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心丰盈的三部曲之一:发现自己内在的需求
每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都置顶了“只生欢喜不生忧”
01
她所要的并不是我的臂膀,而是某个人的。她所要的也不是我的体温,而是某个人的。我觉着有些愧疚,为什么自己要是自己。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说起来好笑,二三十岁的人依然有不知道饱饥和冷热的人,但现实就是如此,其实细细观察,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比如我和妹妹。而如此“麻木”的原因是儿时的需求没有被看见和接纳。
周末回家跟妹妹聊起童年那些伤,妹妹说,小时候三餐不定时,母亲都是忙完了农活再做饭,早上也没有早饭吃,导致她后来吃东西会吃到吐,因为她骨子里对吃的东西是那么不确定。
他们的家人会特别惊讶:只有小孩会吃到吐,为什么一个大人还会吃到吐?但妹妹说:她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吃够了。吃饭的时候她总会不自觉往嘴里塞东西。
因为儿时对吃的东西有一种不确定性,所以当她吃东西的时候,那些儿时匮乏的体验会涌上心头,也就会不断往嘴里塞东西,当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饱了。所谓的吃撑,也不过是填补儿时的那个空洞。
02
寂静在喧嚣里低头不语,沉默在黑夜里与目光结交,于是,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by 泰戈尔
小时候姐姐和我一个被送去奶奶家,一个送去老娘家,幼时缺少母爱父爱也给我们后来的人生注入很多灰暗的色彩。在之前我是没有感觉的,直到我有了孩子才发现我真的不会做一个母亲。
那时候虽然也看很多胎教书,也知道很多育儿知识,但当你真正育儿的时候,当一个一个问题摆出来的时候,你所看到的知识并不会成为你的救命稻草,相反,会让你更凌乱。你知道的知识和你的经验并不相符,当问题出来时,你所依赖的不过是你的经验和意识。
那时候不知道怎么跟儿子心意相通,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而这也让我知道自己小时候是有多么缺爱。
打个比方,小时候不知道冷是什么?长大了最害怕的也是过冬天,因为冷的体验太不舒服了,不管我穿多么厚的鞋子,我还是会觉得冷。
去年小雪时候,我们在户外待了一上午,我冷的不行,我就问妹妹:你冷吗?妹妹说:不冷,因为她可爱的婆婆给她做了一件棉衣和棉裤。穿上棉裤之后,她才知道穿上棉裤就不会冷。
好在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爱自己了,我赶紧在网上买了一条棉裤,从那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我冬天冷,因为我不会穿衣服,不知道穿再多保暖衣也不会暖啊!因为太冷了,我以为穿上紧紧的保暖衣就会暖,可那么紧的保暖衣会阻碍血液循环,也会更冷。
也因为自己不知道冷暖,晚上我也不会知道孩子蹬了被子会冷,我会以为是他热。但大斌先生小时候是蹬了被子父母就立马给盖上被子,所以他也会察觉孩子蹬被子,但我没有那个觉察。
也是这个小事让我感觉到:当自己内心感觉不充沛的时候,你很难察觉到自己真实的感觉。你麻木了,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也是麻木的。
03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by 尼尔·波兹曼
很多人吃东西的时候像妹妹一样没有限度,一口口把自己吃成了胖子,表面上看起来是肥胖症,其实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量在哪里。
而这个需求从小就以:我不知道吃的东西什么时候会有或者爸妈觉得你吃的还不够等介入给弱化了。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我们也就看不见更别提创造并满足了。
但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必然是一个心理空洞,你需要用别的东西去满足。所以,很多肥胖症的人内心其实是缺爱的,用吃去填补心里的空洞。
与其去控制自己吃的需求,不如回到儿时体验,发现自己的需求空洞并接纳这种缺失,当你接纳了,你也就坦然了。
一个陷入理财危机曾经疯狂攫取财富不知道止步的人,也是因为小时候有种种需求,却被父母告知我们家太穷了。
钱就成为这个孩子心里的空洞,在长大成人后,对金钱就会疯狂追求,以满足儿时需求因钱禁锢的遗憾和缺失。
因为儿时匮乏的体验,长大后居然也不知道满足,也不知道止步,这就是很多大人的悲剧。如果没有足够的觉察,你很难看出其实自己是“感觉麻木的”。
有些人会不知道哭泣了,因为悲伤的感觉麻木了;有些人不知道疼痛,只会忍着,因为疼痛的感觉麻木了。你免疫了一些感觉,你以为自己就不会受到这些感觉的伤害了,殊不知,当你越的感觉越麻木,你面临的人生课题就越多。你生命所有的经历都会逼迫你发现自己的感觉,去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觉。
所以,让自己内心丰盈的第一步就是,重新找回过去被掩盖和被压抑的感觉,从喝一杯水、吃一顿饭开始,用心感觉自己的需求。你要知道,你的需求并不过分,但不能被压抑。
04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by 顾城
发现你的需求,也从感知自己的情绪开始。比如遇到一件事情你觉得生气了,就告诉自己我现在生气了,这种感觉让我愤怒,静静觉察并感觉这种情绪的流动。
很多人不敢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往往会头脑去掩盖或用理智去压抑感觉,但压制住的感觉不会消失,而是会积累,等到下次合适的机会就会爆发。
很多妈妈在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或者无理取闹的时候,会很着急和焦虑,我就是如此。其实这就是儿时自己哭泣的时候被压制了,所以很难坦然面对孩子的哭泣。
我们因孩子哭泣引发的焦虑,其实是投射自己儿时的感觉。因为你儿时哭泣时,会被大人呵斥,然后生生被压住了。
所以当面对孩子哭泣时,你也只会用儿时的经验去面对和处理。从现在开始,从看到孩子哭泣开始,告诉并帮助孩子确认感觉:你现在很生气?很难过?为什么没关系,妈妈陪着你。
作为一个母亲,其实我们的一个拥抱和面对孩子哭泣时稳定的情绪,会让孩子的情绪自然过渡而不会积压。孩子在再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就会比较平静,这就是我们发现孩子需求并正确处理的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粗暴压制,让孩子别哭,孩子就永远不会处理和自己情绪的关系,也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需求。甚至,他会用父母对他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和自己的孩子。
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开始就不会很难。一起努力,从关爱自己的感觉开始,不要用大脑去判断,而是用心去感觉。什么情况是我饿了?什么情况是我困了?发现并感知,这是我们创造自己内心丰盈的第一步,你试试!
无忧君有话说:
谈论这个课题,有的人会觉得可笑。我们真的会麻木自己吗?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很多人已经很麻木了,他们活的很理智,但是感觉都很迟钝了。那些不要哭泣、不要焦虑的背后都在掩盖自己真实的需求,而这种克制会让我们不能真实面对自己的感觉。
就像我们说,那些泪点和笑点特别低的人,都活的特别真实。为什么真实?他们会用情绪真实面对自己的需求。很多哭泣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哭泣之后你的内心会轻盈许多,内心会更坚强。
因为你真实面对自己的无知和难过,这种真实会让你走的愈发坚定。当你真实接纳了,那种匮乏在你接纳的同时就坦然面对了。
如何身心合一,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就从发现自己的需求并真实面对开始,多去体察自己的感觉,用心去感觉。你会发现,生活看起来没什么大不同,但真的已经不一样了——这种不同就从自己重新找回那些感觉开始。
只生欢喜不生忧,有态度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