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陈永锵的笔法!细节!详解!
·《同行》局部
通常我们都是通过对用笔的归类,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但是每个人对工具的实际运用都有特定的运动方式,而这个控制工具运动方式即是笔法的根本,最后呈现在画面的点、线,便是通过笔法表达目标的手段。
这期重点是分享锵哥用笔在具体作品的某些细节处理——如何“控制毛笔”这个行为动作到最后呈现出具有审美品质的线条。国画技法繁多,锵哥在不同的阶段,具体的创作都会有新的尝试,所以这一期我们便从锵哥2006年创作的这张《同行》说起。
·陈永锵 同行 136×68cm 2006
我们常说的“骨法用笔”不是指线条的平铺直叙,而是要讲求通过用笔的意趣、力度、徐疾、强弱、气韵和趣味,它体现了画家对于线条的认知程度及对画面意境的探索。
A、此处“拖”和“圆转”的两种运动方式呈现出的两种线条质感区分开了“粗壮”和“圆润”,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外形特点。同样是饱满的形体,在此画面中手臂的线条是突出某个年龄的皮肤质感的关键,特别是骨骼结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形态都会有不同的区别。(见下图)
骨骼之上包裹着韧带、肌肉、脂肪、皮肤,随着具体的成长条件以及劳作程度的区别都会产生出比较典型的特点,所以在人物画中,不单纯脸型和五官、身高比例很重要,而且,“骨点”也是很重要的细节。
B、头发,衣服纹路、裤腿“绞转”的笔法居多。
三个“实”、“重”的点定下了画面最基础的轻重节奏。一个画面中,最忌讳的就是平均用力,画面也同样讲究“透气”、“喘息”。线条的“绞转”所产生的质感、粗细、虚实变化正好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如下,
“绞转”和“不完全折笔”是实际运用中较常见却很容易暴露水平高低的笔法。这种笔法本质上是所使用的笔毫锥面发生突然的翻动,而笔毫锥面的转动是绞转的特征。(见下图)
在具体的应用中,
1、
2、
笔有大、中、小、长、短、肥、瘦之分。写意人物画以用大、中型笔居多,很少用小型之笔。因为写意笔性粗松,大、中型之笔容易发挥这种特性,当然各人可按自己的画风和习惯去选定适合的笔型。
以下两个局部则是很明显的说明,
C、头部、颈部的实线刻画出形体的硬实,与绒毛的蓬松形成对比。
D、身体边缘线冲出的淡墨,除了形成墨的层次感,同时还获得了绒毛的蓬松质感。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赭;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用笔——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标准之一。《古画品录》所举“六法”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
其他人还看
056:陈永锵构图的特长和法宝:“密实的开张”
057:陈永锵:假画与画家的粗制滥造有关
124:陈永锵的作品中你不能错过的细节
回复完整数字获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