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丨为送北移亚洲象群回家,他不知道跑烂了多少双鞋

◆ “监测分队承担了90%的信息传递工作,是整个团队的眼睛。”

◆ “象群一直很配合我们的行动,他们或许能明白人类的善意。”

◆ 象群的返乡之路,也是人类守护自然的归途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常清潭 实习生韦梦想

  2021年5月,云南北移亚洲象群中的17头野象进入玉溪峨山县城。它们的一举一动、一张张憨厚的照片、一个个呆萌的视频,通过媒体报道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这些“离家出走”的亚洲野象也因此成为了明星。

  谁是追踪明星大象的“眼睛”?他们就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追象团”。作为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始终是离象群最近的人。他带领队员跟着象群转场9个县区、26个乡镇,指导紧急疏散群众370余次,成功保障人象平安。

▲ 8月21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队员杨翔宇(左)和同事在一起 胡超摄 / 本刊

为了人象的平安

  2021年8月8日,象群渡过元江,完成了它们南返回家途中重要的一步。

  跨越元江,对值守在一线的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来说,同样也是一项重大的任务。

  杨翔宇介绍,象群是在枯水期北移的,南返时却逢雨季,元江江面很宽、水位高,流速是之前枯水期的4倍。为了保护象群的平安,工作人员需要引导象群从位于国道的元江大桥渡江。

  他们提前4天就来到了元江大桥观察地形,收集水文数据。为了引导象群过桥,他们每天监控象群的踪迹,投食引导,布控应急车辆,封堵路口。

  但是,象群家族很聪明,也很警惕。一段直线30公里的路程,象群绕来绕去走了143公里。有一次在离桥5公里的一个路口,头象犹豫了十多秒后,又带领着象群往后退,往山上走了。

  杨翔宇和队员们就这样跟着象群度过了12个日夜。终于在8月8日,大象通过元江大桥,杨翔宇感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就好像是自己的亲人能够离家更近一步”。

  除了护送象群,监测队还需要保障沿途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发生人象冲突。如果象群靠近了村子,监测队员就要把情况及时上报给指挥部,实时传输象群的活动画面,提醒民众避开象群活动区域。同时,有关部门也会紧急疏散转移民众。

  “监测分队承担了90%的信息传递工作,是整个团队的眼睛。”杨翔宇说。

追象专家始炼成

  “那是一个大象专家!”一提起杨翔宇,追象团里的监测组、引导组、交通疏导组等工作人员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其实一开始接到象群搜寻监测工作时,杨翔宇心里是有一些忐忑的。因为他和队友们之前都是从事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陌生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第一次用无人机监测活体野生动物,而且还不能强行干涉象群的行进方向,此外还要了解大象的习性,这些都增加了任务的难度。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杨翔宇一面在网上收集资料,一面向指挥部的专家学习经验和方法。他逐渐摸清了大象的性格和爱好,甚至可以预判大象更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会走什么道路,去哪里吃东西,等等。“时间久了,自然就知道它们的活动规律”。

  例如,因为大象的皮肤很敏感,泥巴能够防止紫外线和蚊虫的叮咬,所以它们喜欢在泥坑里打滚。监测分队预判象群位置时,就会考虑周边有没有水池和泥塘。

  遇到下雨天,无人机无法起飞,杨翔宇还会根据大象的脚印、粪便、折断的树枝和吃过的食物来判断它们前进的大致方向。

  白天,杨翔宇带领队员完成飞行监测,晚上值班标绘地图。同时,他还要协调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和当地公安等无人机力量科学编排飞行,共同完成象群监测任务。

  刚开始,分队只有10个人。杨翔宇和队员们是24小时轮班倒,忙起来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为高负荷运转,监测分队常常遇到无人机风扇停转、桨叶折断等问题。每逢大雨天气,无人机也无法起飞。这个时候,队员们就要拿着手电和红外夜视仪,徒步寻找野象。3个月来,杨翔宇不知跑烂了多少双鞋,刮破了多少条裤子。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队员们在精神上也高度紧绷。杨翔宇回忆,象群喜欢夜间活动,白天则躲在密林里休息。白天地表温度很高,有时候红外摄像头难以发挥作用。“那时候,每天都担心大象失联。只有象群出现在摄像头里时,才感到安心。”

  有一次,象群突然从无人机视野里消失了。杨翔宇和队员们心急如焚,特别担心发生人象冲突。当时队里出动了一台最大的固定翼无人机,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才找到在林子里睡觉的象群。“看到大象一个不少地躺在一起睡觉,大家才松了口气。”杨翔宇说。

守护大象就是守护自然

  9月10日,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把边江,进入传统栖息地普洱市宁洱县境内。省级监测助迁行动基本结束,助迁人员全部撤回,象群日常监测交由市、县级林草部门负责。

  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杨翔宇对象群的移动轨迹了如指掌,也对大象有了新的认识。

  大象也是有灵性的,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招惹人。有一次,为了帮助象群转场,杨翔宇和队员们在离象群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引导。看着将近3米高的庞然大物不断靠近,所有队员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但大象并没有伤害他们。

  杨翔宇发现,象群仿佛和人类保持了一种默契。象群移动过程中,除了“偷吃”农作物,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等恶性事件。监测队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采取封路、投食方式引导象群。“如果大象不愿意,完全可以突破和拒绝。但它们一直很配合我们的行动,或许是能够感受到人类的善意”。

  杨翔宇觉得,这次亚洲象北移监测任务向社会展示了国家保护自然的决心。“也许多年后,大象还会再次北移。那时,我们还会像这次一样善待它们”。

  守护象群的返乡之路,也是人类守护自然的归途。

  大象的奇遇之旅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杨翔宇和监测队队员们将会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生态环境。“守护自然,我们一直在路上”。LW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