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璧流离

“璧流离”,是梵文音译,根据后人注解和考古出土实物,与文献中出现的“璆琳”“陆离”“流离”或“琉璃”等同属一物,所指应是早期玻璃。

广州、合浦、贵港等地两汉墓葬出土了众多玻璃制品,以玻璃珠为大宗,其次为杯、碗、盘等玻璃器皿,还有一些玻璃璧、带钩等饰件。玻璃制品常常与玉髓、水晶、玛瑙等宝石同出,可见当时玻璃尚为珍贵。

通过考古学研究和科技分析可以确认的是,岭南出土玻璃制品分属不同成分体系。一是铅钡玻璃,比如玻璃璧、耳珰、鼻塞、剑彘等,在南越王墓、贵县罗泊湾1号墓已有出土,一直延续到东汉中晚期,说明汉代中原玻璃制品和技术在西汉早期进入岭南地区并一直沿用。二是钠钙玻璃,来自地中海地区。三是钾玻璃,数量最多,其中又分中等钙铝、低钙高铝、低铝高钙等亚类。钾玻璃主要发现在印度、东南亚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依据不同地区钾玻璃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可区分出更具体的来源,比如产自东南亚的低铝和中等钙铝钾玻璃及来自南亚的中等钙铝钾玻璃等 。

▌六棱柱形玻璃串饰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藏

结合器型风格看,合浦出土的淡青色玻璃杯器型应该是受到罗马玻璃影响,以印度作为中介输入,在印度阿里卡梅度发现有相似的弦纹装饰玻璃器。

▌ [西汉] 淡青色弦纹玻璃杯

高5.5厘米 口径7.3厘米 底径4厘米

制作工艺方面,岭南汉墓出土了大量采用拉制技术制作的印度、太平洋贸易珠。有不透明淡红棕色、橙、黄、绿色及透明琥珀色或紫罗兰色的单彩玻璃珠,形状有六棱柱、四棱柱、双锥形等。印度-太平洋珠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首先在印度阿里卡梅度(Arikamedu)生产,而后沿海岸向东传播。

▌蓝色玻璃珠 其中最长0.5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东汉] 玻璃珠 直径0.4~0.7厘米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东汉] 铜红色玻璃珠 最大直径0.6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合浦文昌塔出土的角轮形环,属中等钙铝钾玻璃,但器型与东南亚的凸饰玉玦相似,而有研究认为东南亚发现的凸饰器物可能起源于广东石峡文化的凸饰玉玦,应该是岭南与东南亚地区交流的产物。

▌[汉] 玻璃环 合浦文昌塔出土

▌菲律宾巴拉望岛uyaw洞穴遗址出土玉玦

此外,在泰国差那港发现一件玻璃器,与出土的扁壶形玻璃饰类似。这类器物亦称作“胜形饰”,属中国传统器型。“胜”为传说中西王母的头饰,西汉时开始出现,与当时盛行的西王母崇拜有关,东南亚发现的这类器物可能是对中国胜形饰的仿制。

▌泰国差那港发现的玻璃质珠饰

▌[东汉] 扁壶形玻璃饰 宽1.2厘米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