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书生是狂生——吴伯雄小品文集》自序

记得四年前(2014),我的《论语择善》刚刚出版,寄了一本给我的博导王先生。过了几天,我给他打电话——我很少给他打电话,这大概是每一个学渣的共同心理——想听听他对此书的评价。老先生在电话里表达了难以掩饰的赞许之情,我忘乎所以,竟然顾不上习惯性的谦虚,随口附和了一句,说:“就是书名《论语择善》起得不够好。”也许是看到我这个不肖弟子终于有所成材,老先生那天心情特别好,高兴之下,就聊开了,他说:对呀,书名不好取,钱先生说,——钱先生就是钱钟书先生,老先生年轻的时候跟钱先生共过事,时常向钱先生请教,对钱先生的学术文章钦佩不已,平时跟我们谈话时,自觉不自觉地,总要提到钱先生。——钱先生说:“孩子容易生,名字不好取。”轻微地哈哈笑了两下之后,王先生接着说:“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名字只有一个,你取了这个,就意味着失去其他十个上百个可能更好的选择。”

的确,孩子容易生,名字不好取。或者说,文集容易编辑,书名很难决定。本来这本文集的书稿,去年我就编好了,并向学院报告了我的出版计划,之所以一直拖到今天,主要的原因,我甚至怀疑,就是因为书名迟迟无法定下。天地良心,这决不是我在为自己的庸懒和拖延成性找借口,而是在这之前,我确实为这部小品文集的名字,想过了好几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我想取名叫《不受命斋小品》,“不受命”三个字,出自《论语·先进》: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所谓“不受命”,就是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可参看我的《论语择善》第236页),命运安排子贡做一个士,而子贡偏偏要兼而从商,这就是“不受命”的体现。我之前开过一段时间的书店,算得上是“士而兼商”,“不受命”这三个字,倒也颇为切合。而且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命运安排我做一位高校教师,就应该专心研究,撰写论文,申请项目,可我偏偏既不写论文,也没有项目,平时只以读书作文(文艺性之文)为乐。不过,“不受命”这三个字(而竟还带个“斋”字!),乍听过去,很容易给人一种离经叛道的狂妄之感,我本不是那样的人,何必轻易引起读者的误会?于是放弃了。

再一个方案是叫《三余小品》,2006年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诗文编成一个小集子,就叫《三余集》。所谓“三余”, 三国时期有个叫董遇的学者,劝勉学生读书要勤奋,“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取名“三余”,主要在于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努力读书,用意颇善。但我实在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往往是“冬者睡之余,夜者棋之余,阴雨者闲书之余”,取这样一个书名,励志或许可嘉,但私心着实有愧,何况这个典故太出名,历来以之作为书名的,早已多到泛滥的地步,再取三余之名,反成俗套。所以,这个书名也不行。

另外一个差点最终定型的方案,是叫《中晚斋小品》,说差点定型,是因为我当时在编辑书稿的时候,在电脑上所取的文件夹名称就叫《中晚斋小品》,而且也已经构思了大半篇的序。“中晚”两字,源自龚自珍的两句诗:“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歌筵有乞书扇者》)所谓“中晚”,指中唐和晚唐,那个时代因为世衰离乱,诗人所作,多感慨悲歌之音,充满了深沉的感情力量。我很喜欢这两句诗,因为我平素论诗,也注重感情,所谓“一切文学,吾爱以血书者”(尼采语),因此自己所作诗文,也多是有感而发,极少“为文造情”的敷衍之作。取这样一个书名,无疑十分切合,而且用典颇有来头,不乏雅致。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定型而又不乏雅致的书名,我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些些的不满意,至于怎样的不满意,却又说不出来,就好比一个恋爱了多年的姑娘,看着身边的小伙子各方面都不错,但就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迟迟下不定决心嫁给对方。

直到有一天,我莫名其妙脱口而出地吟诵了前年写过的一首七律中的两句:“可能骏马作喑马?到底书生是狂生。”我才终于明白这一些些的不满意根源何在了。那就是:这个书名虽好,却无法传达出我多年以来的彷徨心境。

且先抄出这首七律:(我写律诗主张不拘平仄,所以请读者领略诗情即可,不必计较声韵。又,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始末,可参看本书《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文。)

也曾静默慕沉潜,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到底书生是狂生。

论语注成宣天下,记取莆阳吴伯雄。

书生,指严谨勤奋、静心治学的学者;狂生,指清狂自赏、扬才露己的文人。近代章太炎说:不入儒林传,则入文苑传。意思是或者成为大学者,或者成为名文人。章氏博学多才,他当然有这种非此即彼的自负和成就。但是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却不免有既入不了儒林,也入不了文苑的两头不靠、一事无成的恐慌。因此,长期以来,我一直游离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间,真可谓“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2016年9月份,我开设了人生的第一个公众号,专门发表自己的文艺作品。先是发表旧作,但存货用完之后,就不得不创作新篇,在这无形的压力的推动之下,我竟也连续写出了不少小品文,其中还不乏精彩之作。我想我是个自恋的人,或者说,凡是文人都很自恋,每当写出一篇文章,我都要自己读上三五遍甚至十来遍,同时胸中涌起一股浩然之气、风发之气,颇有“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的豪情,又时常忍不住“回首叫,云飞风起”,甚而至于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脱略和张狂(引文并见辛弃疾《贺新郎》词)。半个月前刚刚评上硕导,感慨之下(是感慨,并非自豪,正常人博士毕业两三年后即可评上硕导,而我用了九年!所以绝非自豪,更不是炫耀。)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云:“润屋愧无真学术,悦己喜有妙文章。”所谓“妙文章”,指的就是大部分收入此书中的小品文。真的,那种澄澈纯净而又意气风发的喜悦感和自我认同感,美妙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因此,我想,在“儒林”与“文苑”之间,在学术与文学之间,假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我应该更青睐于文学。“到底书声是狂生”,归根结底,我仍然更愿意做一个露才扬己的狂生,而成不了勤奋苦读的书生。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集子,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书名。

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但他却不知道,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一种痛苦叫作找不到人给你写序:人之患在无人为序。四年前,在我的忽悠之下,我的师兄成玮帮我的《论语择善》写了一篇序言。前一阵我故伎重施,想请他为我的这篇小品文集也写个序,但这回他却说要认真读后,如果觉得文章好的话,就写,否则就不写。再问什么时候能读完。答曰最近要写论文没空,也许暑假,也许寒假也说不定。我是一个缺乏耐心的人,等不了那么久,而他的眼光又那么高,我的文章一定很难算好的了,也许辛辛苦苦等到最后他还是不肯写。所以就干脆自己写。顾炎武又说:“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这部文集多是轻松随意之作,哪里谈得上“发明”!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纪成书之岁月”以为序,我却又不甘心,二十年的青葱岁月,只留下这数十篇小品,雪泥鸿爪,开卷惘然,岂能如此草草了事?故略缀数语,记此书取名之始末,冠于卷首,以充序言。

是为序。

吴伯雄

2018年6月24日本学期停课后二日

(0)

相关推荐

  • [古籍书影]清乾隆年间 /道古堂集

    古籍描述: 框18.8 x 13.4公分, 10行21字, 白口, 左右雙邊, 單黑魚尾. 版心中鐫書名, 卷次及小題. 鈐印二:書名葉右上鈐"道古堂"朱文長方印:左下鈐" ...

  • 王勃文集

    王勃文集,据<全唐文>整理,共89篇,其中赋12.颂3.表2.疏1.书5.启10.序41.记1.论3.赞1.碑铭9.行状1. 其中以<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落霞与 ...

  • 《滇史论丛》自序

    方国瑜 (1903-1983),字瑞臣,云南丽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方志学家,是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者,被学界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 < ...

  • 曾永義:《戲曲演進史》自序

    <戲曲演進史>是我從事戲曲研究以來,最後想要寫的一部書.因為那應當是我研究戲曲的總成果. 曾永義教授在<戲曲演進史>手稿捐贈儀式上 而我們知道「戲曲」是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綜合體, ...

  • 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

    方国瑜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云南地方史学和西南民族史学的拓荒者,是纳西象形文字研究的第一人,是学术界的一代大师.他毕生从事史地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云南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他在历史学.地名学. ...

  • 滇史第一悬案——庄蹻王滇

    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中原,而在云南边地,也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一个名叫庄蹻的楚国人在滇池的东岸建立起了云南古代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滇国,自己成为了滇王第一人.几千年过去了,他 ...

  • 杜玉亭 | 滇史两大跨越发展说

    一.滇史两大跨越发展简述 1965年发现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说明云南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的渊源十分久远.如果谈到云南历史的跨越发展,则宜从有准确纪年的成文史开始,而其代表作就是司马迁的& ...

  • 滇缅战时影像钩沉(一):史迪威公路上的奇葩路牌

    图1 蜿蜒曲折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上的奇葩路牌 列多公路(Ledo Road)又译为雷多公路或利多公路,一般是指从印度的列多(Ledo)通向缅甸的密支那(Myitkyina)这一段,而滇缅公路(B ...

  • 史迪威公路并非滇缅公路

    在很多人印象里,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滇缅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是以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不但网上一般资料如此,就算是书上也如此. 比如,我手头美国 ...

  • 从《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读《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近日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用古今对话的戏剧方式为我们演绎呈现了司马迁与<史记> ...

  • 南史王玄谟,字彦德,(子瞻 从弟玄象 玄载 玄邈〕太原祁人也。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其《自序》云尔。

    ​王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也.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其<自序>云尔.祖牢,仕慕容氏为上谷太守,随慕容德居青州.父秀,早卒. 玄谟幼 ...

  •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一]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二]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三]司馬氏世典周史.[四]惠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