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还未结束,“野味”又重出市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疫情还未结束,野味市场又开始抬头。10月14日,据看看新闻报道,在杭州多个市场依然可以购买野味。每天下午四点,临安天工农贸市场和浙晥农贸城都会进货几十只灰兔。近距离观察后发现,几乎每只兔子的腿部都有骨折的情况。摊主们解释,这样可以证明兔子是野生的,因为腿是被偷猎者在山林里布置的兽夹夹断的。
视频来源:看看新闻
不仅是野兔,乌梢蛇、大王蛇、五步蛇、竹鸡、石蛙等国家“三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都在公开售卖。有食客来买时,摊主们会直接在菜场现杀,将其敲晕,然后放血、剥皮。还有杀好的野猪、竹鸡、狗肉直接摆摊售卖。面对暗访,摊贩直言举报没有效果,已经花钱买过了保险。
不仅如此,市场周边不少小餐馆都接受野味代加工,也可以直接点菜。雪菜烧兔肉、油炸大王蛇、乌梢蛇炖鸡汤、竹鸡汤都可做,老板们向记者介绍,吃野味的食客相比于疫情前少了不少,但依然很多。
不仅如此,偷猎者一直在捕捉中国农村山林地区野生动物,志愿者每每巡山,总能发现捕捉野生动物的工具。要抓捕乌梢蛇、大王蛇,就在捕蛇笼里放一些诱捕的鸡仔、鹌鹑;要捉野兔、野猪,就在栖息地和兽道上布置兽夹;要抓棘胸蛙、赤练蛇,夜间去池塘边用强光电筒照射,直接捉即可。
此外,在上海江杨路水产市场的外围,也有野生乌梢蛇、养殖大王蛇的踪迹。老板对于生意十分自信,“提前订,我都搞得到”。
野生动物真的有营养吗?
除去猎奇心、虚荣心使然,很多人吃野味是因为觉得它有营养,或者具有一定的功效,但真的是这样吗?
2020年1月21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在其个人微信公号“饮食参考”发文介绍,客观地讲,野生动物普遍口感较差,因为它们的肌肉纤维更发达,肌间脂肪更少。
比如养殖三文鱼就比野生的好吃,养殖的肉鸡比野鸡口感好得多,野牛永远吃不出雪花肥牛的感觉。不仅如此,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多数情况下和养殖动物也没什么本质差异,甚至有时还不如养殖动物。
也就是说,无论营养还是美味,养殖动物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二十多年前,
专家们就开始劝你远离野味
相反,吃野味不仅不能让你获得更多营养,还可能导致更多未知疾病。
“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2020年2月湖北省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强调:“野生动物应该待在野外,要尽量少养野生动物,更不能吃野生动物。”
“2003年SARS疫情过后,野生动物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但力度显然不够,这也是新冠疫情再次爆发的一个原因。”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博士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病毒的传播没有合法贸易和非法交易之分,只要允许野生动物养殖活动,捕捉、运输、利用的过程中,人跟野生动物就必然密切接触,就会给原本依附在野生动物上的病毒创造跨界传播的机会,给公共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实际上早在20年前,专家们就曾呼吁过远离野味。
2000年健康时报第一期报纸头版就曾刊登过《专家忠告:吃野生动物易患怪病》一文,当时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华育平当时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类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
时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普宣传处处长的赵胜利表示,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生存环境不明,来源不明,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由于病体罕见,人吃野生动物染病后,要么诊断不清,要么难以治疗,甚至稀里糊涂丢了命。
远离野味,是保护动物,
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如今,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虽然目前新冠病毒的源头仍在研究中,未有定论,但是野生动物传播病毒,却是得到了诸多科学研究的验证。
野外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本来并不会危害人类,只是潜伏在动物身上。人类将野生动物关入铁笼,带入城市、乡村,病原体也随之而来。随着他们逐渐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适应人类,然后甚至发生变异,在人类中传播。
比如旱獭、野兔可以携带鼠疫杆菌,蝙蝠可以携带SARS,而且还有更多的我们未知的病毒。没有检验检疫,没有任何追溯管理,如果不加以管理限制,历史恐将一次次重演。
因此无论从卫生安全还是保护生态的角度,都不建议将野生动物作为食物。远离野味,是给野生动物留一线生机,也是给人类自己少一分危害。
更多健康小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