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三十四:图书集成 , 铜字排印工程浩大 ; 聚珍丛书 ,木字套印巨帙宏篇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三十四

图书集成  铜字排版工程浩大

聚珍丛书  木字套印巨帙宏篇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图书集成  铜字排版工程浩大

聚珍丛书  木字套印巨帙宏篇

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到了清朝,进展到它的全盛时期,在官、私、坊三大刻书系统中,有不少已改用活字印刷,并出现了中国印刷史上规模宏大、世人瞩目的铜活字版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和木活字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两项重大工程。

1、《图书集成》铜字排印工程浩大

有清一代的活字印刷,以木活字的应用最多,铜活字次之,泥、铅、瓷等活字异彩纷呈。其中,大规模的铜活字排印工程,是清内府用铜活字排印的一部宏篇巨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部印制精美的《古今图书集成》,分6编32典,计6109部、一万余卷、一亿六千多万字。排印如此巨大的一部类书,所用铜活字的制作与排印工程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史载,这批数量巨大的铜活字,是由《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原编纂者陈梦雷组织制作的。清朝包世臣谈到这批铜活字的制作时间、地点和数量,说:“康熙中,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可欧洲人茹莲在翟理斯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索引》中,却说是25万字。孰是孰非虽难定论,但数量至巨却是可以肯定的。因卷帙浩繁,自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排印,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才印成66部,用于颁赐皇室贵胄、在朝显宦和赏赐编修《四库全书》期间献书500部以上的藏书家。据传,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之外,康熙年间还用这批铜活字排印过诸如《星历考原》、《数理精蕴》、《律吕正义》等天文、数学、音乐等方面的书籍,陈梦雷也曾借用这批铜活字排印过自著《松鹤山房诗集》、《文集》等书籍。既然用的都是内府活字,则必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使用的是同一批活字。鉴于所印各书的字体不尽相同,或许可以说明这批内府活字有着较多的字体和字号,而这恰可证明包世臣所说的“百数十万”是可能的。遗憾的是,这批内府活字在武英殿存放期间,看管者监守自盗,大量丢失。后以京城铸币短缺为由,监守者请求将其熔铜铸币,以图湮灭罪证,造成了活字印刷史上的一大憾事。

说到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古今图书集成》,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部大类书的编纂与研制这批铜活字的陈梦雷。

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清朝福建闽县人,康熙朝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受耿精忠叛乱牵连入狱谪戍辽宁开源的尚阳堡。后因其博学多才、献诗有功,获得康熙大帝的赏识而被召回北京,让他在西苑教皇三子诚亲王胤祉读书。此间,他开始编纂这部大书,到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完成初稿。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缮写清本并目录一册,暂定名为《汇编》,后更名《古今图书集成》,由诚亲王胤祉呈奏皇上。此书原拟交武英殿刊印,因此书篇幅浩繁,刻印工程巨大,致使时日迁延,久久未能付梓。皇室变故丛生,清世宗胤祉继位,陈梦雷又以“招摇无忌”的罪名被谪戍塞外。他辛辛苦苦编纂的这部鸿篇巨著虽未废弃,但已易人,转命蒋廷锡出任总纂,带领一帮人从新整理,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用陈梦雷研制的铜活字排版印刷了。
无论对《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还是研制数额巨大的这批铜活字,陈梦雷于中国图书文化乃至活字印刷事业,均功不可没。

2、聚珍丛书  木字套印巨帙宏篇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木活字排印工程,是在故宫武英殿排印的《聚珍版丛书》,始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终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共排印图书134种,2416卷。笔者综观各家对有关清代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著述,当属著名书史印刷史专家魏隐儒老先生编著的《中国古籍印刷史》最为简练、详实。他说: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高宗弘历校辑《永乐大典》中的零篇、散简和各省进程的遗书不下万余种,命选择一部分世所罕见而有裨益于世道人心足备参考的书籍,发交武英殿刊刻流通。当时管理武英殿刻书事物的是四库馆副总裁金简。他考虑到刻书种类既多,工料消耗必大,就计划仿照元代王祯创造的木活字印书。于是拟就办法进程。奏折里说:今闻内外汇集遗书已逾万种,现奉旨择其应行刊刻者,皆今镌版通行。此诚皇上格外天恩加惠艺林之至意也。但将来发刊,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时日。臣详细思维,莫若刻做枣木活字套版一份,刷印各种书籍,比较刊版工料省俭悬殊。臣谨按御定佩文诗韵详加选择,除生僻字不常见于经传者不收集外,计应刊刻者约六千数百余字。此内虚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约需十万余字。又预备小注应刊之字,亦照大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约需五万字。大小合计不过十五万余字。遇有发刻一切书籍,只需将槽版照底本一摆,即可刷印成卷。

这个奏折呈高宗乾隆御览后,御批:“甚好,照此办理。”于是,在金简直接组织指导下,开始按计划制作。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刻成大小木活字25万余。高宗认为“活字”名称不雅,命更名为“武英殿聚珍版”。用这些活字排印的丛书,就叫《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后,凡活字排版印本称“聚珍本”,即始于此(参见《中国古籍印刷史》第226-228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金简始创的木活字排版工艺,有六个人承办。其中两个人排版,并按书稿所需文字唱取,四个人按平上去入四声在书屉中拣字供给。每排完一版,便交印工刷样,再交由翰林进行校对。校对无误后,由印工正式刷印。其具体工艺程序,金简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内文分奏议、程式两部分。奏议在前,程式在后,所占篇幅各半。其中,奏议部分主要记述金简等为采用木活字印书上奏皇帝的奏折和乾隆皇帝的批示;程式部分则详细记述了武英殿木活字印书全过程。主要包括:①活字制作,②填充材料制作,③活字存贮设备及排版工具制作,④排版与垫板,⑤校对、改版与印刷,⑥拆版还字,⑦逐日轮转法。这是继沈括著《梦溪笔谈》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王祯撰文《造活字印书法》之后,又一记述活字印刷工艺技术的珍贵文献。就活字印刷工艺技术论之,较之前者,他不仅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而且记述更为详尽。尤其在记述技术路线、工艺规范和生产调度等有关生产管理诸方面,更显露出前所未有的科学、严谨与规范。标志着中国活字印刷工艺已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水平。

清代的活字印刷,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内容丰富,经、史、子、集四部皆备,流传至今者大约两千多种。明代兴起的排印《家谱》之风,到了清代更为流行。官、私、坊三大刻书系统纷纷采用活字印刷和全国各地民间排印《家谱》之风的盛行,使清代的活字印刷益发普及与繁荣。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