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新见的承安宝货银锭
《中国银锭图录》编纂小纪之二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金银局主持的库房银锭整理工作以及其后《中国银锭图录》一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我作为一个帮忙者均参与其中。该书已在2013年4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在银锭整理过程中,感触到有些实物的内容不便由“图录”这种形式直接表现出来,故特选述几则分享在这里。
据《金史·食货三·钱币》记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须,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至(承安)五年十二月,罢承安宝货,所以金代承安宝货银锭实际行用了3年。
在过去很长时间,因未见到承安宝货银锭,故有人曾质疑《金史·食货三·钱币》的记载,并认为承安宝货实际是一种铜钱。
时至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在清理收兑到的库存杂银时发现了4枚一两半承安宝货(其中2枚被省文物部门收买),1982年5月在北京“中国历代货币展览”上被展示,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其是作为杂银收购,来源不清,故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疑问。为此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将追寻承安宝货来源作为一项重点科研项目安排,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在《黑龙江日报》等发表征询启示,终于1985年8月10日下午,黑龙江阿城县杨树乡村民在地里刨土豆时,又发现了1枚一两半承安宝货,因见其像县里在找的古银锭,随即上交到国家。阿城县是金古都上京会宁府遗址,由此证明了金代承安宝货银锭的确实存在,以物证史,解决了一桩历史疑案。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宁分行在他们的库存中又发现两枚一两重承安宝货,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再发现一枚金代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在以上发现里一两和一两半承安宝货各两枚现藏中国钱币博物馆。其他三个等次的承安宝货一直未见实物,这三个等次当时是否实施了制造,目前不能确定。
因为金代承安宝货银锭是史有明载的官铸银锭,且分有重量等次,发行时间不长,发现数量不多,因而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在《中国银锭图录》里中国钱币博物馆所存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见于图62、图63,承安宝货一两银锭见于图65、图66。
此次整理库藏,又见到了来自黑龙江人民银行库房的1 枚一两半承安宝货银锭,重58.4g,长49.18,宽33.34,高6.35mm(图64),来自辽宁人民银行库房的1 枚一两承安宝货银锭,重40.17g,长42.18,宽27.48,高5.19mm(图67)。
图64
图67
图67那枚来自辽宁的一两承安宝货银锭肯定是新发现,而对“图录”是否收录图64的那枚一两半银锭则曾引起我的犹豫。此锭尺寸、重量无问题,但文字略显尖细,特别是成色有异,其成色为78%。据成分检测数据,同为一两半的图62号锭成色是100%,图63号锭成色是87%,一两的图65号锭成色是92%,图66号锭成色是87%,图67号锭成色是90%,但图64号锭成色明显偏低。因用无损检测方法,成分测得或略有偏差,但此数据则相差较大,特别是图64号锭和图67号锭是同一地点用同一台机器所测,故其含银成分明显低于其他5枚银锭。
考虑之后仍把此锭作为一项资料放入“图录”。我认为此锭可能是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在清理库存杂银时发现的留存于银行的两枚一两半承安宝货之一。1981年前收兑到的承安宝货银錠当代伪造的可能性不大,而可能是当时官方发行后期减色铸造所致,或为当时民间仿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