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运河古埠
★旅游地点:苏州枫桥景区
从观前街出来,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拙政园,一路就去了枫桥夜泊。寒山寺倒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张继题咏过的枫桥,还是想去探访一番的。
苏州是中国河和桥最多的城市,这座城市的风格和气质的养成,无不与水紧密相关。
“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苏州城的真实写照,那骨子里的温柔谁能说不是水给予的呢?人们沿着河道聚集起来,逐渐成了红楼梦里赞誉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是的,不仅仅是富贵,还有风流。多少文人墨客在苏州留下了墨客,把它誉为人间天堂。
大运河流淌过这座古老的城市,人们沿着河道聚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城文化。依靠水流指引着前进方向的,不仅是航行在其上的船只,还有苏州这座以水为生的城市。可以说,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可能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现代交通已经发达到有飞机、火车、汽车,但京杭大运河的航道运输还是很繁忙的。
以前我来的时候惊鸿渡这里的桥是不能行走的,这次惊喜地发现这座无名的拱桥居然可以行走。
登上桥,一边是浩渺的运河。因为江心洲到这里就是尽头,所以看出去的视野非常开阔,河道也变得更宽。另一边则是枫桥和寒山寺,天高云淡,塔秀楼高。
走过桥,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空地,河旁有一组雕塑,有位女子正跪坐着抚琴,好像是古筝的式样。她的身侧,另有位女子正打着纸伞。我原来以为这女子应该是抚筝者的侍女,可是看着人家的伞是给自己撑着的,那就不是小姐的丫环了,不知道是什么身份。
旁边有“落水听音”的介绍,看来这里是要打造另一个景点了。造型已经大致做好了,不过后面还有大量的植物需要栽种。以后从这里可能有路通往景区大门,但现在路还没有通,我们只能依然从枫桥景区返回。
最后还是要去大诗碑打个卡,上次下着大雨,再加上时间太紧,所以匆匆看了几眼就离开了。这次时间充裕,夕阳西下,大诗碑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雄伟。诗碑总高16.9米、重约400吨。正面刻的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由俞樾手书。俞樾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浙江省德清县人,清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偏修。现代诗人俞平伯是他的亲孙,章太炎、吴昌硕是他的学生。他颇受咸丰皇帝的赏识,放任河南学政,后来罢官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四十余载。
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的时候,请俞樾手书《枫桥夜泊》石碑,这是寒山寺历史上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前面两块分别是宋代王硅和明代文征明所书,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遗失。
俞樾不仅写了诗,还留了附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他对诗句作了考证,说明了写碑的缘由。写这首诗的时候,俞樾已经八十六岁,但功力老到,章法稳重,笔意深圆,整首诗挥洒淋漓,一气呵成。写成后的三个月,老人与世长辞。
大诗碑的背面是乾隆御笔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共二百六十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六百余卷中的一节,原文是梵文。要说乾隆这位皇帝,他留下的墨宝那真是多了,所以御笔啥的都不算太稀罕。不过他喜欢写诗题字,全文书写的《心经》倒是头一回见到。
清朝的前几代皇帝汉学造诣都很深,对佛学的造诣也都不低。他的曾祖父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传说在五台山出家了,他的父亲雍正帝更是常年礼佛,虽然这位皇帝在传说中杀戳很重。乾隆帝对于佛学即使造诣不够深,但对于几部常见的佛经想来也是耳熟能详的。
站在大诗碑下,仰望着蓝天,更觉得自己何其渺小。相比于《心经》,我更喜欢《枫桥夜泊》。虽然乾隆向来认为自己的书法很不错,否则也不至于到处留墨。但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两相比较,高下立现,毕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一篇诗作写得大气磅礴,读来令人觉得酣畅淋漓。
自驾游:苏州枫桥景区
7月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