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朱世怀.:水磨面做的手擀面


水磨面做的手擀面

文/朱世怀

吃手擀面,那还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近几年再也没有吃过。
手工擀面,家乡人叫"擀饭",这也是先前庄稼汉过日子的家常饭。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备有一块宽大平整的柳木案板,靠墙上的两颗钉子上横搭一杆端正长圆的鸡蛋头(中间粗,两头尖)的柏木擀杖,下面一绺窄板上放了瓶子里盛着的碱面,发粉,还有油盐酱醋调料等厨房里的必备品,这也是庄户人家的必备家当。
小时候,家里没有碱面,我婆每次烧了大荞草,着了灰,搭了灰水擀面,大荞草不易燃烧,光冒白烟,有次我婆让我去烧,我见冒烟的荞草快要着出火苗了,便用嘴去吹,"慌"它着了,我紧避慢退,眉毛头发都被火苗燎成了焦黄的卷儿,散发出毛骚味儿的焦臭。
大荞草灰,不是很白,是黑色的,看似像一团黑草,一动,散了。才知是灰,将它盛在笊篱里,浇上水,淋出浑浊的灰水来,等澄清了,就能调面擀饭了。
那时候,我常跟了娘去水磨坊里磨面,粮食晒干簸净,就不叫粮食了,叫"磨磨"。我背三升五升,娘背一斗两斗,下了山,再逆河边走一程,过了两根木头搭的木桥,便到了水磨房里,看磨的老太太很和善,灰白的头发上铺满了白色的尘面,穿着宽大的大襟衣服,满身尘面,扭扣的长绳上系了一方很黑的白布当手巾,有时揩鼻涕,有时擦眼泪,也在舀饭前抹碗,喝茶前抹盅子。一一我喜欢跟娘去磨面,但不会吃磨里的饭,也不喝磨里的淡茶。
当石磨下面淌了一圈雪白的面粉时,娘就要罗面了。黄泥抹就的木蓠芭墙上挂了一行圆形的木筐马尾罗儿,那些罗儿的木圈有些旧得殷红,有些新得煞白。
"二婆,那个是铜丝罗?"娘问。
"顶边里的那个。"看磨的老太太扶在大而厚的磨台上,调整着粮斗与"吃食眼"的距离,观察着出面的粗细。
"罗儿,不是马尾巴上的长毛做的吗?"我不懂地问。
"铜丝罗儿更细,擀饭才长呢。"娘边忙边说。
" 轰隆隆……"闷雷一样的石磨在木轮的带动下,飞快地旋转着。
“啪、啪、啪……”我娘坐在一个油光光的木墩上,右手执了罗儿在罗架上尽力摇筛,左手一下下拍打着罗儿的木筐,下面雪白的白面像雪花一样刷刷地往外淌,慢慢地堆成了尖尖的小山。
我在石磨下面给娘扫面,有几次飞转的磨碌碡坎了我的前额,我顾不上疼,认真地扫了一圈又一圈……
铜丝罗儿细,罗面慢,吃力。可我娘什么样的苦没吃过?当她把头道面罗完装进口袋时,还舀一马勺给看磨的老太太,老太太口里说:"算了,算了。"可是手里早已张开了她盛面的口袋。最后,娘还要老太太把麸子再磨两遍,用勻罗(中细)罗出黑面来,回家娘用酵子盆起了,或烧,或蒸,或烙成饼子,大人去地里干活当饷午,或我星期天背着去念书。
光阴荏苒,生活艰难,我娘省吃捡用,粗细搭配,细水长流,艰难地养活大了我们六个孩子,苦苦地维系了我们一大家子人的吃穿用度。
每周星期六回家,家里都擀捎子饭。娘说:"一家人都到齐了,吃上顿捎子饭吧。" 娘从地里回来,不顾劳累,就洗手擀饭去了。
我和兄妹们都觉得要吃好的了,分外殷勤一一有人剥葱,有人摘豆角,有人掐蒜叶,有人寻柴生火……
家里人多,娘要擀两块饭,先擀一块凉在柜盖上,下面铺了洗净的头巾,后擀一块凉在案板上。就着手熬捎子了。
那时,我很爱回家,多半的原因是回家就能吃上长长的捎孑面了。水磨面不如钢磨面白,虽然细罗罗了,仍有些发青,但吃起来香,筋道好,揉 揉的咬不断,就是吃剩的第二次煎剩饭,仍一根一根的。
现在的钢磨面如用机器压面条吃起来有点铁醒味,没有了小麦面原有的清香。
那时,每次下饭前我娘都要切一股长长的,细细的没断的面凉下,是第二天我拿上去念书时吃的,我到店里就先下着吃了。那时我们念书是不拿白面的,多半原因是白面稀缺,再就是店里没案子,我也不会擀。都是背一小袋玉米面,做洋芋拌汤,或撒面饭,或窘窘窘子。
手擀面,那时能吃上便是奢望,能顿顿吃上,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后来上了高中,地也划到户了,白面也多了,我便拿上点白面和洋芋饭吃。起初,我擀饭拿不住水色,面软了擀饭不成形,就切成小疙瘩煮成汤吃了,有时面调硬了,擀不动,再加水,就嫌多了……
再后来,我慢慢掌握了水色,就是擀不圆饭,案上的饭像中国地图。还中间薄,周边厚的。回到家时问了娘,娘说饭要转着擀,在缺口处多擀几下,也不要先急着卷上擀杖,少卷一点擀,等边子都薄了,再卷上擀杖擀中间。这样,在上高三时我才学会了擀饭吃。
现在,多年不擀饭了,也渐渐又不会擀了,不是买现成的压面条,就是买挂面煮着吃。
水磨磨的面,手工擀的饭,那才是真正的家乡的味道……

作者简介:朱世怀,乡土文学社会员,常写一些散文发表。有《朱世怀乡村散文选》出版。


     责任编辑:施静云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编辑:清   泉

“回不去的乡愁”

全国图文征文大赛通知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乡土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之根。

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纵观文学史,乡土一直是正统文学即主流文学的书写题材。古今中外,概莫于此。就中国文学而言,无论文学起源的诗经,中兴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的小说,都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学的烙印。至于近代,乡土文学成就更加斐然,一个个巨匠级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家,一部部优秀乡土文学巨著的诞生,独领风骚,主宰了近千年中国文学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到近代乡土文学的繁荣。从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秦腔》,一代代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为我们矗立一座座乡土文学丰碑。

当今社会,文学被边缘化,商业化,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矛盾冲突。城市扩张,持续高涨的打工潮;移民迁徙,候鸟般的飞来飞去,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回不去的乡愁”,一谶成真,“乡愁”成为一代代城里人永远想圆都圆不了的梦。

“回归乡土”,让文学慰藉孤寂的灵魂,让艺术温暖落魄的梦乡,为此特主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性图文征文大赛。现将在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赛人员 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乡土文学社会员,以及广大文学、美术、摄影爱好者。

二、作品征集

1、时间 2021年7月2日至12月30日

2、征文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兼顾都市乡愁情怀。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故事、传记,特别关注老照片、村史、家族史和打工笔记等非虚构作品。图文作品:含乡村、乡情、乡音和乡愁元素的美术摄影作品。

3、来稿请注明“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字样,发至359880941@qq.com邮箱。凡是没在公众号发表过(含自己的公众号)的注明为“原创作品”,择优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然后参赛。已经在公众号(含 网站)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发表时的作品网址链接,直接参赛。

三、奖项设立

特等奖1名 奖价值6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期刊一套,授于“乡土作家”“乡土诗人”“乡土画家”“乡土摄影师”等荣誉称号;一等奖3名,奖价值4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全年期刊一套,免费吸收乡土文学社长期会员;二等奖6名,奖价值240元全年期刊一套;三等奖9名,奖价值120元期刊2本。所有获奖者均发荣誉证书,获奖作品在《中国乡土文学》大型文学期刊公开发表,图片作品在期刊封面封底封二封三发表。该刊由乡土文学社和《今古传奇》强强联手,联袂打造。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38-83 。发表作品,可作为加入省市级作家协会的重要依据。

四、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分征文大赛和专家评定作者综合素质展示两个阶段。  

1、征文大赛一个作者可同时参加多项比赛,但同类作品只许投稿参赛一次,请慎重投稿。

1)初赛:编辑按投稿顺序,遴选100件优秀作品入围参赛,通过评比选出50人进入复赛。

2)复赛:从初赛结果中选出40名作者参加复赛,通过评比选出30人进入决赛。

3)决赛:从复赛结果中选出30名作者参加决赛,通过评比决出获奖等级和名次。

2、专家评定和作者综合素质展示

1)专家评定:组委会随机聘请10位专家给决赛前30名选手打分,给出名次,写出评语。

2)作者综合素质展示:决赛前30名选手,在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专辑和专家、文友的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组委会将其作为决定名次参数。  

五、评比规则

本次大赛以作品质量为主,阅读点赞打赏为辅。由各门类专家、乡土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编委会编委和编辑部编辑,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确定名次,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胜出,保证公平公证。

六、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寻求合作冠名企业,有意者直接联系主编,微信号damo359880941。

2、本次大赛取消稿费,所有打赏用评奖、发奖、出刊成本。

3、本次大赛如果争取到赞助商或部门经费支持,将发放与奖品同等额2至10倍数量的奖金。

大赛组委会

2021年7月2日

征稿启事

公   告

  文坛圈子时代,底层作者发表出版作品难,"难于上青天"。为了帮助会员和底层作家、业余作者,特别是中长篇小说作者,为他们发表作品打开缺口,助一臂之力。乡土文学社和《今古传奇》强强联手,倾心打造《长篇小说月报》和《中国乡土文学》大型文学期刊,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38-83 。现已成功编辑出版5期,第6期正在紧张组稿中。 投稿邮箱359880941@qq.com。作品发表后,可作为加入省市级作家协会的重要依据,优秀小说可改编为影视剧。

  《长篇小说月报》为季刊,一年4期,出版周期3个月,由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乡土文学社组稿,《今古传奇》传媒集团编辑出版发行,影响大。内容以发表中长篇小说、影视剧本为主。

《中国乡土文学》为作品专辑,一年一期,以发表会员作品为主,同时兼顾认同支持《乡土文学》平台的作家诗人,开辟《乡土作家》《乡土诗人》《乡土情缘》《乡土情怀》《乡土新秀》《会员专辑》《纪实文学》等专栏。

投稿请注明体裁、字数,中短篇小说标明投《长篇小说月报》,还是《中国乡土文学》。

本刊为季刊,定价60元,订阅全年240元。

  欲上刊者,请主动加主编微信:damo359880941。

乡土文学社

2021年6月30日

乡土文学社公告 

投稿用稿规定   凡投稿者,请加主编微信damo359880941,在括号里标注作者姓名(或投稿笔名),关注《乡土文学》公众号,否则一律不用。投稿必须为原创,凡在公众号发过的作品不能投,否则,因此而耽误发稿,将拉入黑名单。投稿方式:邮箱359880941@qq.com,小说、诗歌、散文投稿群和分社、文苑群编辑择优选 稿。选稿期限为15天,过期不用,作者自行处理。

入会手续   提出申请-填写邮寄表格-交纳会费-办理会员证。长期会员终身会费:一次性交费600元。

乡土文学社章程(链接)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散文组长 施静云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0)

相关推荐

  • 很多年没见过最老最原始的水磨磨面了

    很多年没见过最老最原始的水磨磨面了

  • 【乡土情缘】朱世怀:​那年,那头小骡驹

    那年,那头小骡驹 文/朱世怀 划地到户那阵子,头几年,村里人买一头大牲口,就像现在买一辆小车,很显荣耀,能收获一村子人的艳羡呢,买主一家人都能抬头走路一一生活有了奔头啊. 骗牛,骡子使唤的是灵性,耕骗 ...

  • 【乡土情缘】朱世怀:​割柴

    割柴 文/朱世怀   那年,我十几岁,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只依稀记得那时候正上初中呢. 那时,每逢星期六我必须回家,一是背点吃的和柴火,二是帮家里干点农活儿.  一年冬天的星期六回家,村里人都到十几里 ...

  • 【乡土情缘】朱世怀:牛铃响过我的童年

    牛铃响过我的童年 文/朱世怀 童年的牛铃声,是我不可磨灭的记忆.从记事时起,我家就住在队里的饲养场边.父亲.母亲都是词养员,挣长年满工分.在我的脑海里都是父母亲侧草.揽草.添草.拌草的身影,每天晚上, ...

  • 【征文9号作品】朱世怀:甜酒醅子

    甜酒醅子 文/朱世怀 提及甜酒醅子,不由让人想起我的娘来. 我娘是我们村里有名望的好茶饭手了,村里每每的红白喜事及其修新房,过满月的大小"干事"都要请娘去做饭. 由于我娘名声大,谁 ...

  • 【湖南文苑】朱世怀:甜酒醅子(散文)

    [湖南文苑]推出 编者荐语:虽然父母早已远去,但父母的一言一行却总是历历在目,尤其是妈妈做下的饭,吃一口,那种味道,永远无人企及!!因为妈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饭的香,还有做人的理!! 甜酒醅子 文/朱 ...

  • 【乡土情缘】李遥轩:母亲的手

    母亲的手 文/李遥轩 利用2021年春节假期的空闲,我阅读季羡林老先生所写的<悲喜自渡>一书,其中有篇散文--<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其中写道:"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 ...

  • 河粉文学“品悦红酒杯”母亲节大赛II 001号 张士国 妈妈教我做的手擀面 (散文)

    作者简介: 张士国,笔名师谷,诗作<乡愁>被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陈列馆收藏.<张士国诗三首>在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全国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诗歌<党旗飘扬>荣获2 ...

  • 筋道爽滑的鲜面条令人喜爱,尤其是自己动手做的手擀面更好吃

    爽滑筋道的面条一直是我喜爱的,吃起来非常舒服,我更喜爱的是现做现吃的鲜面条. 今天就吃的鲜面条,看看挺有食欲吧? 这是我从网上邮回来的,到手就赶紧煮了,加了一个鸡蛋,味道还真不错,和自己做的差不多,主 ...

  • 臊子面家常做 自己手擀面做臊子 味道不错哦

    和老公去看电影,回来就念念不忘里面的"裤带面",宽宽的抻面捞在大海碗里,浇上刚出锅的肉臊子,蹲在地上,高挑面,拌开来,狼吞虎咽地这么一吃,看得人都馋死了!心动不如行动,回来第二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