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菩提树一舨书画作品展研讨会实录

2020年10月22日上午,“又见菩提树——一舨书画作品展”在石龙博物馆开展。作为从首都空降石龙的高品质展览,本次展览展出著名画家隋牟的书画作品共57幅。开幕式上,隋牟老师介绍了他的创作理念,表示很高兴能携作品来石龙展出,同时希望作品蕴含的禅意和传递的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石龙镇文联主席段平凡感谢一舨先生对我镇文化事业建设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于一身的民族瑰宝,也一直以来是繁荣我市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舨书画展的举办,将会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理性的启迪,也将会给石龙的文化事业再添一抹亮色,为推动文化强镇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了让石龙的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与一舨老师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激发创作灵感,进一步推动石龙书画文化的发展,2020年10月23日上午10点30分,在东莞市文化馆石龙分馆二楼艺术大讲堂举办“花开见佛——一舨美术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有: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一舨(隋牟)、石龙镇文联副主席 汪晟、东莞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石龙收藏家协会主席张敬礼等。

参会人员: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石龙镇文联、镇相关协会、镇中小学美术老师代表等。

以下内容为研讨会笔录: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欢迎大家参加“花开见佛——一舨美术创作研讨会”,这是石龙博物馆展览“又见菩提树——一舨书画作品展”的系列活动。大家请看投影,大屏幕上显示的这幅作品,上面是书法,下面是画作,确实是我们以前很少见到的一种风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格,这种风格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一种艺术思想,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石龙的文化界、艺术界上有一些修养和造诣的人,我们应该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做好文化的普及工作。

我们现在开研讨会的这个地方是疫情之后刚刚开放使用的文化馆,可能有很多的朋友没有来过,这里每个月都有大概20场各种各样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希望大家可以多到这个空间来。刚刚我问陈连强老师,他说没来过这里,我说连你都没来过这里,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连陈老师都没来过这里,说明这里没文化;第二,你不来这里,说明你的文化也不咋样。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能多来这里举办像今天的文化交流会。

欣赏了隋老师画作后,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让我陷入沉思,如此独特风格的画,一定有它所形成的过程和内在逻辑,究竟怎样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形式呢?这种形式表达了一舨老师内心的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追求?现在,我们请一舨老师给我们普及一下艺术知识。

一舨:

谢谢段主席,谢谢大家,我很荣幸,我也很激动,因为疫情原因,这是我个人今年所做的第二件事情,今年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大家手上的这本画册,这也是集中了非常多的精力去完成的一个事情,另外一件就是在石龙举办画展,这次来石龙,我完全能感受到石龙人对文化的尊重,石龙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石龙人非常真诚,有品位,有格调。不管是喜欢收藏的人也好,还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好,他们都是在认真地做事。我在北京也有十几二十年,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展览,看过各种场面,也去过许多的地方,可算阅人无数,但石龙给我的印象特别的珍贵,石龙人特别真诚,特别热情,特别有涵养,特别懂画,更特别懂人,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比如说,开办一个展览,大家到展厅看一眼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更多的是留下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不像其他的地方走马观花一般地匆匆而过而是很认真地用心去读画,我觉得石龙真的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从事这个职业,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好的平台,没有好的社会背景,也没有很大的经济支撑,我一个人在北京求学闯荡,到今天,我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只靠自己的手艺吃饭,也告诉自己从事这个行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样你就不怕跟别人竞争,我就是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不管是书法、绘画、篆刻,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当然,我个人比较贪多,什么都玩,像大屏幕上面的作品,书法、绘画、篆刻都有,这也跟老师的教诲有关系。每一件相关的事物,自己都要把握一下,因为你自己从事这个职业,你不能什么都不懂,然后只是大概做个样子出来,这是不行的,在艺术上的每一个领域,都下了功夫。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擅于跟别人闲扯乱侃,更多的时间是自己独处,我觉得时间很珍贵,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很多。

刚才跟段主席在聊关于书法的一些个人探讨也说到,到今天为止,我才敢说我自己还敢写书法,会写字,因为我自己知道书法这件事特别深奥,要把一件事弄懂了,弄明白了是很不容易的,况且你要能真的驾驭得了,我觉得真的是难度非常的大。在座的有很多都是优秀的艺术家,我个人觉得我还是蛮幸运的,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到了今天才敢示人。前段时间我有带学生学习,让我感觉现在这个世间因果比较复杂,后来就不带了。为什么呢?因为做为学生不是明师不可学,自己不是明师勿施教于人。我觉得如果作为短期培训、教学画画很难成就,怕辜负了别人,因为画画这件事不是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五年就能成的,要真的成一件事,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很大的经济支持才能做成。我觉得需要下很大的本钱、功夫,加上个人爱好,所以才能做出个样子,但至于这个样子好不好,我自己觉得还好就行。别人说的好赖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作为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我愿意这么做,做了,成不成?若是入天道,入人道,入画道,只要我努力了,那就够了。石龙这个地方我第一次来,很荣幸见到各位收藏界的和文艺界的人士、朋友,我很感谢石龙人、感谢在座的各位,愿意拿出时间来参观我的作品和喜欢我的画作,我很感恩大家,谢谢!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开始的时候,知道要办这个画展,我就按照贯常的做法,首先我们要看画家的简介,看了简介之后,我就问这个简介怎么没有头衔?这个是不是没有认真去查找资料,后来我才知道,是真没有,这是我们办了这么多展览以来第一次遇到的情况。直到看见作品,我就觉得这也是第一次遇到的风格作品,此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的风格?为什么这位画家没有头衔?恐怕这两件事情是关联的,真正有了头衔可能就不是这种风格了,我就是这样想的。

我们的陈连强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以你的看法、你的眼光,对于隋老师的艺术风格,你是怎么看待?

石龙收藏家协会会员 陈连强:

昨天的开幕式,我由于要参加东莞市的一个培训,没有赶到,所以今天一大早我特意很早就在博物馆门口等着去欣赏隋老师的大作,因为在很早之前我就拜读过老师的大作,从一些期刊杂志,以及前几年在莞城美术馆的一个连展中拜读过隋老师的大作,隋老师的作品让我有很大感触:第一,隋老师的作品是安静的。因为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很需要像隋老师这样的一股清流,他的作品是需要安静的去品它,去读它。今天我很荣幸请到隋老师伴着我走完了展览全程,很感谢他,对于展览的每一件作品我都有细细的去品读。一张作品能做到安静的感觉,现在已经很少了,当今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浮躁、奢丽、奢华;第二,隋老师的作品,它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是体现独特的样貌,像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现在很多人的作品是这里编一点,那里抄一点,而没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但这个灵魂不是尽显个性的张扬,而是如孔子所说的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作画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中国画与其他艺术绘画不同,它是讲究传承,我们在传承的同时,应该怎样去发展它,使得它博大精深,我觉得在隋老师的作品里面都能读到这些。

今天上午跟隋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的作品有唐代壁画的味道、有敦煌壁画的味道,还能看到众多大家的缩影。所以说,隋老师的作品是有灵魂的、有传承的,集大成的;第三,隋老师的作品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说他的作品在传统里面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在石龙以往举办的展览中,像这种格调高、清雅的作品相对较少,所以我很感谢隋老师能带着这么优秀的作品与我们共享,也很感谢石龙文联让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参与这场饕餮盛宴,最后祝愿隋老师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长,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谢谢大家。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张会长,你作为收藏家见多识广,爱好收藏是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因此对于书画,你不仅要见过很多,你还要研究透彻,才能成为一名收藏家,按你在收藏界这么多年以及你的见识来讲,你是怎么样来看待隋老师的画作?

东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石龙收藏家协会会长张敬礼:

首先,谢谢段主席的抬举,其实我称不上收藏家,我只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同时,我也喜欢书画,因为喜欢收藏的人,多少都会带有书画情怀,刚才听了隋老师谈了自己对艺术的感受,以及段主席谈了这次隋老师在石龙举办展览的特点,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石龙人,确实在石龙这个区域以及东莞,像这种格调的画展都是很少遇见。在东莞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从外省、外地来的画家,都认为东莞这里是一个文化沙漠,但在九十年代,其实已经有很多画家来这里举办画展。我们收藏家协会也协助举办过很多画展,但是我感觉很多画展都是带着一种色彩,是什么色彩呢?是盈利的色彩。很多画展都给我感觉到有这样的成分在里面,而对于隋老师,我在美术杂志上阅读过相关的介绍,及留意到隋老师的一些作品,但是在布展的当天,我亲眼看了隋老师的作品后,我就跟隋老师说,我起鸡皮疙瘩。每当我看到喜欢的作品,就会起鸡皮疙瘩,包括我在收藏时,看见一些自己认为是好东西的一瞬间,我都会起鸡皮疙瘩,这是我的一种心灵感应,是这么多年的收藏爱好,使我培养了这种感应,是对美术作品、艺术作品的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已经融入到我自己的生命中了。

对于隋老师的作品,我觉得除了刚才陈连强说的几个特点之外,我认为很多人都看不透隋老师的作品,并产生疑问,该怎么看?怎么欣赏呢?隋老师的作品并不是这些人心目中的那种美,他们所谓的那种美就是看画作人物的五官漂亮、色彩好、构图丰满等方面,虽说每个人欣赏艺术的角度都不一样,但隋老师的作品,是属于非常传统的作品,让我看到很多我心目中的大画家、大师的灵魂融合在这些作品里面,正如音乐一样,到底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个是没办法去界定的,特别是艺术,如绘画、音乐都属于这个范畴,我们该怎么界定一件好的东西?我觉得如果这件作品让你产生共鸣,跟你的灵魂相互融合,那么这些就是好的作品,不一定要讲究什么笔笔墨墨,这笔从哪来,那笔从哪去,不需要这么拘谨,好的作品就是一种心理感受,作品不需要美,美的可能只是一刹那,并没有内涵,用俗话说的就是不耐看,但隋老师的一张画我就可以看几个小时,通过看画中笔墨的变化,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想法。

其实,传统艺术是一个很广的范围,并非指定某一种东西就是最好的,每个人的看法、层次、文化底蕴及出发点都不一样,使得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也会产生变化,正如有些人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此简单的事,最后却发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来来去去总归一句话:返璞归真。隋老师的作品就是这种“返璞归真”。有些人认为他的作品画得像小孩的画作一般,其实这正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纯”和“真”二字,“纯”是完全没有杂质,如他画作中的字,有些字是写错的就画了圈,这就是“纯”,也是“真”,我认为这是隋老师画作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以上是观画后给我的感受,或许我表达得不太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我们会上的石龙镇文联汪主席——汪晟老师,主营写作,也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而他的副业是文艺评论,专门评论国画。他曾跟我说,他所评论的画家,都不是很有名的大画家,而是不太有名气的画家。我当时回复说,大画家也轮不上汪老师去评论,自有人去评论,而这些不是很有名气的画家更需要有人去评论,没有像汪老师这样的人去评论,大家就更不认识他们,更加不知道这些画家们的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这是文艺评论家的一种使命。现在有请汪主席来评一评隋老师的画作。

石龙镇文联副主席 汪晟:

我这个人口才不好,表达能力比较差,刚才听了陈连强和张敬礼对隋老师的评论,他们所讲的正是我想说的话,说得比我更清楚及专业。像陈连强说得非常专业,张敬礼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也说的很到位,现在我就再补充一下,谈谈我个人的感受,我认为隋老师的画是充满了禅意,正如,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画作并不是单单让人有一种感悟,而是整个画面和意境都让人感觉到禅意,我能感觉到隋老师在修行上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换成不是学佛的人的去画,一定不会如隋老师这样,他一定会为了名利,而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艺术头衔,说实在,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比如有些人是中国美术协会的会员,但他的作品却比不过一位普通的画家,而往往这些人,都把名利看得很重要,他才会追求这些东西,包括欣赏者也是,不应该为名而看画,而应该为了看画而看画,画家更应该拿画说话,正如有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再去评各种级别的作家,我都回复他们说我的心不在这些上面,我也不喜欢追求这些,如莫高窟里面那么好的作品,作者是谁,大家知道吗?都不知道,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我认为文学创作也好,艺术创作也好,不管什么类型的艺术,作者的心性、气质、品质,都会在作品上折射出来,而隋老师的作品,都能看到他的修行,充满了禅意,正如禅宗开悟后常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真正修道开悟就能明心见性。像隋老师已有修行之道,并有一定程度的开悟了,为什么说通过他的画能看出来有一定修行呢?因为只有修行开悟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刚陈连强提到,从隋老师的画中看出莫高窟的意境,我也认为确实如此,隋老师是修后开悟,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悟后起修,如果观画者真有佛缘,有佛性的话,从隋老师的画中能带给你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它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无形的大美。在展览开幕式时我也提到,画画不要用惯性的思维去想象,不要完全以参照物去参照,需要用心去体会,让自己心身愉悦,那就够了。我有一位作家朋友叫醒悟,经常来东莞,他写的小说水平很不错,当年他写的《大手印》让我受益良多,他的艺术创作也跟隋老师一样,作品都是自然而然的出来了,让人有一种干净、宁静的感觉,带给人返璞归真的感悟,人的慧眼开了,作品就能自性流露出来,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谢谢大家。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这次会议的地点我们原计划是选择了在四楼的报告厅,一直到了昨天晚上,我与邓炜主任商量时,认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在一起交流和研讨,并不是做报告的会议,觉得在报告厅未能让各位畅所欲言,所以把地点改为现在的艺术空间,这里的氛围比较随性、自由。因此,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想要表达的都可以与大家一起探讨。

石龙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杜植亮:

我对隋老师作品的关注已多达十几年了,刚才在会议上段主席也说到,这次隋老师的展览,是石龙有史以来水平最高的展览,因此昨天我从安徽回来后,马上到达博物馆欣赏隋老师的作品。隋老师的作品给我第一个印象是宁静感,我看了他发展过程,他是想通过画去倾听读者的心,在现今人心浮躁的时代里,能看到这般的作品,是很难得的。隋老师作画的用色很淡雅,一点都不张扬,并非用颜色来突出自己的情感,非常淡雅,看上去让人身心舒服。此外,他作画的用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有很多作品的用线讲究非常多,而他却是使用很少用的侧锋手法随意地作画,意境很高。今天终于见到了他本人,人如其画,性格一点都不张扬。通过这次的展览,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段主席多引进高水平的展览到石龙展出。

石龙收藏家协会会员谢龙光:

我想在此请教隋老师一些问题,第一,作品画面上的构成融合得这么天衣无缝,是如何做到的?第二,作品的画面线条质量这么高,是怎么样练造出来?

一舨:

谢谢这位老先生对我的关注,我觉得老先生看我的画非常仔细看,也看得比较多,比较通透。关于构成这个问题,就是画面分割,我作为卢沉先生的学生,先生他在美院设有一个专门关于构成的课题,而我的构图大多都是更接近自然,我觉得越自然越好。什么叫艺术规律?我觉得自然规律才是艺术规律,舒服了就是最好的,并非是为了分割画面,而要去罗列、重叠、对比、组合,用各种各样的法则去布置画面,我个人觉得不需要这种有意识的安排,作画应该像写文章一样,要有主次,要有规律,要有细节,要耐人寻味,要有跌宕起伏,像一首歌一样,要有韵律,这就是我把握画面的方法。关于作画线条,正如刚才提到的自信,我觉得最高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和“通神”,就像中医的号脉,通过脉能知道人得了什么病,这个身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他病是怎么来的。“通神”是建立在人自身的基础上,人的自信也好,艺术规律也好,法门也好,只有在这种基础上,人再“通神”,就一定能做好,就达到最高境界,谢谢。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我能理解隋老师所说的构成上的自然,自然本身就是天衣无缝的。当你遵循自然的时候,就天衣无缝,有时候我们看待事物过于注重,总是可以从中挑出毛病,那是因为一切都是人为的,有了杂质在里面,所以必然是有毛病。关于线条的自信,当你去按照某一种说法某一种要求去行这条线的时候,你就会在行走过程中必然就受到了干扰,使得线行走得不够自然,不够好,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如果你有了自信,知道这条路怎么走的时候,一路走过去,你就会发现你的路走得很坦然,但当你不自信的时候,搞不清楚这条路该怎么走,你就会东张西望,你走起来就一会快一会慢的去找方向,我希望通过这表达来理解隋老师的意思。

石龙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杏丽:

我在很早之前就关注过一舨老师的画作,但是我昨天到博物馆观展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感触,让我很震惊。隋老师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长条画作的构图很特别,我以前是做设计的,就觉得这类型的构图很少用国画的元素去表现;第二,就是线条,线条很随性,能达到这种程度,一舨老师应该花了好多心思在这方面;第三,书画里面处处都是禅心,有一种忘我的境界;第四,画作有种用言语表达不了的有趣和味道,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画了莫高窟里的佛像,让我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好像就是站在佛的面前一样。最后,我有些问题想请教一舨老师,我手上这张画——《敦煌莫高窟第二窟(局部)》,有什么独特的技法在里面?隋老师作画时对纸张有什么要求?是否有独特的作画章法?

一舨:

这张画是我在教学的时候画的,画作融入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造型佛像,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要跨界融合不同的内容和题材,要多元化,我通过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和探讨,有了很大的收获,把东方的传统莫高窟佛像,画成像西方的绘画形式。我的这张画画的时间很长,在作画过程中不是单一注重佛像的造型表达,更多的是通过我个人的绘画语言技法、方法展示,通过这些来再现石窟的异样的美,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

我对纸张的要求也很高,墨一定要砚墨,我用的毛笔都是最好的,颜料也是一样,正如刚才杜先生所说的,我们的社会比较复杂,我觉得单纯为好,作画的用色也非常少,最多不超过三种颜色,越简单越好,但是我最注重的是墨,另外一个就是白粉,白粉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是最难的。而我的作画章法,是打破了传统的作画要求,画作看上去很花,但也成立,这是我故意做出来的一种对比。在构图上我注重自然、舒服的艺术规律,而不是追求要达到怎样的构图。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大家都提到了这个线条,我跟大家透露一个秘密,刚才研讨会开始前,我就问了隋老师的书法是从哪一个流派过来的,隋老师跟我说,他的书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太极拳的影响,他本人不会太极拳,但是他每天早上去看他的老师打太极拳,从中体会到了太极拳的行云流水、不间断的这种意味,并把体会到的东西运用到书法当中,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隋老师的画作线条有着独特的特质。

石龙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单浩强:

各位老师好,我很认同各位老师所说所讲。我较注重看隋老师的书法,书法技法运用得非常好,字行间用的墨色也有浓淡之分,做到道法自然。我希望除了从书籍、展览上了解隋老师以外,能通过这次会议上隋老师分享的艺术看法,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学习。此外,我请教下隋老师,在艺术道路上,有曾出现艺术瓶颈,以后是以什么方向继续创作的?

一舨

谢谢各位对我的关注,我认为我是从事这个职业,就必须要做好。我们确确实实一直在做这一件事,我有很多的收藏家朋友,一直都在关注我,一直在买我的画,每次我出了新的作品,都会让他们心里痒痒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收藏家是永远买不完我的画,我的创作风格一直在变化,每次的风格都是不一样。我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想要阶段性完善自己,通过这种阶段的努力解决问题。而我的教学也是一样,我不会教短期培训,我是以专门培养专业画家为主,培养专业画家,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有很多时间去做去实践,我个人也同样是在做实践。比方说我的线条,我可能近一两年或者三四年之内,我只做线上的事,只做这种探讨,也只做这种研究,当我将“线”这个问题解决后,我就接着解决墨的问题,解决墨问题,也可能要花费我三至五年时间,或可能更长,

但是有问题我一定要解决,等我解决完了以后,就到下一个问题……。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我今年的作品,这是我这一年想要做的事。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我可以先把它放下,等到明年或者后年,待我有这种状态再去做。有很多朋友给了我润笔,给了我条件,想让我帮他提个匾额或者什么作品,很多时候我是给不了,完成不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不在状态。我不在状态中,我绝对不做这些事情,我一定要在走进这种状态中,达到天人合一的时候,才能做好。其实我一路走来所做的事都是这样过来的,看我的画册,就是有阶段性的,过程都是一段一段的,有脉络可循的。我的绘画过程走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事需要做而没有做,我一直想去敦煌的莫高窟、云岗石窟等地方写生,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去西藏画一画藏族的朝圣,带学生去做几年这样的工作。

石龙收藏家协会会员梁永明:

我看了隋老师的画作后感觉很深,我也非常喜欢现在我手上画册内的画作,从画中能看出你内心的想法,这是很多画家想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舨:

这批画是我在陕北带学生写生所画的,由于写生受到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构图上。我带学生写生是有严格要求的,绝对不准拍照片,我们的写生没有任何一张是通过照片画出来的画,全部是现场作画对景写生,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场景,写生的人物都是动态的,来来回回走动,你必须要现场抓到这种状态,把他画完成,这个难度是特别大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画了这些作品,就我个人而言,也特别喜欢这一些作品。通过这次的展览,在石龙遇到这么多人懂我的画,这使我很惊讶。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如隋老师所说的,在写生时整个现场的人都是动态的,可能突然有人走出了画面,突然有人走进了画面,而且人的动作是在不断改变,而画家除了要把这些事物给抓住,还要表现出来,这些让我想起昨天隋老师说过一句话:“放下是否很容易,但是其实很难”。要做到如此,首先人得拿起来。很多人说放下,其实人都没有拿起来,又怎么放得下,我觉得这个意思就包括了隋老师刚才说的写生,在写生一个场景时,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情,人物在干什么,人物想要干什么,等等元素,一下子都会呈现在老师的脑海里面,再用笔把这些印象给表达出来。

一舨:

其实作为一个画家,这就是技术问题,既然你要描画这个人物,这个人物走了,你就要把他背下来,考虑到画面的聚散关系,处理好虚实关系,这就是平常练习的人体结构基本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画好。在我还没跟卢先生学画之前,我是画花鸟的,当时去了北京画院。我在去北京以前,我是觉得像吴冠中、韩美林都是大师,他们的画都画得太好了,我一定要去学他们的画。但当我去了北京以后才知道报错班了,上完一堂课我就离开了。在北京学了2年画画,觉得就这样回家了,没有学成文武艺无法对家乡人交待,心里就想着该怎么办?就这样回老家了有些不甘,还是要找最好的老师,而且是明师!决定斗胆拜访卢先生,卢先生的教学理念很特别,他不会教学生一笔一墨的画画,他只是教你如何完善你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我们无法再遇到第二个像卢先生这么有智慧的老师了。

其实一路走来,我觉得很庆幸的一点,就是找到了好的老师,是明师。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我觉得隋老师所说的,跟汪老师的创作写作很相似。写作时要表现一个人物的时候,这个人物是要在你的心里活着,这个人物应该有的动作、神态、语言、穿着等等,都在作者的头脑里面,再写出来的。同样的,隋老师则是画出来的。

一舨:

我发现画家画人物画,画到最后是跟画家的个人是息息相关,画是完全跟自己融到一起。我画仕女画,跟我从小生长环境有关系,画家画什么内容,就有怎样的生活阅历。如我们刚才所探讨的禅意法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的去探讨。我对学生的要求,就像俗话所说的多年媳妇熬成婆,你作为一个儿媳,既要孝顺公婆,也要教育好子女,还要照顾好丈夫,等你熬到成婆婆的时候,你就知道世间很多的事也就明白了。人一旦开始了学习,就一定要经历这个过程和这种煎熬,这就是叫阅历。

东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石龙收藏家协会会长张敬礼:

我觉得这次研讨会让我受益非浅,让我们接触了平常接触不到事物,能从各个角度去看艺术的氛围、境界,非常感谢隋老师。

石龙镇文联副主席 汪晟:

术是可以学的,道是需要自己领悟的,像现在美术学院多少人最后成画家?好的画家又有几个呢?他们画画的技巧不是问题,但缺乏的是一种意境。

石龙镇文联主席 段平凡(主持人):

通过这次会议,让我们受益非浅,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让我们再次感谢隋老师,这次会议结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