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二官与编修《明史》的翰林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清廷在体仕阁举行博学鸿词科(也称已未词科)考试,录取50名鸿儒。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这些被录取的翰林全部集中到明史馆编纂《明史》。据笔者考证,经曹雪芹增删后的《红楼梦》,其背面是一部以明史馆为主要活动背景,以编修《明史》的翰林学士为主要人物,隐写明末清初历史的长篇小说。如果说金陵十二钗脱胎于《风月宝鉴》的话,红楼十二官则完全是曹雪芹塑造的全新人物。红楼十二官,既对应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十二钗的人物性格、身世做了补充。

一、红楼十二官隐写词科录取翰林

第十八回,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让贾蔷“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林之孝家的也回王夫人,“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正常理解,贾府采买了 30 个小女孩,其中 10 个小尼姑、20 个小道姑。但第二十三回却说“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观园来,贾政正想发到各庙去分住”。读到这里,读者会产生疑问:贾府到底买来多少个小道姑,多少个小尼姑?是20个还是12个道姑?是10个还是12个小尼姑?显然,作者在行文时作了模糊处理。

如果我们知道上述文字隐写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考试,再来算这道模糊算术题就容易了。当年词科共录取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如果按林之孝家的说法,贾府共买了30个小女孩,隐写词科录取二等30人;加上12个小女戏子,为42人。同50人相比,少了8人。

还可以换个角度计算这道题,把“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理解为:采访聘买得10个小尼姑和10个小道姑,作了20分道袍,合计为40人,再加12个女戏子,共计52人。词科共录取50人,多出的2人又当如何解释?史载,入值南书房的高士奇(薛宝钗的男性原型之一)、励杜讷虽然没有参加考试。根据圣旨,两人在南书房各做诗一首,也被康熙皇帝特赐同博学鸿儒科出身。

第三十回,宝玉发现龄官在蔷薇架下用簪子在地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有研究者对蔷字十八笔进行了各种解读。结合妙玉十八岁的描写,蔷字十八笔同样隐指康熙十八年词科考试。

为什么贾府要从江南采买十二个女孩子?五十鸿儒中,南方各省录取人数最多,其中,“江南二十六人,浙江十三人,顺天直隶六人,江西二人,山东、河南、陕西各一人”。由此可见,词科考试是康熙皇帝对江南士绅集团的收买人心之举。

二、红楼十二官的名字有讲究

有研究者指出,蓄养女伶家班只能是康熙朝以前的事情。到了雍乾两朝,清廷已严禁私人蓄养乐籍和女伶。由此推论,《红楼梦》是康熙朝的作品。

贾府梨香院戏班子人数不多,生旦净末丑各角色均由女性扮演。有研究者指出,昆曲行当繁多,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一人担任一种角色还不齐全。戏班解散时,书中交待留在贾府的八个女孩子分别是正旦小旦小生大花面小花面、老外、老旦七种(外加一个角色不明的文官),戏班中不可能出现一个角色由两个女孩子同时担任的现象。奇怪的是,书中却出现了两个正旦(玉官、芳官)、两个小生(宝官、藕官),说明书中的角色是因人而设的。

十二官的艺名分别叫文官、宝官、玉官、龄官、藕官、蕊官、芳官、菂官、茄官、葵官、豆(荳)官、艾官。书中交待,菂官死后,才补了蕊官。也就是说,起初贾府戏班虽有十二个女孩子,却只有十一个女孩子有艺名。很显然,作者将第十二个艺名留给了忠顺亲王府的小旦蒋玉菡,但他是个男儿身,艺名叫琪官(借用如皋水绘园清初女诗人吴琪的名)。

从名字看,藕官、菂官、蕊官、芳官、茄官、葵官、豆(荳)官、艾官等八官都带草字头。“藕”为莲花根、“菂”为莲子、“蕊”为花蕊、“芳”为花之香、“茄”为莲梗;葵、豆、艾三官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早有人注意到,将十二官名字分为四组,分别对应贾家三代人的行辈字:文官对应贾家的文字辈,如贾赦、贾政;宝官和玉官对应贾家的玉字辈,如贾琏、贾珠,贾宝玉;藕官等八人对应贾家草字辈,如贾蔷、贾芹。

唯独龄官是个例外,在贾家找不出对应的行辈字,可见此人非比寻常。

三、红楼十二官多数是“野翰林”

第三十回写道:“原来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被大雨阻住。大家把沟堵了,水积在院内,把些绿头鸭、花鸂鶒、彩鸳鸯,捉的捉,赶的赶,缝了翅膀,放在院内顽耍,将院门关了。”

宝官、玉官和怡红院的女孩子一起戏弄绿头鸭、花鸂鶒、彩鸳鸯,说明两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并不属绿头鸭之类。

有研究者发现,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隐写了明史馆的翰林学士,因为翰林的七品补子就是鸂鶒鸳鸯。至于鸂鶒为何能登上明清两朝的官服,成为七品文官的标志,大概因为鸂鶒在水中“群伍不乱,左雄右雌,似有式度”,再加上古人认为鸂鶒能“敕逐害物”,身为七品官,当然要以鸂鶒为榜样了。

文中提到的“绿头鸭”就是野鸭子,也叫野鹜。清代《啁啾漫记》记载,“彭孙遹、朱彝尊、毛奇龄、汪琬等,皆以绩学雄文,负海内重望,虎视蛟腾,傲睨一世。每逢校艺论文之会,同馆以科目进者,率面内惭,噤不能发一语。遂怀忌嫉,诋之为野翰林。故五十人者,时有野翰林之目”。

第四十九回,贾母将凫靥裘送给宝琴。香菱以为凫靥裘是用孔雀毛织的。湘云更正说:“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为什么贾母将如此珍贵的衣服送给宝琴?原因很简单,她将嫁给梅翰林的儿子为妻。这个梅翰林,一定也是个野翰林。

还有研究者认为,宝琴和元春大丫头抱琴的名字很相似。因为身份特殊,元春不能经常和众姐妹一起活动。如同袭人是宝钗的影儿、晴雯是黛玉的影儿一样,宝琴应当是元春的影儿。作者让宝琴代替元春出现,如同湘云代替年轻时的徐灿出现一样,都是对书中主要人物青春岁月的补写。薛家的香菱不认识凫靥裘,从小被贾母抚养过的史湘云却认识,说明她见过这件衣服。既然元春在宫里不便穿凫靥裘,由翰林家的儿媳宝琴代穿就顺理成章了。

四、红楼十二官对应的翰林学士

文官影射徐元文(1634-1691年)。有研究者指出,红楼十二官中,文官不是小生,也不是老生,演技也不出色,在书中的戏份也不多,却俨然班首。书中凡女伶一同出现时,几乎都做“文官等十二个”、“文官等”。一般认为,文官者,史官也。其实,文官是有具体影射对象的,他就是徐元文(元春的男性原型之一)。徐元文是康熙皇帝任命的首任《明史》监修总裁官,这就是他在十二官中充当班首的原因。作为管理“野鸭子”的头儿,他确实有机会拔鸭毛织成凫靥裘。

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死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享年五十八岁。徐元文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第一,被顺治皇帝称为“佳状元”(元春之名由元文、状元二字演绎而来),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徐元文与其兄徐乾学、徐秉义都是进士出身,史称“昆山三徐”。

玉官隐徐文元的大哥徐乾学(王熙凤的男性原型之一)。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学者称其玉峰先生、又称东海公。康熙九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徐乾学号玉峰先生(小说第一回曾出现“吴玉峰”字样),故玉官隐徐乾学。他是康熙皇帝任命的第二批《明史》总裁官之一,是当时《明史》编纂工作的“大管家”。

宝官隐指王鸿绪。王鸿绪(1645年-1723年),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华亭张堰镇人。康熙十二年进士,授编修。不论是繁体字的“寶”还是简体字的“宝”(庚辰本写作“宝”)都含有王字。王鸿绪是康熙皇帝任命的第三批《明史》总裁官。

红楼十二官中,除文官、宝官、玉官外,作者在书中着墨较多的是龄官。

龄官影射秦松龄(1637-1714年)。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是龄官首次出场。元妃很喜欢她演的戏,叫太监赏她,“龄官最好,再作两出”,领班贾蔷要她做《游园》、《惊梦》,因不是本角的戏,龄官坚持不肯做,定要做《相约》、《相骂》。宝玉求戏,她以“嗓子哑了”为由冷面拒之。小说中,作者不止一次暗示龄官长得像林黛玉。由此可以看出,龄官是个恃能傲众,不唯权是举,不唯利所动的小演员。龄官的性格特点就是秦松龄(林黛玉的男性原型之一)性格的翻版。秦松龄“幼有异禀,五岁塾师授以《中庸》,辄闭目沉思,师以夙慧称之”。12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19岁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是清初最年轻的翰林。在庶常馆期间,顺治皇帝召试咏鹤诗,有句云:“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顺治皇帝拔置第一,示阁臣曰:“是人必有品!”顺治十四年(1657年)逋粮案发生后,秦松龄第一次被罢官,长期赋闲在家。康熙十八年参加词科考试,被录为一等第八名,复授检讨。

除以上四官,作者重点描写了芳官、藕官、蕊官,分别对应“江南三布衣”——朱彝尊、严绳孙和姜宸英。

朱彝尊(1629-1709年)号醧舫,芳与舫谐音,芳官隐朱彝尊;严绳孙(1623-1702年)号藕渔,藕官隐严绳孙;姜宸英1628-1699年)名字的“英”就是花(姜宸英是妙玉的男性原型,女性原型是清初女诗人吴琪,字蕊仙),故借蕊字隐姜宸英。

藕官在书中的戏份并不多,最出彩的一幕就是她在大观园给死去的菂官烧纸,被夏婆子发现。如果不是宝玉出面替她解围,藕官非摊上事不可。事后,宝玉追问藕官烧纸的缘由,藕官含泪让宝玉去问芳官,便哭着走了。后来,宝玉从芳官口中知道了藕官和菂官、蕊官搞同性恋的秘闻。藕官为人义气,当芳官赵姨娘侮辱时,她和蕊官等人一起将赵姨娘打了个痛快。由此可知,藕官和芳官、蕊官三人的关系最好。历史上的严绳孙(惜春的男性原型之一)是个性格豁达、冲容平淡、 不慕名利、注重友情的人。他和姜宸英、朱彝尊是至交。康熙七年(1668年)姜宸英游无锡时结识严绳孙和秦松龄。因为性格相投,严绳孙和姜宸英交情深厚。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彝尊在京结识姜宸英,从此开始了两人长达近三十的交往,并成为好友。

芳官在书中的戏份是最重的。自从她进了怡红院,成了宝玉身边的丫头,她就成了一个活跃人物,最少占了怡红院丫头们三分之一的戏份。“茉莉粉事件”中有她,“玫瑰露事件”中有她,和赵姨娘等人吵架也有她。可以说,芳官是个爱惹事的女孩子。宝玉给她改名“耶律雄奴”,明显有反满之意。在“江南三布衣”中,朱彝尊(林黛玉的男性原型之一)的确是个活跃人物。他是康熙朝有名的大诗人,和王士祯(薛宝钗的男性原型之一)并称“南朱北王”,影响力很大。顺治末年,他曾参加反清活动,险被牵累。进入明史馆后,多次就修史问题向总裁官建言献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近臣。后因辑《瀛洲道古录》私带抄胥入内廷抄书被弹劾,遭到降一级处分。

由于书中用很大篇幅描写妙玉,故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塑造蕊官这个人物。十二官中,蕊官是个配角。史载,姜宸英本打算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由于荐举人叶方蔼的原因,错过了考试,未能入选词科翰林。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方蔼旋总裁《明史》,荐之入馆,充纂修官,食七品俸,分撰《刑法志》”。这就是王夫人吩咐“下个帖子请他(妙玉)”进大观园的原因。因未获进士身份,姜宸英心有不甘,执着参加科举考试,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十岁时才得中探花,终于实现了妙玉师父临寂遗言——“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

菂官隐写陈维崧(1625-1682年)。陈维崧是史湘云的男性原型(女性原型为清初著名女诗人、陈之遴的一品夫人、未出嫁时的徐灿),陈与如皋水绘园歌伎徐紫云(小说中蒋玉菡的原型,人称云郎)有断臂之恋。这段风流韵事在明史馆翰林同事中无人不晓。陈维崧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去世,是五十名鸿儒中第二个去世的人。第五十八回藕官为菂官烧纸的故事意在影射陈维崧。在舞台上,小生藕官常和小旦菂官扮作两口儿,一来二去,两个人假戏真做,你疼我,我爱你,搞起了同性恋。菂官一死,她哭得死去活来,一直不忘,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她又和蕊官好上了(姜宸英恰好是后补的翰林)。需要补充的是,陈维崧和朱彝尊两人关系也十分密切,在京时经常一起切磋词学,合刊过《朱陈村词》。藕官让宝玉向芳官打听她烧纸的缘由,也隐指芳官和菂官是好朋友。

也许有人会问,原本是菂官(陈维崧)搞同性恋,为什么作者让藕官背这口黑锅?原因很简单:藕官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当时明史馆的翰林们并不歧视同性恋,甚至视为美谈,还有许多名士为《云郎出浴图》题词做诗呢!

朱彝尊在《江湖载酒集下》保留有一首《浣溪沙·郊游联句》:“出郭寻春春已阑(陈维崧),东风吹面不成寒(秦松龄),青村几曲到西山(严绳孙)。  并马未须愁路远(姜宸英),看花且莫放杯闲(朱彝尊),人生别易会常难(纳兰性德)。”

联句作于康熙十八年已未词科考试结束后的暮春三月,充分体现了“江南三布衣”、秦松龄、陈维崧和纳兰性德(贾宝玉原型之一)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友谊。

葵官隐指李因笃(1632-1692年),烛和竺为同音字,竺字古同笃。烛的繁体字为燭,从。蜀为葵虫。古时火炬多以苇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样子像葵虫。戏班解散后,葵官分给史湘云当丫鬟后,史湘云为其改名韦大英,取“惟大英雄能本色”之意。李因笃(迎春的男性原型之一)是与“江南三布衣”齐名的布衣学者,时称“海内四布衣”。他本不愿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被迫入京的。入选翰林后,他不为功名所动,第二年就辞官回乡了。

艾官指尤侗(1618-1704年),艾指老年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在已未词科五十名翰林中,尤侗年纪最大,年过六旬再次当官成为翰林,参与编修《明史》,对他来讲是莫大的喜事。康熙朝《明史》第一任监修总裁官徐元文居然是他的学生。

豆官指潘耒(1646-1708年)。在五十名鸿儒中,潘耒年纪最小,入选翰林时只有三十三岁。他也是布衣出身,史书上也将其与朱、严、姜等三人并称江南“四大布衣”。在戏班中,豆官饰小花脸。身量年纪皆极小,又极鬼灵,故曰豆官。戏班解散后,随侍薛宝琴。从此,园中人或唤她“阿豆”,或唤作“炒豆子”,而薛宝琴则将她打扮成琴童摸样,唤作“豆童”。“炒豆子”三字生动描绘了潘耒的性格特点。《清史稿·潘耒传》载,潘“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

茄官的“茄”指莲梗。《说文》云:藕,夫渠根。莲,夫渠之实也。茄,夫渠茎。《尔雅》云:荷,芙渠。郭璞云: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又其茎茄,其实莲。郭璞云:莲谓房也,又其根藕。因书中没有对茄官的行为做出具体描写,故不知影射哪位翰林。

五、“江南三布衣”对编修《明史》的贡献

就编修《明史》而言,朱彝尊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见解。入馆之初,他曾七次上书《明史》总裁官,其主要观点包括:作史宜先定体例;修史除据《实录》外,还应博览群书;修史需慎重,宁可多费时日,勿蹈明初纂修《元史》之匆匆草成之覆辙;辩燕王来朝一事之伪;《明史》不宜立《道学传》;应抱客观公正之态度纂修国史,不得掺杂一毫私意;纂“长编”宁繁毋略,除国史馆文书外,还须钩索质验,旁参互审各家录野纪等。除对修史提出见解外,朱彝尊还分䵵《成祖纪》及列传三十篇。

姜宸英负责撰写《明史》的《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清晰、透彻地分析了这些弊病演变的结果。他指出:诸多犯人未经审案即定罪,被武将、太监处决。如此,朝廷、国家的命运将断送在这些人手中。除《刑法志》外,姜宸英还为列传部分撰写传记四卷、世袭少数民族首领《土司传》二卷。

严绳孙负责撰写《隐逸传》。“所作序文,容与蕴藉,多自道其志行”。但严绳孙所作《隐逸传》稿没有保留下来。

六、红楼十二官的最后结局

第五十八回写道,因老太妃薨逝,朝廷下令官宦人家都要遣散家中优伶,贾府只好照办。

十二女伶中,龄官是自愿离开的。第三十六回龄官对贾蔷说:“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说明她不愿呆在贾府伺候人。史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顺天乡试出现舞弊现象,作为正考官的秦松龄被撤职查办,次年革职返乡,此后再未出仕。据考证,罢官后,秦松龄化名畸笏叟,参与了《红楼梦》的增删和批评。

宝官、玉官也离开了贾府。宝官和玉官合起来就是宝玉,她俩离开梨香院象征后文贾宝玉也将离家出走。康熙三十年(1691年),《明史》总裁官徐乾学、王鸿绪以及高士奇等人因受湖广巡抚张湃行贿案牵连,被迫休致(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的休字源于此)回籍。三年后,徐乾学亡故,王鸿绪受召入京,再任总裁官,具体负责《明史》编写工作。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王二度休致,居家期间核定《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并进呈康熙皇帝。

除上述三人和死去的菂官外,其余八个女伶都留在贾府当丫鬟。

按照孝道,晚辈应该服侍长辈。文官属文字辈,是戏班中的班首,留下服侍贾母(暗隐康熙皇帝,徐元文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解职后因“惊悸呕血而死”。);其余草字辈的七官分配给玉字辈的少爷小姐当丫鬟:正旦芳官配给宝玉,小旦蕊官配给宝钗,小生藕官配给黛玉,大花脸葵官配给湘云,小花脸豆官配给宝琴,老外艾官配给探春,老旦茄官配给尤氏。

第五十八回写道: 戏班解散后,十二女官“并散在园内听使”。因文官等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势凌下,或拣衣挑食,或口角锋芒,大概不安分守理者多。因此众婆子无不含怨,只是口中不敢与他们分证。如今散了学,大家称了愿,也有丢开手的,也有心地狭窄犹怀旧怨的,因将众人皆分在各房名下,不敢来厮侵。藕官等人和夏婆子、赵姨娘的冲突,形象地反映了两派之间的矛盾。最终,除文官、葵官、茄官外,其余五官均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

文官等人和众婆子的矛盾同样发生在明史馆。当时,已未词科翰林和科第出身的翰林之间一直存在矛盾。清代钮琇在《觚賸》中记载:“是年应试中选者,俱授翰林院检讨,然其人各以文学自负,又复落拓不羁,与科第进者前后相轧,疑谤旋生,多不能久于其位,数年以后,鸿儒扫迹于木天矣。”

藕官严绳孙厌倦官场的明争暗斗,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主动辞官,归隐家乡无锡后,与秦松龄、尤侗等人共同增删《红楼梦》。芳官朱彝尊因得罪翰林院掌院牛钮和徐学乾、高士奇两度被降官,最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返乡归隐。蕊官姜宸英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担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李蟠(同科状元)舞弊,姜宸英受牵连入狱,最后在狱中服毒自杀。严绳孙和姜宸英去世后,墓志铭均由朱彝尊撰写,可见三人感情之深。

除“江南三布衣”外,尤侗、潘耒、乔莱、张鸿烈、方象瑛、毛奇龄、汪琬、徐釚等人也先后离开明史馆。孟森在《明清史论著集刊·已未词科录外录》指出:康熙二十三年前后,已未鸿博或升转,或假归,或降调,或罢黜,或病卒。《明史》未成,而鸿博诸人凋谢殆尽。(马永葆)

(0)

相关推荐

  • 【戏曲红楼】之十二官

    红楼十二官原本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在苏州采买来的.十二官的小名儿分别是文官.宝官.玉官.龄官.菂官.藕官.蕊官.茄官.芳官.葵官.豆官.艾官. 她们从前都是清白人家的女儿,由于贫穷被卖来当戏子,遭人取笑玩 ...

  • 《红楼梦》:仙葩与美玉 前世缘 今生恋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最初出现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以手抄本的形式叫<石头记>故事未完只有80回,后由高鹗增删书名改为<红楼梦>回数增至120回. ...

  • ​隐藏在《红楼梦》里的清明习俗

    节序又至清明,日光和煦,杜鹃红.牡丹开.樱花烂漫,绿叶丛中,芍药花蕾也已初绽. 桃杏花红虽已谢,鸟鸣声声处,却早已是绿叶成阴子满枝.乡野处处,一派种瓜种菜下籽育秧的喜人景象,便不由让人想到,红楼梦第5 ...

  • 一部民间私人编修的《明史》为什么会搞出腥风血雨?

    文|周渝 清顺治十八年(1661),紫禁城正处多事之秋,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康熙幼年即位,朝中风云诡谲,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偏在此时,一桩千里之外的案件惊动朝野.举报者是一年前因贪赃而被罢黜的原归安知县吴 ...

  • 命途多舛的《明史》:编修几乎无实质成果,唯留下一路血痕

    文|郭晔旻 清军入关后,冯铨第一批投降了新朝,多尔衮恢复其原衔,获得进入内三院佐理机务之资格,顺治二年又命冯铨充任<明史>总裁之一.然而冯铨早在天启年间就因依附魏忠贤而臭名昭著,明亡后又是 ...

  • 张廷玉等人贪天之功?万斯同与《明史》的编修

    土木君哥原创,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认编修质量比较高的一部史书. 中华书局版<明史>署名张廷玉等撰.但实际的编修的人往往未能列入,比如万斯同. ...

  • 家族编修家谱的乱象

    编修家谱属实不易,不仅仅是老谱丢失.寻根难找的问题,还有家族修谱乱象层出不穷,让族人对修谱失了心. 随意攀附 家族在修谱时,最忌讳的就是随意攀附.攀附者,多是趋名逐利之徒,攀附所选的人,大多是古代有名 ...

  • 家谱编修的文字使用规则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一种特殊的 ...

  • 《永乐大典》的编修与佛典

    在十五世纪初,明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人纂辑<文献大成>,次年即成,由于时间仓卒,当时就有人指出"所纂尚多未备"的 ...

  • 一本县志编写不易,我们来捋捋《光化县志(光绪)》编修始末

    2011年底,老河口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出版了一套四本<光化县志点校本>,复制和点校了明清两套县志.时任市委书记王世荣在序言里,对此高度评价:"编史修志,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老河口 ...

  • 宗谱编修的用字规则

    "家之无谱,犹国之无史"."有族无谱.其族不大,有谱不修.其族不久"这些古话,都是表达了修家谱的重要性.家族宗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 ...

  • 家谱编修委员会,应该给酬劳吗?

    家谱自古以来就有着"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说,对于家族来说,每到这个时间节点,家族都需要成立家谱编修委员会,委员会不仅要全权负责本次家谱编修事宜,还有背负整个家族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