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二回

电视剧里的张飞:燕人张翼德在此!

文/陆生作

这次读《三国演义》速度很慢,一字一句地读,一回读好久。之前读到了二十几回,隔了几月个月,竟没什么印象了。若不是在读过的地方画了红笔,自己都不相信已经读过了。匆忙阅读,浮在表面,加上记性大不如前,所以就慢慢读。蜗牛慢读。

今天讲第二回,指向写作的阅读,有以下几点可谈:

1-比较比较:一个内容不同写法

刘备三兄弟离了董卓,投朱儁jùn,讨张宝。

张宝是张角二弟,也会妖术: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

他一使妖术,刘备就败阵而回。

第二次对阵,张宝故技重施: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砂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自天而下。——全部四个字,主要内容自然与上次作法一样,但写法不一样,不重复。如果同一个内容要写两次,可以这样写,至少在句式上、节奏上有变化。一句话,百样说,两样不算多。我们在阅读时将两样比较比较,会有收获的。

张宝第二次作法,被“秽物齐泼”解了。用“猪羊狗血”破咒作法,在生活中、香港鬼片中都常见,可算习俗吧。将习俗写入文章,也是好的。

2-矛盾的解决: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作少不了矛盾,或称之戏剧性,或冲突,我用它所指的面是很广的。故事得有事故。

在这里,我想讲的矛盾是,双方各有理的,然后各退一步,事就成了。

玄德从背后掩杀,贼众大败,奔入宛城。朱儁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儁不许。——因为朱儁不许,不接受他们的投降,所以就有了下面这段情节:

刘备的意思是,接受他们投降吧,干吗不让别人投降呢?当年汉高帝得天下,也接纳投降的人。

朱儁讲,此一时,彼一时也。情况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刘备知道朱儁讲得有道理,那就“不容寇降”吧。只是,他担心:“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

朱儁当然也知道,背水一战,绝地反击,战斗力会爆棚的。所以,当刘备讲出“不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朱儁就“然之”。

结果,韩忠果然弃城而走。

韩忠投降,朱儁不许,一对矛盾。

刘备偏向接受投降,朱儁不许,又一对矛盾,且加固了前面那对矛盾。

看似无解矛盾,因刘备的合理推断而终于网开一面。写故事就该这么写啊,“柳暗花明又一村”。

换个角度想,作者事先就想好了,要“撤去东南,独攻西北”,但他不许它直接写出来,而是“儁不许”,在这两者之间,让矛盾双方去“拉锯”,故事自然精彩。

打个不甚合适的比方,你去借钱,目标是50元,但你先开口借500元,这有难度吧,双方各一堆花言巧语后,从500降到50,其实呢,目标恰好达成。从作者设计这个角度看,写作亦可如此。取法乎上得乎中,逆向思维一下,得中,取法上。

3-转折与波折:加入角色来推进情节发展

刘备剿贼有功,却不得功名。同样战斗的孙权,因有“人情”,上任去了。

难道就让刘备一直等着?这是不行的。在这“黑暗”一刻,转个折,拐个弯,遇个贵人,便见“光明”了。

这日,刘备三兄弟郁闷地走在街上,遇到了郎中张钧。“玄德见之,自陈功绩。钧大惊,随入朝见帝……”,这么一着,刘备也要上任去了,“安喜县尉,克日赴任”。关键时刻,贵人重要,自己也得给自己加油呢。

“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刘备还是很有治理才能的。不过,朝廷降诏,要淘汰一部分因军功而升职的县级官吏,刘备有可能名列其中;加上督邮前来考察政绩,借此变相索贿,刘备是“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张飞大怒,借着酒气将督邮鞭了一顿。这下,刘备便还了萝卜章,弃官了,与关、张兄弟在刘恢处躲避追捕。上一回,兄弟三人离开董卓,是张飞起头;这回弃官,也是张飞起头。

这一段故事,是刘备从“没做官”——“做官”——“不做官”。

因刘备没有除授,兄弟三人郁郁不乐。那么,现在弃官了,接下来是不是应该再让刘备做个官呢?这是需要的。那么,机会来了,刘恢将刘备推荐给刘虞,去大战了几天,平了渔阳张氏兄弟的举事。刘备有了功劳,不仅免了之前鞭打督邮的罪,还又做官了,“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因公孙瓒推荐,刘备再升官,“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在第一回介绍刘备时,“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这回,公孙瓒也用上了。人在江湖飘,朋友多了路好走啊。

总结一下:“没做官”——“做官”——“不做官”——“又做官”——“再升官”。一条波浪线看出来了吗?

这条波浪线当然是刘备的。但是,在波浪的“峰”与“谷”之间是有人物的。他们是张钧、督邮、张飞、刘恢、刘虞、公孙瓒,这些人物一个个加进情节中,推着情节往前走。

第二回的回目是“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以上所谈,还没涉及到“何国舅谋诛宦竖”,这里不展开讲了。其实就一句话,皇子辩与皇子协背后两股势力的争夺,宦官在之间搅合。在写作上,即我所讲的“‘打和’也是写作方法”——“打和”是作者的调配,胜负是人物的结局。

细读文本,滋味多多。刘皇叔“自陈功绩”,你大惊了吗?

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系列

1.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第一回

QQ群:528037856

微信号:congmingzuowe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