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剑上的文字为什么这么花哨?

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战斗英雄,当时战乱纷仍,即便是国君,也多随身佩剑(今天没有哪个领导人带枪或手榴弹),勾践也有一把剑,如图:

勾践剑

看上去精美异常。仔细看,剑身下部有铭文:

两列,八字,据专家释读,为“越王鸠潜(或'浅’)自乍用剑”,鸠潜,即勾践,古代同音字往往互换使用,并且这两种写法都是对越王giu jian 的音译,既是音译,就不一定有固定的字。比如史书上写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作“燕”,但出土的器皿上有写“匽”、“郾”的。有人曾怀疑该释文的正确性,但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勾践的用剑,当年出土于湖北荆州,如今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越国在今浙江一带,勾践的剑为何出土于楚国,查无证据。有人说有两种可能:楚国败越国的战利品;楚越两国联姻的礼品。都属推测。

这八个字,按照字体风格,叫鸟虫篆。拿今天的话说,叫美术字。小时候,时常会看到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用一种特制的刷子写鸟虫书,当时觉得很神。

楚国属南方,我们再看看中原的字:

宋公栾戈

这件兵器上的铭文,释作“宋公栾戈”。宋公,宋国国君。宋国是周灭商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地而成的国家。国在河南商丘一带,属中原,但铭文的装饰性也很强,或许是紧邻楚国,有受到影响吧。

栾书缶

栾书缶铭文

这件器皿叫“栾书缶”,春秋时晋国大夫的用品。相对于南方楚国的铭文,该器上的文字,要自然得多。有趣的是,这几行字是从左往右读。

下面这件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帛书,也是比较自然的:

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楚帛书

可见,并非一味南方重修饰,北方尚自然。

先秦时期,列国各自为政,文字从写法到风格,国域差异明显。秦始皇灭六国,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泰山刻石拓本

泰山刻石,秦始皇东巡,封禅泰山时所刻,这件拓本字迹虽然汗漫,但泱泱大国的样子还是能看出来。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前,文字大概是承西周而来。

石鼓文拓本

《石鼓文》发现于唐初,因刻石外形似鼓,故名。《石鼓文》的断代颇为有趣,最早被认为是周宣王时代的,韩愈、苏轼都写诗赞扬过石鼓文。后来宋代人说它是秦国的东西,清末,说是秦文公时的,民国,变成了秦穆公、秦襄公。今人又说它是秦始皇时代的作品。总之,时代越来越晚。不管怎样,总该是秦物了。这字属大篆,它的风格,也是泱泱大国的样子。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强大,先要把文字搞大气。

不过,秦代/秦国一般场合使用的文字,也有不类《石鼓文》或《泰山刻石》的,如下图:

睡虎地秦简

这字则非常活泼,简直是隶书。

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同场合,文字的书写是有差异的。石刻传留后世,故刻意庄重;简牍用作交流,故务求简便(或许“简便”一词即从此来)。王羲之时代,朋友间的书信,逸笔草草,大概有个字的样子就行了,像下面这幅:

南朝王志《一日无申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