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正午的乌鲁木齐
-荔枝FM760926-
作者:吕峰
朗读者:陈颜
|文件过大,无法上传,请至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电台直接收听。|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对于它,我充满着向往与憧憬,在没去之前,我觉得哪怕在乌市呆上一秒钟都是上天的恩赐。等我来到乌鲁木齐时,正是阳光灿烂的正午时分。抬头望去,蔚蓝色的天空如水洗一般,在朵朵白云的映衬下,是那么的澄澈,是那么的辽远。当时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甚至有些恍惚,可是如火的阳光、明晃晃的白昼,让我知道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那一刻,我的身心都是暖洋洋的。那正午灿烂的阳光,提醒我珍惜在乌市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也提醒我珍惜际遇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摊子、每一个人……
时光·博物馆
每到一地,总喜欢看看当地的博物馆。在我看来,那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也是最形象、最立体的历史,更是近距离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绝佳窗口。在乌鲁木齐,有许多各有特色的博物馆,也正是这些博物馆,见证了乌鲁木齐的历史与荣光。在乌市的日子里,我几乎走遍了它所有的博物馆,如自治区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棉花博物馆等。
每到一个博物馆,我发现好多人们排着长队观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虽然那远古的狩猎声、那兵戈撞击的金属声、那斗酒成诗的欢笑声、那纸醉灯迷的歌舞声,早已在辽远的历史时空里化为不可捕捉的微量元素,可是那些斑驳的陶器、生锈的青铜、精美的壁画、动人的雕塑等精美的文物却安静淡然地躺在清冷的玻璃窗中,任人观赏。我也好像穿越了千年的沧海桑田,走进了平和澹远的历史时空。
乌鲁木齐的历史是悠久的,是厚重的,也是让人惊叹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此后的岁月里,无数风流人物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辽阔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壮阔的历史剧,兴盛辉煌与衰落孤寂的沧桑巨变,都铭刻进了乌鲁木齐的进程史,这也是它无穷魅力的深刻根源。翻看乌鲁木齐的历史册页,无论是哪一张,都铭记着让人沉醉的故事,让后来者情不自禁地怀着一份虔诚和渴望来探寻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的历史,摭拾曾经的苦难与艰辛、奉献与牺牲、收获与教训。
感受最深的是自治区博物馆,里面不仅有浓重的民族气息、历史氛围,还有神秘的楼兰美女干尸……徜徉其中,仿佛走进天荒地老的岁月,走进历史的拐弯处,左顾右盼却很难分辨历史的尽头,心里顿时生出一种神秘感。走着走着,我仿佛感受到了古人的呼吸,听到了风中羌笛的回响。在翻滚飞扬的黄土中,有无数的脸夹杂其中,以一种极其模糊的神情行走,步履缓慢但会一直沿着自己的方向,像极了这个韵味十足的城市。恍惚中,我看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班超投笔从戎苦心经营西域,看到了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看到了玄奘冒死西行求法,看到了岑参行吟边塞,看到了纪晓岚被发配乌市……
日月更迭,星转斗移,乌鲁木齐的代谢兴衰、因革故事,是史不胜书的。无论是自治区博物馆,还是和田玉博物馆,亦或是丝绸之路博物馆……每一座博物馆都堆积了太多、太多的时光。一件藏品的时光就够长的了,千万件藏品就使人如同泡在巨大的时间之河里,无法脱身。在博物馆除了感受历史的璀璨、文明的悠久、物产的丰富,我感受更多的是宁静。所有来此的人都是怀揣着静穆之心,脚步总是缓缓地、轻轻地,生怕惊动这些久远的灵魂。在我看来,能自由自在地与万古交流,就是一种默契、一种轻松。
每从一座博物馆出来,便似合上了岁月的卷帙。可是没走多远,我却发现并没有走出历史的尘封,因为它的背影太长、故事太多、情感太深……
信仰·清真寺
伊斯兰教是乌鲁木齐的主要宗教,自然在乌鲁木齐的城内城外、大街小巷散布着无数的清真寺,仅在解放南路两侧百米之内就有14座,可见清真寺在乌市的密集程度。在乌市,有名的清真寺如陕西大寺、南大寺、 汗腾格里大寺等,不广为人知的就更多了。对于土生土长的乌市人来说,他们都不清楚这座城市有多少座清真寺,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一座新的清真寺就拔地而起了。可是他们却知道,这些清真寺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去了汗腾格里大寺和陕西大寺。汗腾格里大寺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也许是晴天朗日造成的反差,巨大的建筑投下的阴影,清晰而庄重。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那些层层叠叠的窗户充满了好奇,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和一种窥探的欲望。陕西大寺则有些与众不同了,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尤其是古色古香的大殿,像宫殿一般,十分壮观。大殿的周围是走廊,从那里走过,恍若穿过了时空的长廊,可以唤醒人们心头沉甸甸的历史感受。
无论走进哪一座清真寺,不仅仅会有一种庄严肃穆感,更能感受到其间弥漫着一种精神上的圣洁,信念上的坚贞,情感上的虔诚。去陕西大寺的时候,正是礼拜日,午后的日光明亮无比。在阳光暖暖的照耀下,院子里涌动着许多伊斯兰教的信徒。人头攒动,色彩斑斓,花帽、白帽、镶边的灰帽,在骄阳下像涂了油彩一般。所有的信徒衣着整洁,面目肃然,从寺里传来的嘤嘤嗡嗡的诵经祈祷的声浪,有一种悠长、忧郁、感伤的韵味。在那一瞬间,我的心被打动了,像山涧的清泉潺潺地流过,清凉滋润透了。
在陕西大寺,我看见无数的人不知疲倦地跪拜着,在他们身体与泥土的摩擦中,发出了动人魂魄的喧哗。看着他们虔诚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信奉佛教的奶奶。小时候,每当晚上我钻进被窝时,奶奶便隔着被子抚拍着我,有时把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嘴里还念念有辞:“菩萨保佑,长啊,长啊!”特别是生病时,奶奶又是烧香又是拜佛,在她的虔诚里,是对孙子的爱,那种爱是无私的,是纯粹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奶奶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
除去那些虔诚的信徒,寺里还有一些像我和朋友这样的旁观者。虽然人也不少,但个个都屏气息声,神情庄重,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因此虽然人多,却显得异常安静肃穆。置身其间,心里摆脱了尘俗的羁绊,就像那澄澈的天空一样。我不知道人们是出于对宗教的无比虔诚,才构筑了如此神圣威严的氛围,还是因为神圣威严的氛围才导致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我想这是不重要,也是无需区分的。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是以爱和善为出发点的,这一点和儒家的“尽善尽美”也是相通的。
我在清真寺逗留的时间不是很长,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但就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却改变了我以往对宗教所形成的固有的偏见。我明白了,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凝聚力,宗教文化的凝聚力更加强烈。我也明白了,宗教的力量可以让你的心灵能够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
风情·大巴扎
巴扎是维吾尔族语,是“集市”的意思。乌市最著名的巴扎就是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它不仅是乌市的标志,更是一处神奇无比的存在。刚走进去时,差点有一种失语的茫然,人声鼎沸,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并且都充满了撩人的异域风情,让我大饱眼福。
大巴扎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个个热情的摊主争先恐后地向我推荐铺子里的东西。再加上西装革履的先生,裙裾飞扬的女郎,形色匆匆的游客,头戴花帽的维吾尔族汉子,包着丝巾的维吾尔族少女,碧眼金发的外国友人,共同构成了大巴扎的驳杂与和谐。我漫无目标、不知深浅地向前走着,尽情地欣赏着那些具有西域特色的首饰、工艺品、刀具、各色干果等等。在大巴扎,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它的应有尽有也让我大开眼界。
看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大巴扎,我不禁想起来,在两千多年前也当是如此。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汇聚、交流,酒肆、驿馆、商号并列,吆喝声、叫卖声,如涛如浪。南来北往的商人、使臣、僧侣等,都在这里抖掉一路的风尘,然后填饱肚子,装满清水和干粮,喂饱马儿和骆驼,再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迎着漫天的朝霞,伴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又踏上了新的征途。走着走着,我也好像穿越至了“举袂”如云、挥汗如雨的繁华之中,城头上旌旗高扬,羌笛胡琴从院落里悠悠传来。
除去各类商品,大巴扎还是新疆歌舞的展示厅。在演艺中心,你可以尽情地欣赏那独属于西部的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在这里,人人都是天才的歌唱家和舞蹈家,音乐的细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乌市人的全身。无论是维吾尔族的《新疆是个好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还是哈萨克族的《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塔吉克族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都是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音乐、舞蹈、演唱、文学融合为一体的不朽杰作,都已伴随着丝路驼铃,蜚声中外,名扬天下。
大巴扎也是各色美食的聚集地,热情好客的乌市人将煎、炸、烧、炖、烤各种烹饪手法,演泽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特别是那些吃不完的特色民族美食,维吾尔族的手抓饭、馕、烤羊肉、烤包子、酸奶子、油塔子等,回族的罐罐面、粉汤、酥馍、烩面、炒面、凉粉等,蒙古族的手抓肉、奶酪、奶豆腐、熏肉、烤饼、油炸饼等,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有些仅仅是那些充满地域风情的名字就能勾起人的食欲,如那仁、木赛来斯、阔尔达客、馕包肉、烤狼饼等等,那美妙的滋味舞动于舌尖,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有一天,在大巴扎吃手抓饭时,遇到了一位维吾尔族老汉。他那风尘仆仆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和他是那么的相像,于是我们开始费力地交谈起来。他教我用小刀如何细致地剔出肉,看着我的动作,他满意地点着头,重复着每一句我能听懂的话,消磨着彼此的时光。看着他在热风中一飘一飘的白胡子,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祖父。在那一刻,我好像是和远在天堂里的爷爷交谈。虽然在那一顿饭之后,我们就会各奔东西,可是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过客,有的会有所交集,有的会擦肩而过,所以我会更加珍惜邂逅的每一个陌生人,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林立的商铺,形形色色的人流,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的大巴扎,不仅诠释着乌鲁木齐市井生活的真实状态,也诠释着乌鲁木齐独有的民族风情。
凡尘·维吾尔族人家
在乌鲁木齐的城郊,散布着一些原生态的维吾尔族村落和人家。所有人家的院子宽敞得令人羡慕,沿着院墙矗立的树木,把院子围城了一个个独立的城堡,或者是独自逍遥的一方天地,完全隔绝了外面的喧哗与吵杂,一家人守着这一方天地,自得其乐,安稳、舒坦。我一脚踏进去,就好像一不小心走进了世外桃源,不知道是时光遗忘了这里,还是这里遗忘了时光。
维吾尔族人的院子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园子,里面栽满了果蔬,虽然品种不尽相同,但无一不是硕果累累、风情无限。栽种最多的是葡萄,从檐下密密垂满的葡萄和大片浓绿的肥叶,把炫目的阳光挡在了上方,给人以无限的清凉,无限的惬意。看着那一架架的葡萄,我一下子就懵了,还没吃呢,就彻底地醉了。红葡萄、白葡萄、马奶子等,每一种都让我爱不释手。对我来说,吃葡萄吃到饱,可谓是人生的极乐。
维尔族人,热情、豪爽、大方,他们会用原生态的歌舞来迎接你、欢迎你。相比较于大巴扎的歌舞表演,这里的歌舞更原始,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只见一位老人悠悠地唱着歌,用的是维语,我听不懂,但是那旋律是无比的动人,我想可能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既美丽又忧伤。在他们看来,歌舞从来就不是一种点缀、一种奢侈、一种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大山长河、土地森林、晴空白云、温馨的风和无拘束的牛羊为伍,生长得粗壮、朴拙而又健康。
走进维吾尔族老乡的屋子,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另外一个国度。室内是满壁的挂毯,那些图案漂亮极了,充满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弥漫着家的味道。地毯的厚实和图案,让我的身心仿佛都突然进入了休息的状态,那是一种来自灵魂上的熨帖,好像整个时间和空间都静止了。桌子上摆满了待客的鲜果和干果,哈密瓜、香梨、无花果、巴旦木、葡萄干等等,让每个来此的人都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在维吾尔族的生活中,手抓饭一直占据着“至尊”的地位,也是婚宴请客、招待好友必不可少的佳肴。逢年过节,或是有朋自远方来,都要做一大锅香喷喷的羊肉抓饭,以示主人的手艺。在一个维族老乡家里,他们待客时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饮食风俗习惯,即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子,而是用手抓着吃。我也入乡随俗了一次,吃的是不亦乐乎。当然抓的时候还是很有讲究的,可不是想象中的五指齐上,一同乱抓,而是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来抓,这样不会搞得手上、嘴边都是米粒。
在维吾尔族人家的时光是快乐的时光,那一处处的村落、一户户的人家就是一处处的世外桃源,宽敞的院落、高大的林木、游荡的牛羊、戏耍的孩童、晒太阳的老人,组成了一副安详、神圣、朴素、悠然的生活图景。你也可以在这里好好地享受慵懒和阳光,或是怀着一份无比闲适的心情在四处转悠,或是聆听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或是对着金黄的落日发呆……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流连忘返,都会让你忘却世间的喧嚣,置身于尘世的另一头。
——节选自《向度》十三号刊·品城·新疆专题
▼点这里,收听本文有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