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忠:京剧舞台上的后幕为何叫“守旧”
何谓“守旧”?
这是戏曲专业本语。扼要简明的解释:传统戏曲舞台装置——过去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台帐”(也称“堂幕”)和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幕上绣有各种装饰性图案,作舞台上装饰品用。清末用布景后,传统的底幕习惯称“守旧”(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那么具体一点盘问“守旧”一词是何时、何地、又是何人叫出来的呢?据说1908年上海新舞台采用写实布景之后,再用原先的门帘台帐,戏曲改良家潘月樵为之起名叫“守旧”,这名称沿用至今。
以上,对“守旧”一词的历史由来及功用,说得比较概括。使非专业人知道了“守旧”是何物。我平日也曾在不同场合求教过几位内行人士,说之虽详略有别,其基本意思也大体如斯。但推本求源来说,对昔日“守旧”一词真正含意及名称由来还有许多复杂隐情未得揭示。至少说对“守旧”一词产生的来龙去脉中某些周折情节没有阐明。因之,对《中国京剧史》中的某些说法之定语还存有待商榷之余地。
依我浅见,所谓“守旧”一词还不宜简单独归于昔日潘月樵个人名下,因为这不吻合历史事物(局限于“名词”)的发生、发展之实。而且,历史上首先说出“守旧”一词的并非是上海京剧界中人,乃是北方艺人。再严格一点讲,所谓“守旧”一词最初本无正式规范名称。至少说,问世之实物与名词之认定没有同步。倘单说“守旧”事物(或实物)本身初创于清末上海“新舞台”(在旧上海南市十六铺)无疑,而潘月樵、夏月珊等改良先驱者有开创改良舞台之功亦不可夺。然焦点在于,其名称先无定名,在传呼中上海仅先有那么一个不规范的叫法为“绣球”(何谓“绣球”?先不用我铨释,说下去就明白了)。而后实物传到北方。在这个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误听语言的称呼“守旧”,接着这个被误听的称呼又返回上海被认定了。有意思的是,当时南北都是误而不知,又都“误”的有情有理。后来,南北不谋而合又误到统一起来了,使“守旧”一词推向全国并得到京剧界人承认。因为有些历史事物复杂,又欠缺有正式记录,往往细末之事也无人留心去追査它。久而久之就因讹而讹沿袭下来。
从“绣球”到“守旧”名称的产生
按昔日夏月珊、潘月樵等虽改造了舞台,即首创“镜框”式趋于现代化的舞台,但仍是以演出传统老戏为主体,仅仅把每天的“压台”戏(即等于北方的“大轴”戏)改为演时装新戏,尽量采用创造的写实布景。也就是说,从“开锣”戏到“压轴”(即倒二之戏)还是安排唱传统戏。不过,这就发生了不协调的问题。因为既不相宜采用布景,又没有“出将”、“入相”两个门,叫演员从什么地方登场,又从什么地方下场呢?于是设计出一张软片布景,中间画些美术图案,左右各开一个门框,挂上门帘,把它挂在台上,象一面墙似的,就可以唱老戏了,应用万能,不论演文戏还是武戏都通行无阻,观众也没有什么硌生感。由于夏月珊、潘月樵等主持的'新舞台”首次推出那样软片万能式的布景,中央的图案画的是“狮子滚绣球”很新颖,留下了具有特征的印象。这第一次事物的印象是深刻的。然后来过了几个月,用旧了,又换新的。图案也改了,改为“万象回春”或别的图案。总之,从此大约每隔几个月必更换一次,新的软片布景,而图案也必随之更换。
有了舞台布景,自然也要有相应安置布景的操作规程。大凡如上所设计的布景都要吊起来。当演戏前用什么布景,就先由管理人员拍几下手,招呼上面的人放下一张什么布景下来。他们为了工作方便,把所有的布景一一预先定出名称,诸如“大客堂”、“小房间”、“花园”、“书房”、“荒野”、“道路”等等,下面喊什么上面就放下什么也就是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演传统老戏,不用写实布景,就照例把那张有“出将”、“入相”的万能的玩艺儿放下来,最初这东西没有什么名称,因图案画的是“狮子滚绣球”,便叫它为“绣球”,一来二去,以图方便就得出一个不规范的简称——“绣球”了。不料几个月后已经改为“万象回春”或其他图案,他们也还是叫“绣球”而不呼“万象”,因为习惯成自然,对那个简称有印象也喊顺口了。此后大约每隔若干月必定更换一次图案画,但不管画的是什么,“新舞台”的布景工人总是称那一张软片布景为“绣球”,约定俗成就不再换新的名称了。
自从“新舞台”戏院都来效仿,并向“新舞台”的布景工人求师,请一二人来主持此事,言听计从什么都依样画葫芦。自然顺理成章,连“绣球”二字也引入各戏院了。其实他们画的并不是“狮子滚球”,省得动脑筋都叫它是“绣球”照样能行得通。于是这“绣球”二字便成为上海京剧界布景行业的术语了,合理与否也没有人去追究它。后来,汉口、天津等地风气一变也纷纷改造舞台,采用布景。时势造英雄,上海各戏院的布景工人也均升为“专家”,如天之骄子到各地码头去显身手,并大出风头。
梅兰芳所用之“守旧”
历史性的误会——“绣球”变“守旧”
当北方的京剧界中人,见到那一张所谓“绣球”的东西,莫名其妙,请教他们:这是什么东西?那布景工人的“专家”操着上海浦东话说“绣球”。北方人当然不会明白“绣球”二字的原意,竟误听为“守旧”二字。北方京剧界中人想了一想,作会心的微笑,好象领悟出道理点点头说:“对,有意思,人家那些‘花园’、‘客厅’都是新玩艺儿。咱们这个墨守旧法的上场门软片布景被人家称为‘守旧’倒也很好。”就这样一经误会性的贯通铨释,由糊涂又变得明白了。传播开来,全国京剧界中人都称那个东西为“守旧”了。说“全国统一”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名称。连各地的票友们也晓得这叫“守旧”。这中间“守旧”二字,又由北方传到上海,来一个“逆输入”,上海京剧界中人竟也称它为“守旧”,不再有人叫什么“绣球”了。
梅兰芳先生的专著中有些章节提及到了“守旧”也多是述及其实物之用途。梅氏有这样的回忆文字:“‘守旧’的名称,是在新式舞台改用布景之后,遇有些旧戏仍用门帘大帐的时候,就这么叫起来的。不过从前的大帐,是挂在板墙上,跟门帘并不毗连;而现在的‘守旧’都是软片通景。”“守旧”是什么这里提及到了,但究竟是怎么叫起来的梅氏也没有细论。这等细末之事恐专门探究者也不多。久而久之,事随情迁更无人注意它了。关于“守旧”的名称及其内涵的产生、周折演变过程,又出现过误中有误,昔日老艺人有打油诗一首云:
“守旧原来是绣球!
京腔沪语各千秋。
舞台掌故君须记,
回首当年风马牛。”
中国京剧 1994-03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