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仄中国服装史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蔽膝[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
答:蔽膝是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其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蔽膝,又称绂、祎、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似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着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2襦裙[武汉纺织大学2017、2015年研]
答: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3胡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
答: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等服饰。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装扮的特点是着翻领、窄袖长袍,戴浑脱帽,穿长裤,足踏高皮靴。
4直掇[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直掇是古家居常服、僧袍,起源于唐朝,是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直掇是男子的常用服饰,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宋代僧寺行者也穿这种式样的衣服。而到了明朝时期,直掇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5缂丝[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研]
答:“缂丝”又称“刻丝”,是宋代盛行起来的极为精美的一种织物,有文人赞誉其为“雕刻了的丝绸”,是中国纺织品中的瑰宝。缂丝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变一色,换一梭,织造出花草、禽兽、楼阁等图案。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6质孙服[大连王业大学2017年研]
答:质孙服又称“只孙”“济逊”“一色衣”。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并在肩背间贯以大珠为饰,有圆领、方领等式样。质孙服是元代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按照参加质孙宴的人的地位不同,质孙服的结构可分为两类:①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有“细摺”的腰线袍以及直身放摆结构的直身袍。②在质孙宴上服务于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所穿的辫线袍。
7方心曲领[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
答:方心曲领是穿朝服时在项间必套的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缨络锁片的饰物。其在功能上有防止衣领雍起,并起压贴的作用。“方心曲领”是宋代朝服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宋代遵循唐制的结果,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最核心的世界观、宇宙观,具有“象法天地”的古代设计特征。
8凤冠霞帔[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研]
答:凤冠霞帔是古代贵妇的装束。凤冠是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早在秦汉时代,凤冠就已成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霞帔是一种帔子,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到宋代,霞帔已成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改,用作命妇的礼服,明朝对于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的纹样有严格规定。明以后,凤冠、霞帔流入民间。直到解放前,遇隆重庆典或结婚等,一般妇女对能戴用一次凤冠霞帔,感到非常荣耀。
9十二章纹[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研]
答: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纹皆有含义,隐喻帝王贵族的风操品行。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取其滋养;绣黼,取其决断;绣黻,取其明辨。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按照规定,在最隆重的场合,冕服上十二章纹齐备;而在别的场合则视礼节轻重而递减。王公贵族跟从帝王祭祀,所用章纹也有规定。后来秦始皇登基,废除章纹制度,规定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直到东汉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此后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
10襜褕[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研]
答:襜褕是一种汉代服饰,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名取其襜襜然有宽裕之貌,为男女通用之服。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能作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曰:“坐衣襜褕入宫,不敬。淮南王安谋反党,治。”记载武安侯因穿衣不当而被严查穷究的事情。但到东汉时,直裾则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11冕服[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研]
答:冕服是指古代大夫以上阶层的礼冠与服饰。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至周代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周代冕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组成。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一种礼冠,其具体形制为:在冠的顶部覆盖一块木板,名綖。木板一般多作长形,前端略圆,后部方正,隐喻为天圆地方。在冕板的前后两端,垂有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玉珠,名“旒”。周代以旒的多少区别贵族的等级,以十二旒为贵,专用于帝王。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上衣纹样一般用绘,下裳纹样则用刺绣。所用的纹样视级别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以“十二章”为贵。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发易服”,其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12裤褶[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研]
答:裤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短上衣叫作“褶”,与下身穿的裤子合称“裤褶”。该名始见于汉末。褶,即一种短袍,短身而广袖。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质料用布、缣,上施彩绘加绣,也可以锦缎织成,或用野兽毛皮。裤为两条裤管分开,裤脚加肥,立在那儿宛如服裙,但因为裤形过于宽大,于是又派生出缚裤。由于方便,裤褶服在南北朝时期被汉人劳动阶层普遍使用,后来天子百官也都可以穿着,为了符合汉人礼仪,加大衣袖与裤管使之符合汉人传统。裤褶不特为男子所着,女子也有服之者。
13深衣[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深衣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缀的服装,一般用白布制成,是西周时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二分,以合每年十二个月。深衣的特点为:领式一般为交领,即大襟,右衽;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小口大袖;领和袖口通常为宽缘,“衣作绣,锦作缘”,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化的风格。这种样式一直盛行到汉代。
14袿衣[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袿衣是采用斜裁法制成的长襦衣,是一种汉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袿衣有上广下狭的斜幅垂在衣旁,形状像刀圭一般。其中大袖的袿衣又称作“诸于”。袿衣是汉衣冠中古老的服制,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模仿玄鸟燕尾所制成。
15襕衫[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襕衫是袍衫的一种,又称“襕袍”。襕衫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其式初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两宋时期的男子常以服襕衫为尚,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16曲裾深衣[北京服装学院2018年研]
答:曲裾深衣是曲裾形制的深衣。汉代曲裾深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服饰,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小口大袖;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