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眼亮 | 长城中的历史坐标

四月的北京,从长城垛口望出去,一树桃花,衬着穹顶式的瞭望口,如同一幅画。

也是前后的季节,公元1644年,西边的居庸关和东边的山海关迎来了李自成与多尔衮,当然还有吴三桂,而长城的守军应该无暇留恋那一树桃花了。

【三月,北京见】

公元1644年,甲申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拐点,这一年,三股势力交织纠缠,互相角力,给我们留下了今天的样子。

这一年的元旦,崇祯帝充满了沮丧和绝望。朝臣集体迟到,没有按时上朝和皇帝互道新年好。而他接到了李自成的战帖,在崇祯看来,一介草莽竟然自立大顺,在元旦那天已经于西安登基,并从西安出发,约好三月,北京见。

崇祯当时手上有三支可以调用的兵力:湖北的部队、西北的部队和驻扎在山海关的3万宁远铁骑,而后者正是由吴三桂挂帅领兵。

前两支不久就被大顺的农民军摧毁,崇祯于是打起了吴三桂的主意。十几年的内忧不断,外患也一直环伺,而吴三桂和山海关是抵御皇太极的唯一筹码。

【勤王之旅】

但崇祯管不了许多了,他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招进宫来,商量请三桂进京勤王的事宜。吴父听了崇祯的打算,慷慨陈词说,李自成绝对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但是提出兵饷要100万两白银,才够动身。当时国库只有7万现银,皇帝踌躇良久,动起了一众官员的主意,他知道,这帮当官的有钱极了。他亲自拟定了名单和募捐数目。

崇祯皇帝本想让老丈人做个表率,结果再三央告才捐献了1万两,其他大臣也和崇祯的老丈人周奎一样哭穷,不愿意捐,结果这次声势浩大的募捐只募到了20万两。

这些大臣们到底有钱没有呢?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开始抄家,不少大臣被抄出巨额家财,周奎家里仅现银就被抄出52万两,黄金10多万,各色珍宝就更不用说了。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硬下命令,让三桂进京,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了。

【绝望的崇祯】

如若勤王之师不能成功,崇祯必须留有后招,于是皇帝又打起了迁都的念头。迁都,暂避兵锋,再图东山再起,也是良策。而且,他的好祖宗朱棣早在南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只缺一个头头,就可以运转自如。

但有些话自己不能说,比如迁都,因为这要背负落跑皇帝的骂名,不是闹着玩的。他的如意算盘是,内阁首辅提出,他马上同意,皆大欢喜。

岂不料,次日,首辅全然不顾前一天崇祯对他的暗示,却甘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提出迁都,而是提议坚守,保护祖宗之地。因为他深知,如果迁都失败,他也是一死,而且还背上了千古骂名。

崇祯气急败坏,大骂阁僚。后来一个小官提出迁都,皇帝大喜过望,就在马上要附和之际,另一个官员又提出,皇帝坚守,太子迁都的动议。这一招把崇祯皇帝气得差点没吐血。

【冰冻三尺】

崇祯自幼生长在充满敌意和怀疑妒忌的皇宫,养成了他刚愎多疑和刻薄寡恩的个性,关键时刻,这个TEAM自己就拆台了。

崇祯在位17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平均4个月就换一个,其他官僚更是动辄被骂、被打,甚至砍头,袁崇焕更是被当街凌迟。

可以说,崇祯和臣子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尴尬吊诡的,当年崇祯刚掌大权,就果断除去了魏忠贤的阉党,面对日益起势的文官集团,他又大力打压,最终形成了既互相利用又彼此仇视的局面,所以崇祯自缢时遗言中说,是诸臣误了他。

【李自成跨过居庸关】

电光火石之间,崇祯还在和臣僚们进行着无效率的扯皮和拆台,而李自成已经从居庸关长驱直入,一举攻入了北京。

这个时候,三桂的部队才走到河北丰润。崇祯皇帝已经绝望。忽然之间,他收到一条消息。说是李自成提出他们可以退兵,条件是把关中一地割给他,并且搭上点银子。

崇祯皇帝不相信他的耳朵,以他皇皇天子的身份,他不能理解农民军的思维,反正很快谈判就破裂了。

李自成进到紫禁城,找不到崇祯。3天以后,在煤山上,人们找到了这个杀死皇后和女儿并自缢的皇帝。据野史记载,李自成不想杀死崇祯。

【山海关下的吴三桂】

李自成的部队熬过了最初几天在北京城里的好纪律后,开抢开劫。他的手下大将,刘宗敏更是带头发明了一项政策——拷掠,就是大刑伺候,那些大官大富不得不吐出了大量白银。他们用强力的手段完成了崇祯皇帝唯唯诺诺的劝捐。

李自成得高人指点,要拉拢吴三桂,之前他已经给三桂送去了粮饷白银和封侯的许诺,还有他父亲的劝降信。而吴自从得到皇帝自尽的消息后,权衡利弊,他劝说自己,不能做忠臣,还有孝子一途。他同意降服大顺。

傻子也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善待三桂的尊父和爱妾。可是李自成的手足刘宗敏不顾劝说,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抓进大牢,实施拷掠,更霸占了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家宅被占,父亲被囚打,爱妻被霸占,一条条消息扑面把三桂打晕了,他一怒冲天,降而复叛。他从河北连夜杀回山海关,把前几天才出让的山海关从大顺军手里夺了回来。

李自成的登基计划被打乱了,他放出狠话,一定亲征,收拾三桂。

于是,山海关下,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上演了1644年另一出大戏。

【高处眼亮】

清明,和家人登了长城,游了景山,站在高处,有人说崇祯是怎样的心情自缢在这里啊!

煤山之上,放眼四顾,东西长城没有拱卫住京都,北京城火光四起,绝境变成了绝望……也许这时的崇祯,才真正看清楚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三尺白绫才是最好的解脱。

长城不言,它默默地当着坐标,告诉人们,高处眼亮。

长时段地观照历史,迷雾中的种种也许会看得清晰些,就像站在高处,也能看得阔远点。可吊诡的是,一山高过一山,当我们站在自以为是的高处时,何尝不是如局中人一般,“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也许唯有深知山外有山,方能高处眼亮。

和大家聊聊我的文玩与生活

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最好的阳光”,即可加入公众号

个人微信:zuihaodeyanggua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