手,大数据还能不能用来组合排片?
A:这个行业目前还是万达排片做得最好。周围的小影城都不需要自己排片,直接复刻万达的排片就可以。至于排片,先要判断影片的亮点,通过它们来预估票房的量级大概是多少。票房高的就排好一点。大数据方向上,公司会根据电影的类型,导演,演员,以及一些指数,然后大概计算出票房,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偏差。
Q:那怎么解释中国机长这些票房前后差距很大的情况呢?
A:现在排片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天的排片都会发生变化。比如影片第一天上映发现反响不好马上第二天减少它的放映,换别的影片上映。现在排片都是动态的。
Q:对于一开始表现不是很好的电影是不是很快就没有上映的空间了?
A:可以这么认为的,因为排片少了没人看的到。
Q:到底有多少片方是真正能赚钱的?
A:只有10%。10部电影只有一部电影是赚钱的,90%在亏钱。现在片子投入越来越大,投入的多了,才有足够的影响力,才会有人去看。包括现在公司搞万达影视,可以把影院的数据交给他们,告诉他们观众的喜好,基本成片后放映反响都不错。再有就会给万达影视的电影多一些排片,一些渠道让它传播出去。
Q:怎么看待美国6大影线迪士尼独占35%的票房,而剩下5大各占10%?
A:万达有院线的优势,渠道帮了很大的忙。目前中国院线还是一个渠道为王的状态。但以后一定是内容为王。
Q:内容的话以后靠影视公司自己能行吗?还是一定要挂靠渠道?
A:渠道也是一方面。但总体来说,公司一定要有大投入,要有足够的资金量。所以对于电影行业来说一定要有钱。华谊非常缺钱,光线还好。北文年年出爆款片也没钱,目前就万达最有钱,还自带渠道。电影行业目前投入三年才能保证现金流是正的,因为回款是比较慢的。
Q:那为什么不直接投资一级市场(比如电影),而不是电影公司?
A: 电影是不会让你投的。一个电影片方知道赚钱的话,不会让你参与投资。而且你投资进来还会导致拉高成本,最后票房收入还不够成本,导致一个类似于溢价的情况。所以目前一级市场也不好做。只能说公司本身要有实力,上游起来以后要形成规模,形成集团化,然后大投入才有大产出。
Q:公司市场增长这么多,市占率提高,对估值产生的问题怎么看?
A: 对于二级商来说,目前是看拐点。如果市场扩容没那么快,然后它的票房回升比较快的话,公司的利润的回升增长就要比票房增长快,但是现在票房肯定不会有很大的增长。所以票房增长不快的话,那就是市占率的提升,通过质量拉动也可以。
Q:市占率的提升之前说只有1%增长每年,会不会对于投资公司没有什么吸引力?
A:其实所有影城放的影片都一样。收购太多的影院提高市占率不一定是个很好的决策,因为这不一定意味着收入更高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成本会更高。还有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国荧幕的池子一直在扩容,这种时候多收一些影城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池子稳定了,这个时候多收一些影城才意味着更多的收入占比。
其实中国电影行业还有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被动增长的。现在商业广场开了以后就建个影城,建个影城就得租出去,其实未必是商业广场想开影城。这个现象是要等商业地产增速,就可能会未来几年可能逐渐会放缓。再有影院不再作为商业广场的标配。最开始在10年之前,没有一个商场必须影院这个说法。但现在来讲行业上涨必须都是有的。现在市场还是在往这边投,还是保持一个投资的速度,所以现在我们去拿项目就特别好拿了。
Q:关于刚性收入,上座率15%以上以后增加的都是利润?成本的拆解是什么样的?
A:上座率那个是可以这么理解的。成本拆解的话,上游分账占43%,租金正常来讲占10%-15%。人工的话大概占10%左右,折旧摊销占10%,水电占10%以下。剩下的属于毛利。
Q:纯放映这一块是不是不赚钱了,只靠飞票赚钱?
A:当然。现在中国的上游43%。你看国外大概是反的,上游大概60%,下游只有40%,40%还是挣钱的,基本就是靠卖品,卖品特别高。人均消费万达概是7块多钱。其他的大概最多四五块钱。
Q:利润弹性上,租金跟票房走是没法压下去,水电人工是有一个规模效应吗?
A:有规模效应。其实我很多东西都有规模效应,包括租金,品牌强可以谈。分账其实都有,43%看起来是死的。但其实来讲每年的分账其实可能不一定是流出,你可以给他谈返点。成本主要就是设备成本,水电那个弄不了,但租金什么的,和之前上次提到的仙灯的成本都可以降低。比如仙灯因为量大的话,采购成本会降。
Q:市占率未来三四年能到20%吗?
A:算上加盟的那些能达到,靠公司本身的话能到18%。最近市占率提升快的原因是大盘比较低,随便做点活动市占率提升就特别快。明年希望市占率能做到15%,就完成目标了。
Q:明年票房的情况大概是什么样?
A:明年不一定能到500亿,前几年都在600亿左右。
Q:这是不是意味着已经饱和了?
A:不会饱和的。像美国,像韩国、澳洲人均观影平均大概是在接近4次了,接近4次。中国如果在城镇人口的话,应该是不到两次,就是一线城市大概是在三次左右,二线大概是在两次,这三线以下大概就是一次或者不到一次。其实这一个是观影的习惯,然后其实和人的消费结构是有关系的,就是人的消费能力强,收入越高,这种观影的频次就会越高。但是通常来讲观影的频次上限大概在4次左右,这个有限的。所以基本上发达国家4次,中国基本上上限也是4次。所以在中国真正的提升的空间是未来的三线四线以及二线三线城市的收入会逐渐增加,然后票房一定会跟着增加。这个跟布局也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收入结构增长会对中国票房肯定是正相关的,这是第一个。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也还在提升,人口越来越多,基数越多,对这票房增长也是有帮助的。再一个就是中国观影人群的年龄段,其实跟欧美不一样,欧美基本上都是40多岁,中国真正看的多的是80后90后更多,因为学生更多,00后也逐渐起来了。所以随着中国的年代层次再往上往下移,然后观影人群群体也在增加,这就是意味着以后会有更多人观影。
Q:目前增速比票房增速快,票房起不来,所以就不打算扩行业了?
A:是这样。如果行业增长没必要扩行业,只有行业不增长的时候扩张才是合算的。
Q:有什么指标可以看行业增长停止了吗?
A:当商业地产不增长了的时候。
Q:唐山的制作成本是多少?
A:5个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