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人格上不轻易怀疑別人,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周末雅趣
梁漱溟曾说过自己不是一个学者,在他心目中,为社会奔走,做社会运动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他曾联合力量抗日,也曾谴责反动政府暗杀民主人士,更为了坚持的观点,当面顶撞好友毛泽东。
梁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图片说明:1988年,梁漱溟去世前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应顺应时代潮流。
▋梁漱溟的儒学人生
1918年的中国,波诡云谲,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内部又内斗不休。许多年以后,梁漱溟回忆起与父亲梁济最后的谈话,感慨颇深:“父子最末一次说话,说的竟还是社会问题。自从先父见背之日起,因他给我的印象太深,事实上不容许我放松社会问题,非替社会问题拼命到底不可。”
这位和社会问题拼命到底的人,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家,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家”。
图片说明: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夕,投入北京积水潭自尽
清光绪19年(公元1893 年)重阳节,梁漱溟生于北京紫禁城脚下安福胡同里的一间小屋。从曾祖父开始,梁家人都是读书人,也都做过官,但是家境却始终不富裕。在梁漱溟的印象里,父亲和自己的关系是庄重、平等的。在梁漱溟的记忆中,父亲对他是温和的,很少正言厉色地教训人。
到开蒙的年纪,父亲不让梁漱溟读四书五经,反倒让他看《启蒙画报》,念《地球韵言》。自6岁起,他就进入北京的第一所西式学堂──中西小学堂,学习英文;8岁就读于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13岁考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梁漱溟曾经多次报考北大,但是始终名落孙山,最后他考入了一所公立法律学校,这便是梁漱溟一生最高的学历。
1912年,梁漱溟任《民国报》的编辑兼外勤记者,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为他的笔名。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读到了他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的长文《究元决疑论》,遂邀请他去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任教。
没想到,这个只有专科学历的24岁青年,竟然在到校后的第一天,就大大方方地问校长蔡元培:“我不到大学则已,如果要到大学去做学术方面的事,就不能随便作个教师了,一定要对儒、释两家的学术,至少负一个讲明的责任。请问蔡先生,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蔡元培略一沉吟说:“我们也不反对孔子。”
梁漱溟听后正色道:“我不仅不反对,我这次来北大,除了替释迦摩尼和孔子发挥外,不做其他的事!”
图片说明: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
之后,在北大哲学系同事杨昌济教授的家中,梁漱溟第一次见到了那位和自己同岁的湖南青年。梁漱溟也许想不到在自己的后半生里,这个青年会成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在结识毛泽东的第二年,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沉潭自尽。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思潮,曾经数次出世入世的梁漱溟,终于下定决心入世,推崇儒学,并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篇,开启了自己的儒学人生。
▋救国救民之路
在北大待了7年后,梁漱溟于1924年辞掉了北大的教职工作,一方面他不太满意北大只重知识的西式教育;另一方面,他不想当个闭门造车只做学问的圣人。在辞职之后,梁漱溟先后在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梁漱溟特别佩服同样进行着乡村建设的先驱陶行知先生,直到晚年,他还一直念念不忘:“陶行知先生人太好了。他本来是留美的,都是穿西装,穿革履,但是在乡村建设的时候却改穿中国农民的衣裳、草鞋。在南京城外空地上,他领着一班学生,自己盖房子,了不起,那个人太好了,太好了,在留洋学生中没有看见过那样的人!”
终其一生,梁漱溟都嘱咐自己的二儿子培恕:“你不要忘了自己是陶先生的学生。”
图片说明:陶行知照片
后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事业被迫终止,但是他的“儒家”思想体系却日趋成熟。
当时,梁漱溟还与一些军阀有交往,这些军阀不仅请知识分子和学者到军队里传播知识,视其为座上宾客,礼遇有加。1924年,驻扎在北京南苑的冯玉祥托人请梁漱溟为其军队作演讲,前前后后共讲了五次,每次,冯都到场旁听。平日里冯玉祥自己也十分注重文化学习,还邀请过两位老先生来给他讲《左传》。
冯玉祥支持梁漱溟展开乡村建设运动,也支持陶行知的教育事业。阎锡山也曾请过梁漱溟去山西作讲演,为期一个月。1930年,阎锡山又聘请梁漱溟为高级顾问,月薪500元。后来,因为阎锡山未采纳其关于裁军和停止内战的建议,梁漱溟便辞去了顾问的职务。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避难到香港的文化人士都要乘船撤离香港。但是撤离的一路上并不太平,天上有飞机的轰炸,水里有水雷的骚扰,满船的文人学者都难免惴惴不安,夜不能寐,唯有梁漱溟鼾声如雷,睡得很香。
有人问他:“先生不害怕吗?”他笑了笑说:“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这大概就是举重若轻的意思了。
▋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
梁漱溟曾与毛泽东有过很深的来往,早在毛泽东岳父杨昌济家中,两位同龄人就已相识。20年后,梁漱溟辗转到延安,仅仅在16天里就与毛泽东交谈8次,甚至有2次相谈甚欢,通宵达旦。
图片说明:1938年1月,毛泽东(右)在延安会见来访的梁漱溟(左)
梁漱溟认为,毛泽东是开天辟地的伟人,尽管他十分敬重毛泽东,但是还是会为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当面顶撞毛泽东。
1953年9月中旬,梁漱溟列席中央政府扩大会议,他受毛泽东应邀发言,主要谈一些有关于农民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梁漱溟的直言不讳,让毛泽东皱起了眉头。
之后,梁漱溟继续发言,但是他的耿直让毛泽东有些难堪,只好对梁漱溟进行调侃:“蒋介石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
梁漱溟不服气,多次争辩,即使在会议中的巨大压力下,他却依旧态度安定从容。
直到晚年,他才对当年自己的年轻气盛做了检讨:“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
君子之为,对事不对人,胸怀坦荡,泰然处之。
▋满足的晚年
文革十年,梁漱溟被被赶出居室,住在简陋的小屋内,自己尚未完成的《人心与人生》手稿,也被没收了。他写信给毛泽东说:“若此稿毁却,我生于斯世何益。假如在或斗或批之后,不发还此书稿,即不可能叙写,无异乎宣告我的死刑。”
毛泽东心下一动,便安排底下的人将该手稿退还。1975年,梁漱溟终于完成了他一生视若至宝的《人心与人生》。
四人帮猖獗时,梁漱溟仍然不顾个人境遇,仗义执言,即使受到众人围攻,他也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终其一生,梁漱溟都视自己为虔诚的佛教徒。他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轻,没有什么特别渴求的,万物皆空。
要像梁先生一样,心情放得平平淡淡,越平淡越好。生活也是如此,喝白水,饮食清淡,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平平淡淡最好。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享年95岁,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为社会人民奔走,为人们所敬仰。
编辑:Joy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