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十八腿之腿功秘法
以腿法攻击对方时,必须一腿提起,另一腿独立,因此平时练功,既要加强发腿力度和发腿速度的练习,又要加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练习,这是攻击对方并保证取证的关键。
一、九宫旋转易筋功
(一)预备势
1.两脚并步站立,两掌垂臂贴靠两腿外(图5-1)。
2.左脚向左开步而立,两脚间距比肩稍宽。同时,两掌收抱于丹田前,右掌心托贴左掌背,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掌棱贴腹部。口目微合(图5-2)。
【要点】
头要正,颈要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空胸实腹,呼吸自然,神意安适。
(二)松静气通法
两腿屈膝半蹲,含胸拔背,提肛收裆(图5-3)。
此势约站20分钟。然后伸腿立身,静三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将唾液分三次吞咽入腹。
【要点】
全身放松,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津液濡润。心静神定、神专而守一,则心如太虚,万物皆无。忘身忘心,以求最终达到忘形养气、忘神养虚的虚空灵妙的高级境界。
(三)观天视地法
1.抬头仰面向天。同时,两掌分别向左、右外展,掌心向外偏斜上方,虎口向后,高与腰平。闭口合目(图5-4)。
2.向前低头,下巴贴于“天突穴”部位。同时,两臂向前合抱,两掌合于丹田前,右掌心贴左掌背,两拇指相接,掌棱贴丹田。闭口合目(图5-5)。
此势重复九息,或九的倍数。然后立身成图5-2的姿势。
【要点】
观天视地不要睁目,要“意视”。两掌外展时要扩胸放松,低头时要微含胸拔背。抬头时吸气,低头时呼吸。
(四)摇撼天柱法
1.两掌从腹前上举,以掌心封住两耳孔(图5-6)。
2.先向左片头,使左腮帮尽量贴近左肩头(图5-7)。
3.再缓缓向右偏头,右腮帮尽量贴近右肩头(图5-8)。
此势一左一右偏头各九次。然后立身成图5-2的姿势。
【要点】
向左、向右偏头时,尽量贴靠左、右肩部,身体保持正直,不得随意向左、右转动;重心也不要左右移动,两脚站稳。向左右偏转时吸气,还原成图5-6势时呼气。
(五)前后顾盼法
1.接图5-2势,头部向左后转。同时,左掌摸右“肩井穴”;右掌从前向背后屈握成拳,拳背贴在背脊上的“脊中穴”部位(图5-9)。
2.然后,头部向右后转。同时,右拳变掌摸左“肩井穴”,左掌向后变拳,使拳背贴于背脊上的“脊中穴”部位(图5-10)。
此势一左一右顾盼各九次。然后立身成图5-2的姿势。
【要点】
头部尽量转动,两掌指用力点压肩井穴,两脚不得移动,两腿不要弯曲。
(六)龙头旋转法
1.接图5-2势,头向左偏转,顺时针摇转头部九息,或九的倍数(图5-11)。
2.逆时针旋转九息,或九的倍数(图5-12)。
然后立身成图5-2的姿势。
【要点】
上体保持正直,旋转幅度要尽量大些。旋转到低头时呼气,旋转到仰头时吸气。
(七)梳头理尾法
1.接图5-1势,右手从腹前上举,五指弯曲似梳子,由前额向后推梳,至脑后变成倒梳,顺右颈、胸、乳、腋、肋、尾部至“环跳穴”推摩(图5-13~5-16)。
2.接着,换左手,依照右手的方法、路线推摩体左侧(图5-17~5-20)。
此势左右反复练习各九遍,然后立身成图5-2的姿势。
【要点】
推梳与推摩要顺当、协调。两脚站稳,不要移动,身体随之转动。手向上推梳时吸气,手向下推摩时呼气,总之要呼吸自然,与动作配合好。
(八)浴面兜阴法
1.接图5-2势,两掌外旋从腹前直臂上举,掌心向后。同时仰头(图5-21)。
2.两臂屈肘,两掌贴紧脸部向下、向外、向上推摩三周(图5-22)。
3.两掌搓擦两耳三次(图5-23)。
4.俯身、直腿、直臂;两掌下按地面,掌尖相对(图5-24)。
5.两掌从内踝顺两腿内侧向上兜阴,收至丹田前抱掌,右掌心抱贴左掌背,掌心向上,掌棱贴腹(图5-25)。
此势重复九次,共八十一息。
【要点】
随呼吸而动,手臂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浴面、搓耳都要与呼吸密切配合。
(九)落地夹阴法
1.接图5-2势。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微屈膝;左脚尖勾起外摆,体左转90度。同时,左掌从腹前弧形向左上举,高与面部平,掌尖斜向前上方;右掌从腹前下落,至右侧小腹前,掌尖向左,掌心向下(图5-26)。
2.两腿屈膝下蹲(像歇步),体左转约90度。同时,两掌在体左侧成抱球状,左臂屈肘平抬,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右掌在下,手臂微屈,掌心向上,高与腰平(图5-27)。
3.然后向右转,练法与左转相同,唯方向相反(图5-28、5-29)。
此势重复练习,左右各九遍。然后还原成图5-2势。
【要点】
动作连贯,与呼吸紧密配合。手弧形上举时吸气,两腿屈膝下蹲时呼气。转动时要虚实分明。
(十)金龟浮水法
1.接图5-2势,两臂屈肘,两掌外旋从腹前向上托至胸前,掌尖相对,掌心向上(图5-30)。
2.两臂伸直前分,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略与肩平(图5-31)。
3.两掌内旋直臂向左、向右后绕环。至身后屈臂,继外旋至腰侧,掌心向上(图5-32)。
4.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内旋向前下方推出,掌尖向里相对,掌心向下,高与膝平(图5-33)。
此势重复九遍共八十一息,或九的倍数。然后还原成图5-2势。
【要点】
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上托为吸,前分为呼。
(十一)旋转击肾法
1.接图5-2势。身体向左转动,右掌拍击左腰前侧。同时,左掌背拍击右腰后侧(图5-34)。
2.身体右转,左掌拍击右腰前侧。同时,右掌背拍击左腰后侧(图5-35)。
此势重复九次,或九的倍数。
3.接着,右掌拍击裆部(阴囊),左拳反背捶击腰下尾闾部(图5-36)。
左右手交替而作。
此势重复九次,或九的倍数。然后还原成图5-2势。
【要点】
两腿微屈,身体左右转动,两肩和手臂均放松,两脚着地站稳。
(十二)抖动回春法
接图5-2势。两腿微屈膝,两脚掌贴地站稳,手臂松垂于体前侧,前后上下连续抖动(图5-37)。
此势重复九次,或九的倍数。然后还原成图5-2势。
【要点】
全身放松。抖动时,脚掌不能离地,身体不要歪斜,阴囊随抖动而动。女性要求玉门打开。
(十三)揉腹顺气法
接图5-2势,两掌从下向左右、向后、向上划弧绕环按摩(图5-38、5-39)。
此势重复九遍,或九的倍数。然后还原成图5-2势。
【要点】
两掌在腹部划圈揉腹时,划圈要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反复用力,并配合呼吸进行按摩。
(十四)收功
两掌慢慢下伸垂贴于两大腿外侧,左脚徐徐向右脚内侧并拢成直立姿势。眼睛缓缓睁开。调匀呼吸,本功收势(图5-40)。
【要点】
动作自然,身体中正、体松意适。
【说明】
1.第二至第五法,主要是在松静气通后,再做抬头、低头、偏头、转头及旋转等运动,使颈、肩部的肌腱、关节得到合理的活动。可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神经调节功能,疏通各部软组织的痉挛、粘连,接触颈椎骨质增生及肩、臂疼痛,对颈椎、肩、臂病患者能起到很好的治疗目的。
2.第六法是梳理头部正中及左、右两侧三路各部,作用于头皮、神经、血管,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起到固发、青发及治疗头皮瘙痒的作用。尾闾是督脉经的重要穴位,通过手指推摩,可治腰腿局部疼痛;对男子遗精,女子闭经或痛经、脱肛等,也具有一定的疗效;特别对真气运行,促进气通督任、小周天循环甚有帮助。
3.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里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的眼、口、鼻、耳等空窍,都与人体经络发生关系,特别是两耳与脏腑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浴面、搓耳、兜阴,不仅可以治疗肾脏疾病。同时,对于内分泌系统以及全身其他各处疾病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功效。
总之,通过俯身、下蹲、夹肾、击肾、抖动等功法练习,均能改善各部位的软组织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功能,恢复肢体活动能力,消除胸腹胀满,矫正脊柱变形及提高肾脏功能。
二、卷地龙功
卷地龙功是专门训练腿脚硬劲的一种功夫,用于技击则称为“卷地风”,主要攻击敌人下盘,十分厉害。
(一)击树功
1.练功时,择一大树。练者在树前站定,两脚自然分开,两手垂于体侧(图5-41)。
2.左脚上步成弓步。同时,双掌合力击树,击位约与胸或喉部齐,用力于掌根(图5-42、5-43)。
3.左脚收回;双掌下榻,收至腹前蓄劲(图5-44)。
4.随即,左脚垫步,右脚向前刮地而起,以脚前掌往树干尺许高处击踢(切不可用脚趾踢,以免骨折);同时,双掌翻上,经胸前合力向树干击打。脚踢和掌击要同时碰树,不可分前后(图5-45)。
右脚收回原处,再做双掌下榻动作,继而脚踢掌打。
击打时,左脚应以五趾扣地,使身体不随动作而摇晃。双掌下榻用蓄劲,双掌合于胸前要略有停顿,随后击掌时方可用力。掌下榻时吸气,踢脚时呼气,均以鼻孔呼吸,抿唇闭齿,舌抵上腭,以腰之力而助脚。
初练时不可用力过猛,力量应由小而大,次数逐渐增加。
(二)踢木桩
踢树练习既久,可改为埋桩练习。
1.选坚硬木桩数根(传统以36根为基准),将其埋入土中,周围以土夯实固牢,桩露出地面约1尺(1尺≈33.3厘米,后同)(图5-46)。
2.如能一次出腿即踢折一根,连续将36根木桩全部踢断,其功大成(图5-47)。
卷地龙功夫练成之后,两腿之力极大,并且双掌功夫不浅。临阵对敌,以此功夫加上变化多端之腿法,纵有百人围攻,踢腿挥掌间便能化险为夷。
三、地龙功
地龙功是练腿劲的一种内壮功,是武当下盘功夫的秘传。
武当地龙功的秘诀曰:“地龙真经,利在底功。全身练地,强固精明。伸可成屈,住宜能行。行住无迹,伸屈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功。翻猛如虎,搏击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收。远则进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而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诀为何意,武当地龙。”
武当地龙功既是一种单练的基本功法,又是一系列练腿法的套路,其中有一百零八路腿法、迎风入闪及九宫跌拿等诸般招法,内含天罡地煞之说,合八卦走九宫,变化繁复异常。此法非三言两语可尽,这里只介绍单练的基本功法。
1.正身站立,心定神宁,全身放松,两手下垂(图5-48)。
2.将右腿缓缓弯曲上提,膝盖置于胸前,脚尖翘起;左腿独立。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图5-49)。
3.随后,左脚跟慢慢离地,以脚五趾抓地(图5-50)。
初练时五趾无法站稳,可先以前脚掌站立,后再改五趾。两掌左右平举,掌心向外,以持平衡。
练之既久,功夫日深,五趾牢扣于地,便可将身体任意摇晃,如风摆荷叶,而根深蒂固。
4.接上平衡之势。双掌相向抡臂转动,在胸前交叉,架于右膝之上,掌心向肩,然后用鼻深深吸气存于丹田,再将丹田之气上提至“华盖穴”(图5-51)。
两臂正向转动两次成一交叉,再反向转动两次交叉一次,如此正反交叉为一个循环,做36次循环之后,继练习下蹲法。
5.左腿缓缓弯曲,身体随之下坐成全蹲;同时,双手成立掌,掌心向外,向左右缓缓用力撑开;右腿伸直,脚尖向前,脚面绷平(图5-52)。
6.左脚初以全脚掌撑地,后改用前脚掌和五趾,然后用鼻做深呼吸,气沉丹田,以意领气,将气由丹田贯入右脚尖。继做脚尖前伸绷直、后弯勾起动作两次,再将气缓缓呼出(图5-53)。
7.左脚缓缓直立,右脚放下,双手下垂,如预备式(图5-54)。
调整呼吸后,可依法再练,仍提右腿。如此反复动作力竭而止,再换左腿练习。
此功最长腿力,而且真气绵绵,强腰固精,以气练功,妙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