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樊庙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樊庙图说)
原文:
樊庙图说
渔沧庙,祀樊神也,宜载在祠庙之列。而今另系以图说者,从邑中绅士之请也。绅士曰:“吾清之有渔沧,犹杭城之有西湖也。西湖之有岳坟,犹渔沧之有樊庙也。樊神因赣寇曾常侍作乱,奉命征讨,战死罗城。乡人义其节,立祠祀之。与武穆勤王而死秦桧,杭人义之葬于西湖,将无同。以故,樊庙规模悉仿岳庙,且戟门大书'尽忠报国’四字,而塑曾常侍跪于侧。则与岳庙之戟门书字,而铸秦桧跪于侧,一也。尝考杭城志,西湖之岳坟亦绘图立说。则樊庙之另系以图说,似宜也。”
予听之唯唯,既而思之。杭人图岳庙者,以西湖得名。清邑卷山勺水,其能与“山外青山楼外楼”,“苏堤六桥”、“天目飞来”争胜耶?迨考神之祀典,历宋至今,凡几百戴。世事陵谷变迁,庙貌如故。英灵凛凛,犹有生气,如巨寇陆榘望境即溃。邻烽火,保障无虞,以及水旱疾病,祷则必应。得以趋吉避凶,反祸成福者,皆神之赐。邦人德之,奉若父母焉。且庙之右,大溪萦绕,建亭于上。匾曰“观澜”,上瞰龙津,下临渔沧。东山鹅髻耸其前,南山雁塔倚其后。雉堞之外不数武,有亭二:一曰渔沧,乱石峻岩,潭静若镜,神显灵异于此,因以得名。一赋诗,树木森蔚,清风徐来,高人韵士,唱和镌石,凡宾兴饯送,咸在是焉。虽勺水卷山,非“苏堤六桥”、“天目飞来”比。然语不云乎:“国有贤则地灵,渊有珠则水清”。清邑籍神之贤,以与西湖同其胜,并与武穆共其徽,则另系以图说允宜也。
若夫神之名讳、家世,死忠建祀之由。与夫赫声濯灵,以福我百姓者,仍当汇于庙祀之列。而观澜、渔沧、赋诗三亭,千林竞秀,万壑争奇,不忍淹没而不传者,犹当载于山川之类云。
王士俊原题
张水藩读文:
樊庙图说
渔沧庙,是祭祀樊公神灵的。本来应该记载在祠庙这系列的,而今天另外用图加以说明的原因,是听从地方上绅士的请求。绅士说:“我们清流有渔沧这地方,就像杭州城有西湖一样。西湖有岳飞坟墓,就像渔沧有樊公庙。樊公因为江西土匪曾常侍造反作乱,奉命出征讨伐,战死在罗城这个地方。家乡人崇尚樊公的英勇牺牲,建立祠庙祭祀他。这和岳武穆尽力于王事,却死在秦桧的手上,杭州人崇尚岳父的尽忠,而把他葬在西湖,恐怕是相同的吧。因为这个原因樊公庙规模全部仿照岳庙,而且立戟柱的大门还大大地书着“尽忠报国”四个字,而且雕塑曾常侍跪在旁边。是和岳庙的戟门写字,铸秦桧跪在旁边一样啊。曾经考查杭州城的志书,西湖的岳坟也是绘图并加说明的。这样樊公庙另外用图结合并加以说明,好像也是适宜的了。”
我听了嗯嗯而已,过后细细地思量了一番。杭州人画岳王庙的原因,是因为西湖而得名。清流县就一幅画的山一勺子的水,它能够和“山外青山楼外楼”,“苏堤六桥”、“天目飞来”争胜啊?等到考查樊公神庙的祭祀典籍,历经宋朝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世间的事情起伏变化迁移,就樊公庙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样子。神像英气凛凛,栩栩如生,像大土匪陆榘看到清流城境就溃败而去。接近战火,而能保障清流平安。以及水灾旱灾疾病,有去祷告就必定有回应。事情得以趋向吉利避免凶险,把祸害变成成福气的,都是樊公神所赐予的啊。百姓感戴他,信奉樊公像父母亲一样。而且庙的右边,大河萦回环绕。建了一座亭子在河岸上,匾上写着“观澜”,在亭子上面可以鸟瞰龙津河,亭子的下面就是渔沧塘。东边的鹅髻山耸立在庙的前面,南山雁塔紧靠在庙的后背。离城墙的外侧不过几步,有二座亭子:一座亭子叫“渔沧”,周围是乱石峻岩,下面渔沧潭平静得像镜子,樊公曾经在这个地方显示灵异,所以得到这个名。一座亭子叫“赋诗”,周围树林茂盛,清风缓缓吹来,高雅而有情趣的人士,在这吟诗唱和或者把玩镌石。凡是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以及好友远行设酒宴送别,都是在这个地方举行。清流虽然是一勺子水和一幅画山的地方,不是“苏堤六桥”、“天目飞来”可比。然而话不是有这么说吗:“城邑有贤人则表示地有灵气,深渊里有珠则显示水清澈”。清流县借助樊神的贤明,足以和西湖一起成为名胜,并且可以和岳武穆共享“尽忠报国”的标志。这样另外结合图片并加以说明是应该允许的了。
至于樊神的名字、家世,死忠建庙祭祀的缘由,和他显盛的声名和受尊敬如神灵,以及造福于百姓的内容,还是应当汇集到庙祀这一系列里。而观澜、渔沧、赋诗三个亭子,千层林木竞相展秀姿,万重高山争奇斗艳,不忍心淹没它们,不让它们传扬,还是应该记载在山川这一类别里。
王士俊原题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樊庙图说)
清流城关原来有好几个属于民间信仰的庙宇,比如本文介绍的樊公庙,还有孔庙、关帝庙、文昌祠、天后宫、城隍庙、龙王庙、真武庙、东岳庙、玄坛庙、元帅庙、五德庙、三圣庙、白马庙、普安庙、惠烈祠、九龙王庙、惠利祠、社稷坛、山川风云雷雨坛、邑厉坛,以及在铜罗山下的武侯庙。这些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庙宇,一个也没有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清流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