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跟中国茶艺有何区别?
文·段宏刚
日本茶道文化实际上是中国茶艺的传承和演化,两者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茶文化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兼具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包括茶叶的品评技法,艺术化的泡茶手法,茶的鉴赏,对品茶过程里美好意境的感受。
茶叶的栽培和饮用,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在商朝时期,我国老百姓就开始喝茶了。
关于茶叶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
第一种说法记载在《神农食经》里,写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相传,神农氏(炎帝)有一天坐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烧水喝,一阵风刮来,把几片茶树叶子吹落,正好掉进开水锅里,锅内立马飘出阵阵清香。喜欢品尝百草滋味的神农氏并没有介意开水中有绿叶子,舀起水尝了尝,瞬间觉得神清气爽,满口生津。就这样,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生活习惯的茶叶,被偶然发现了。
第二种说法收录在《神农百草经》里,文字说: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氏在山上品尝百草时,不幸吃了一种毒草而中毒,倒在一棵茶树旁,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他顺手捋了一把茶树叶子塞进嘴里,经过咀嚼,竟然奇迹般地解了毒。随后,茶叶被当作能解百毒的神草,被人们皆知。
唐朝中期,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陆羽。陆羽自小在寺庙中长大,寺庙的禅师经常喝茶,受耳闻目染,陆羽自小对茶叶产生了浓厚兴趣。
长大后,陆羽发现,茶叶虽然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历史,但没有一本系统地介绍茶叶的书籍,因此,他立志要写一本关于茶叶的书籍,
从19岁起,陆羽开始游历和考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拜访当地的茶农和品茶高手,逐渐积累下丰富的茶叶知识,比如,不同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制作方式,储存方法,冲泡方法和所用器皿,品鉴方法,等等,了解这些知识为他以后撰写《茶经》打下坚实基础。
最终,陆羽在50岁左右时,写完了《茶经》,这本书被称作茶叶界的百科全书,对普及茶叶知识,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经》详细记载了泡茶时的程序,主要有:净手,洗茶壶,冲泡,盖上壶盖,给客人分杯,斟茶,奉茶,闻香,品茶。
当然,冲泡不同品种的茶叶时,所用的水温、茶具和手法也不尽相同。
把茶叶沫子加入铁壶进行煎煮,取得茶水的方法称作“抹茶法”,因为茶叶事先制作成茶饼,煎煮时用工具从茶饼上取下一块碾碎,再放入茶壶中煎煮,茶水味道跟“煎茶法”大同小异。这种方法大约起源于东晋时期。
把茶叶和冷水放入铁壶中,再加入一些调味品(主要是盐)烧开来饮用,这种获取茶水的方法叫作“煎茶法”,起源于唐初。煎茶味道醇厚、浓郁,甚至还带一丝苦味,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调味品来改善味道,喝茶的过程要配以点心或干果搭配着吃,俗称“吃茶”。如今,很少有人再用“煎茶法”来获取茶水,一是不习惯茶水的味道,二是制作起来很麻烦。
以开水冲泡茶叶获取茶水的方法,被称作“冲泡法”,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在茶艺里边最具有观赏性。冲泡过程包括准备茶具、取水、烧水、候汤、品茶等环节,现在的工夫茶和壶泡茶都沿用这种方法。
“冲泡法”的过程看起来儒雅、悠然、和美,在喝茶过程中还能吟诗作对,品茶论道,符合慢生活的特质,可以修身养性,静心凝神,所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冲泡法”喝茶方式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很流行。
不论是抹茶法还是煎茶法,在唐宋时期都非常流行。
众所周知,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很强大,周边许多国家把唐朝看作是“宗主国”,他们以“藩属国”自居,这些藩属国里边就包括日本。
日本使者看到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很高级,很文雅,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中唐开始,凡是来唐朝学习的日本使者,都会学习一些先进技艺和文化带回日本,这些技艺里就包括茶艺,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作“茶道”。
历史上,晁衡、空海法师、荣西禅师等人,都在中国学习多年,深谙茶艺,是日本优秀的茶文化传播者。
如今,日本茶道细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它们实际上是中国唐宋时期的“抹茶法”和“煎茶法”在日本的翻版,同时又吸收了“冲泡法”的一些技艺,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