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3个主力团,一度仅装备1门迫击炮,还只有12发炮弹
我们在抗战剧中经常能看到打炮楼的情节,这个炮楼其实是日伪军在占领区据点工事的核心部分,虽然名其曰“炮楼”,其实大部分炮楼内是没有炮的,驻防日伪军多装备的是轻重机枪和步枪。
这种防御工事一般建立在城镇或交通要道处,是日军在华北实施“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层层分割、逐步蚕食”的关键基础之一。在小的据点内,日军可能只有一个分队,伪军一个排;在稍大的据点内,会有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连;在县城据点内,日军通常会有一个中队,伪军警则会有一个营。
当然,有的据点内会是纯日军,也有的据点内会是纯伪军。具体驻兵规模因地而异,不一定非得是我们上面中说的那种配置。
日军据点工事体系的残留
平时状态下,这些日伪军就卡在重点城镇、道路,压榨老百姓,封堵游击队,对八路军根据地实施封锁;在日军大举“扫荡”时,这些据点便是前进基地,同时据点内的日伪军也会配合其主力部队实施“扫荡”。
当时日伪军的据点设置到了什么程度?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日伪军在冀中就建有碉堡1753个;1943年初,日伪军在山东建有大小据点2182个,盘踞了4万多日军、近17万伪军。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以炮楼为核心的防御工事简直是不堪一击,只要有平射炮和足够的炮弹,可以说是一打一个准。但关键问题是,八路军的炮极少,炮弹更少,以八路军当时的武器配置,强攻这种炮楼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八路军攻占炮楼后
1940年的百团大战我们都知道,这场战役中八路军主动进攻日军据点的战例有很多。但细看八路军弹药消耗的话会发现,使用的炮弹依然很少,这也是战役中牺牲很大,而且有的战斗未能彻底解决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129师部队在为期3个多月的百团大战中总计消耗各类炮弹仅2995发,这还不仅仅是山炮弹的消耗,而是包括山炮弹在内,平射炮弹、迫击炮弹,甚至是掷弹筒弹的总计消耗。
晋察冀军区八路军的炮弹消耗就更寒酸了,三个作战阶段分别消耗炮弹431发、185发、45发,合计消耗炮弹仅661发。
这么少的炮弹在大规模战役中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要是炮弹足够,战士们的牺牲就不会那么大,而战果反倒会大很多了。
实际上别说是炮弹的消耗比较少了,就是子弹也没打出去多少。
129师部队消耗各类子弹75万9718发、晋察冀军区部队消耗各类子弹26万0328发,合计才100万发出头。这可是大几十个团打了3个月的战斗消耗啊!
为什么不多打点子弹,减轻伤亡,扩大战果呢?
国府此时已经不再向八路军发子弹了,而攻坚作战消耗大、缴获少,八路军能挤出这些弹药已经是拼出了老底。
百团大战为什么打不起第二次?关键点就在于弹药。
如上所述,两大战略区的炮弹消耗合计为3656发,缴获合计为3405发,消耗略大于缴获;在子弹方面,消耗102万0046发,而缴获仅为31万3363发,库存弹药纯减少达70万发。
对于以缴获为主要补充渠道的八路军来说,大规模攻坚作战很难再次组织。
而日军也并不给八路军喘息之机,自1941年到1942年,其在华北地区连续实施多次大规模“扫荡”,动兵规模达到了会战级别。甚至到了1943年,据日军华北方面军统计:仅1月到5月,与共产军交战次数为5524次之多,用兵达56万7424人之众。
众所周知,1941年到1942年是八路军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八路军总兵力从1940年的40万人下降到了30万人。两年的艰苦抗战中,仅统计的八路军正规部队伤亡就超过了10万人,另有大批地方武装和民兵伤亡无法统计。
到1943年的前五个月,仅日军与八路军交战就高达5000多次,用兵更是达到了50余万人次。这很直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损失很大,但八路军依然生存了下来,并坚持对日作战。
当时在敌后活动的国军也不少,他们装备更好,人数更多,但大多投降了;八路军装备差,却依然还在坚持,在这种情况下,敌后的老百姓支持谁也就不用多说了。
有人说八路军在敌后游而不击,但要知道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全面进攻结束之后,八路军的伤亡率要远超国军平均水平。即便到了敌后战场日军势衰的1943年,其在仅仅5个月时间内就能与八路军打上5524仗,平均每天要打37仗,平均每个小时都要至少打1仗。
连日军都承认他们一直在与八路军交战,个别人却还信什么“游而不击”,这是不是也太可笑了?
没人给你补充兵员、武器、弹药、军费、物资,自己还要时时刻刻战斗、伤亡、损耗,但部队反而生存并壮大了,这只能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养出来的。
而且这个打,还是在四面被围攻,敌强我弱的极端环境下打出来的。
以1943年山东八路军的情况来说。
八路军在拆毁日军炮楼
当时日伪在山东有2182个据点,日军兵力4万多人,伪军近17万人,另有3万多伪警察。日军战斗力强这不用说,而山东伪军大部分是原国军正规军投敌的,其装备水平和战斗力也不是不堪一击。
八路军在日伪军的压迫下,实施精兵简政,同时合并全区主力部队为13个团,其余主力实施地方化。
那么整个山东战略区这13个团的装备水平如何呢?
以滨海军区为例,该区有3个主力团,分别是第4团、第6团、第13团,这可是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教导5旅精简后的主力,也是后来解放军38军等王牌部队的前身。
但当时这3个主力团合计6000多人的兵力,一共只有1门迫击炮,这门迫击炮还只有12发炮弹。除了这1门迫击炮外,其余值得一提的“重武器”就是14具掷弹筒了。
别说跟日军相比,就是跟国军比,这个“重武器”装备水平也可以说寒酸到了极致。
就整个滨海军区而言,在1942年仅消耗炮弹44发,当年缴获炮弹789发,缴获的这些炮弹便是滨海军区“重火力”武器的家底。
当然了,这些炮弹中大多是掷弹筒弹,而且还可能上交一部分统一分配。否则也不至于在1943年7月进行实力统计的时候,军区仅有的1门迫击炮才只有12发炮弹。
1943年,滨海军区消耗炮弹226发,缴获413发;1944年,滨海军区消耗炮弹481发,缴获348发;1945年,滨海军区消耗炮弹3761发,缴获1659发。这些消耗的炮弹中,迫击炮弹的消耗总数为2102发,多为1945年时所消耗。
很显然,从炮弹的消耗上我们不难看出,到1944年时八路军的火力逐步上来了,尤其到了1945年时炮弹消耗更是之前年份的好多倍。
这主要是自1943年下半年开始,日本人终于撑不住,走下坡路了;随之八路军的实力则不断增强。
一方面,通过对敌缴获,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和人员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各类军工原料缴获的增多,同时对敌作战环境的改善,使得八路军各地的兵工厂得以发展,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小型掷弹筒、迫击炮,并供应了一定数量的弹药。
以滨海军区来说,该区兵工厂在1945年生产了“82燃烧弹”500多发、“82迫击炮弹”3600多发,这恐怕是该军区在1945年火力大增的关键了。
大家可能说了,迫击炮弹、掷弹筒弹打日伪军以炮楼为核心的防御工事有用吗?
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抗战后期,日伪军据点中,伪军所占的比例要更大些。此前八路军只以轻重机枪来攻击据点的话,即便是伪军也不会太惊慌,毕竟子弹是打不破炮楼的。而只要八路军在短时间内打不下炮楼,那么日伪军援军抵达,便可以解围了。
但要是八路军动炮了,这情况就不一样了。日伪军都知道,一但八路军用上了炮,不用说是什么类型的炮,只要是有炮,那对方必定是主力部队。因为之前火炮少,所以八路军对火炮的用法也是五花八门,开发了很多特殊用法,比如迫击炮平射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但凡是八路军用火炮,包括是迫击炮来攻据点,那么总有办法用得上。一些伪军还没开打或稍一接触,就投降了。而日军的话,此时的作战素质也已经大不如前,八路军用上炮,对其心理震慑作用也很大。日军虽不至于投降,但各方面的抵抗力也不会如以往。
日械八路军
抗战能坚持到这一步,其实便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也是1944年到1945年敌后战场大反攻的一大基本特点。想当初,我们几个主力团就一门迫击炮,10多发炮弹还坚持了下来,当这些铁打的部队手中有更好的武器,他们自然会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