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不为人知的藏品
白色通常是光明的象征,寓意明亮干净、公正纯洁、朴素雅致。在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中白色的存在既多又美丽,而且对人类的生命非常重要,如白云、白雪、白色的羊毛、白色的棉花、白色的荷花、白色的奶汁、白色的大米、白色的珍珠等等。
中国的白,从诗经里走来,再映照在瓷上,一直在提醒着我们:最为纯粹的,也最是深情。
德化白瓷以其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白瓷优质的品性以及独树一帜的逼真瓷塑,一经面世即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追捧,更被誉为中国白瓷的巅 峰之作,成为外销瓷的新宠儿。著 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德化瓷最早传入欧洲功不可没。今天西方人通用英文单词porcelain 指代瓷器,而porcelain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是贝壳的意思。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外国人以瓷器称中国,“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德化窑依靠自身优势以如脂似玉的中国白瓷塑和笔触率意奔放的民用青花,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德化瓷在对外贸易中非常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航线上的沉船中也时常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南海I号”沉船上也出水了大量的德化瓷,其中包括有大碗、粉盒、执壶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在德化的外销瓷中,军持是一种专门为销往东南亚国家而特制的产品。"军持"是从印度的佛经中翻译过来的,又称"净瓶",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其器形特征是喇叭口、长颈、扁腹、折腰,流上翘,无把、平底,原为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用以贮水饮用和净手的。"军持"的产生和应用与佛教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早在公元399年,晋代法显在《佛国记》一书中就提到"军持"。公元4世纪,军持已在锡兰、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广泛应用。它是古代印度输往南洋群岛的一项商品。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的商人及佛教移植于南洋群岛及传播佛教者更盛,使用军持者必然由之增多。到元明时期,"南洋土人自从信奉回教之后,对于传统习惯应用之军持,需要尤多",除日常洗净之用,也常用于朝觐搭船时配给淡水之用,并在归时装满麦嘉阿必( abbae)的泉水,赠予亲友,以备家用。因教徒认为此井水为圣水,有驱邪治病的功能,所以许多人常随身携带数个净瓶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军持一直被东南亚国家奉为珍品,一直延续到近代还有人在使用着。
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白瓷向多种色釉和各种彩绘装饰方向发展,在这异彩纷呈的瓷器之林中,"中国白"瓷雕异军突起,独领风 。它迎光透视,晶莹剔透,偶有粉红色,釉层均匀细腻、温润明净,焕发出鲜明浓厚窑口个性,而且,其素骨玉肌的质感,更通过非凡的造型设计,充分显示出优美浪漫的韵律,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