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强:医教研齐头并进的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博士后、科主任、老师、重点实验室主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当这些看似不大相关的描述都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呢?这是记者采访王炎强之前,心中最大的好奇和疑惑。作为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科主任,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探索“医教研”协同发展之路。

从医:从未兑现的“欠休”单

近日,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科记者无意间看到一份值班表,王炎强排在第一个,值班表显示他这一周要出4个门诊,上1个夜班。查看既往排班,有时门诊后接着夜班或夜班后接着门诊,而备注中“欠休”一栏标注着“87+,节11.5+1+1”。

记者向医护人员请教才知道,“欠休”指的是加班占用了正常的休息日,以后再补休的意思。那一串数字意味着王炎强“欠休”的日期已累计100.5天,这个数字肯定还会增长。

这100.5天是从2020年1月1日至今积攒下来的。那这些欠下的休息日果真能补得上吗?当记者见到王炎强问他这个问题时,王炎强笑了笑,淡淡地说:“医生这个职业,为抢救病人加班是常事,虽然记在排班表上,很多欠休最后都归零了,临时加班都不记录在案。”

2006年,年仅26岁的王炎强从徐州医学院研究生毕业来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在风湿免疫科工作的6年间,王炎强挤出时间刻苦学习。2012年,他考取中山大学医学全日制博士。2015年,王炎强顺利拿到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当年他被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以高层次人才引进。

神经病学专业性强,与临床其他学科联系密切,诊疗范围包括脑血管病、神经免疫脱髓鞘、帕金森病、痴呆等等,发病率高,病情急重、复杂多变,涉及多专业。王炎强不仅自己要熟练本专业诊疗技术操作、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他还要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并参与院内外疑难病例会诊。

2020年,神经内二科成立,王炎强担任科主任。作为负责人,他认为科主任就是个符号,是个召集人,没什么特殊的,其实首先是个普通的员工,凡事自己要以身作则。从“欠休”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他这个科主任欠休的天数比其他同事的总和还要多。“家里有事从来不考虑能指望上我。”王炎强笑着说,因为对家庭付出太少,爱人也时有抱怨“家里有他没他一个样”。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而来。王炎强积极响应医院抗疫大局,克服各种困难,带领科室人员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头晕目眩,呼吸困难,但这是我们的职责、岗位。”疫情期间他每天参与重症监护病房值班,除此之外他还不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指导本科室内外患者病情的居家诊治,疫情防控和科室诊疗工作稳步推进、正常有序。

神经内二科成立后,王炎强就着手组织科室医教研梯队的建设,带领团队在日常临床诊疗工作中突出脑血管病、癫痫、神经免疫与感染亚专业发展,尤其是发展科室脑血管介入技术,防治脑血管病需要“两条腿走路”。王炎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脑梗患者对于脑血管病早期预警症状缺乏重视,延误就诊,很多患者因此错失早期诊治时间窗口,留下严重后遗症。除了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介入技术的实施可以通过血栓的取出、支架植入等给患者诊治、康复带来极大可行性。

在王炎强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小玻璃瓶,瓶子里装的正是前不久科里介入团队医师从一名患者血管中取出的血栓块儿。8月29日,一名年仅21岁的女青年突然右侧肢体完全瘫痪被紧急送到医院。经过颅脑CT、NIHSS评分、ASPET评分评估后予以桥接治疗。在多科室的密切配合下,他们科介入团队的医师从女青年动脉中取出5块暗红色血栓,经过两周的后续治疗,女青年出院时已可独立行走。

王炎强告诉记者,科室的发展离不开科室医护团队辛勤的努力与不懈的坚持,更离不开院领导及各个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现在,他们科的介入技术目前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取栓、动脉溶栓、颈内动脉支架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椎动脉支架植入、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等常规神经介入手术,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诊疗和抢救。

为师:做医生首先要学做人

在完成繁忙的医疗工作的同时,王炎强还承担着教学的重任。他要给潍坊医学院的本科生、留学生授课,曾带教20余名规培生、6名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指导过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3名,协助指导过潍坊医学院内科学硕士研究生5名,在职研究生2名……

王炎强是个严格的老师,但他喜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每次给学生们布置课题之前他都会提前把提纲列好,把需要查阅的资料、文献罗列清楚,学生们是不是认真做了,资料文献是否都查阅过了,他心里一清二楚。“做医生首先要先学会做人。”这是王炎强最看重的,在他看来,医者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过硬品行、德行,此外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与同事的交往,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往,“如果你跟患者都沟通不好,怎么给他治病?人家怎么能信任你?”

近年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不断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但是“医教研”如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王炎强看来,“医教研”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是医生职业发展的三大法宝。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能多写一些文章就多写一些,写论文是归纳、总结经验。青年医生要注重学术研究,不断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才能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在日常教学中,王炎强注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授渔”而非“授鱼”,他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自己的学生,总会挤出时间亲自修改学生的论文。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教的学生中,3名研究生获得校一等奖学金,1名获得国家奖学金,1名研究生考取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1名研究生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他被评为潍坊医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自己获得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教学论文三等奖3项,首位1项;参与教学课题1项,参与教学论文8篇,第一及通信作者4篇……

科研: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王炎强告诉记者,医疗是医生生存之本,是教学的基础,也是科研的源泉;医学研究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学为医疗和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保障。教学的同时,王炎强自己也从未停歇学习的脚步。前不久,他的团队收治一名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这是一例罕见特殊病例,事后他在朋友圈中写道:患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王炎强看来,临床中的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通过不断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教训,完善临床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对于医生的培养和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而在科研方面,王炎强也成果颇丰: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专项、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课题10余项;参与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卫生厅1项、国家级子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临床药物子课题2项;首位负责人参与国家脑防委子课题1项;首位获得发明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首位作者获国家卫健委脑卒中大会论文一等奖与共一司南二等奖各1项;参获省教育厅、省药学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文章14篇、核心期刊30篇;入选PACTRIMS国际会议英文摘要5篇;第一或通信作者入选国内各会议论文壁报展览10余篇;国内会议专题发言3次;现为Journal of modern neurolog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实用医学等杂志审稿专家……

在完成医疗、教学和科室管理工作的同时,取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有人忍不住问他,你哪来的时间写论文、搞研究?王炎强回答说,时间要挤总会有的。这也正是王炎强医教研“全面开花”的原因所在。

王炎强,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科主任,潍坊市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与血管介入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研习,潍坊市优秀科技预防工作者、潍坊名医、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医学院与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潍坊医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首届委员,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督查专家,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血管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院神经病学科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高级卒中中心”、“全国首批CAAE二级癫痫中心”、“山东省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潍坊市医学重点学科”、“潍坊市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与血管介入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联盟”等称号。神经内二科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年轻团队,现有医务工作人员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3名,博士后1名,博士2名,硕士7名。现承担潍坊医学院及徐州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取栓、支架治疗),癫痫,神经免疫脱髓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帕金森病,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焦虑抑郁等疾病的临床预防、诊治工作。

科室近5年来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省自然及厅局级各类课题17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 15余篇,以首位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明1项,获得国家卫健委脑卒中大会论文一等奖与司南二等奖各1项,参获省教育厅、省药学会、省中西医结合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

科室医护人员分别获得山东省中青年优秀保健人才、潍坊名医、潍坊市优秀科技预防工作者、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专家等称号,并兼任山东省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督查专家、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首届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第一届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血管病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