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从点到系统,班级建设的逻辑》
听完方海东老师的讲座,我的内心并没有激动,相反,我是更沉静下来思考,在我以往的班级建设中,有这样逻辑存在的痕迹吗?
很遗憾,没有。
见子打子是这么些年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的常态。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基于已有的常态的基本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并没有积极地调动起来过。
一、收获
这个讲座引起了自己足够多的思考和对比。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一个好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中,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样,这三者到底谁才是核心?
这两个问题震慑到我了。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一个好的班主任?我没有思考过。但是,我希望自己带的班是一个能动能静,有条不紊的班集体。不过,这些年下来,最终带入这样风格的次数真的是比较少。少有的一两次感觉有点这种风格,自己也说不上来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三者谁是核心。说实话,我一直以为“做什么”是核心,在我的实践中也能看到这样思想的反映。方老师说到:做什么,这个问题。你可以去采访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征求他同意,把与他的对话录下来。花上两个小时整理出来,做什么你就能够大致清楚。然后网上搜索,对这些进行对比筛选。最多不过两天时间,你就能够明白,到底做什么。
但是,“怎么做”却是需要你在实践过程中,一次次尝试、修正、调整,才能实现的,而且下一次并不能照搬的。
于是,接下来他具体讲述了,怎么从“点”入手,看见具体的教育;以“线”为联,看见教育的过程。
每一次的“点”都必须要有目标,有具体的操作办法,还要充分挖掘他的教育价值,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那么“线”呢,则关键在于对主题教育进行品质分层。
也就是说,每一次活动不能是兴之所至,必须是实至名归,必须要做,而且做了就有大作用的。
二、追问
这个也不算是追问。只是我在听这个讲座过程中在很多地方都听得似懂非懂的。方老师结合自己以前带的班级,还是比较详细地对他所提炼的这些点进行了阐释。不过,因为我从未对这些问题有过思考,所以进入了这样的状态。
所以,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用输出倒逼输入。
三、我可以做什么
这段时间,我正为我所接任的班级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而烧脑。
我希望他们能成为什么样子,我觉得我可能会把他们带成什么样子(不好的),为着好的样子,我需要做些什么改变。
现在,其实不用纠结做什么了。就我之前确定的状态:能动能静,有条不紊。现在,我需要来思考怎么做。我要把这个想法对应到起点、重点、关键点、落脚点、触发点、发展点上去。
琢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