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原理和方法---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的原理和方法---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韦克斯勒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做了如下概括:
1、从简单到复杂的各智力水平都反应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
3、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着制约作用。
尽管韦克斯勒对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做了如上概括,但目前学术界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内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2.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是指除了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中。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要素(1)--情感
在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一般认为,情感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在增进智力与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抑制冲动性,否则提高智力与能力是有困难的。
1、情感的实质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和联系。主体根据客观事物对人的不同意义而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不同态度,在内部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体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喜、怒、哀、乐、爱、恶、惧,即常言中“七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带有特殊色彩的反映形式。
人的情感由什么决定的呢?它要以某个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凡能满足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满足,热爱等;凡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或与人的意向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情感的特殊性,正是由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决定的。当然,事物是复杂的,需要也是复杂的。情感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事物的意义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表现在:这种事物是和人的哪些需要发生关系的,即需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这种事物对有关需要的满足或妨碍的程度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这种事物与需要的关系的现实程度,即这些事物是现实地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在将来满足人的需要,或只是在想象中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不同的情感。情感因满足与否而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它成为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指标,也成为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这个矛盾与统一的关系的指标。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它具有两极性。情感的两极性,反映了情感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反映了情感的发展水平和复杂程度。两极性有多种表现:
首先,表现为情感的肯定及否定,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等。
其次,表现为积极的、增加的或消极的、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能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第三,表现为紧张和轻松的状态,如考试和比赛前的紧张情感,和活动过去以后出现的紧张的解除和轻松的体验。
第四,表现为激动和平静,如激愤、狂喜、绝望或意志控制情感,处于稳定状态。
第五,表现在程度上,这反映在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从担心到恐惧等;或反映在深刻程度上,如同样的情感,却有不同的由来,不同的质量和水平。
2、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因素
1)情感强度
情感强度对智力活动或智力与能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的。研究表明,过低或过高的情感唤醒水平,都不如能够导致较好操作效果的适中的情感唤醒水平。情感强度与智力活动关系的表现是多面的.
情感强度与智力活动关系
第一,极度强度的应激,往往使个体行为紊乱,象出现不必要的动作、语无伦次、思维混乱、记忆失误等,中等强度的应激,能更好地使人发挥积极性,增进人的反应能力,思维清晰度,判断明确性。当然,人不能没有应激,长期没有应激状态,也不能使人获得锻炼。因为人总是会遇到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的,必然会引起急速而紧张的情感状态。学生临考时的怯场,往往是缺乏应激状态锻炼的结果。
第二,焦虑过度往往会引起恐慌的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破坏短时记忆,不会随机应变,重新组织思维活动,从而妨碍学习;同样,学习不能没有焦虑,但应当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的程度,才有利于大多数智力与能力一般的学生的学习。能够适应高焦虑的高度能力者毕竟是极少数的。
第三,痛苦情感状态下,情感的强度差异同智力与能力的操作效果呈直线相关,即痛苦的强度越高,智力与能力的操作效果越差,智力与能力的操作效果随痛苦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总之,适中的唤醒水平是一种适宜的刺激,它既可以诱发个体积极主动地同化客休,又保证了智力与能力活动的必要的活力与背景,因此,适中的情感强度可以导致良好的操作效果。
2)情感性质
情感性质,与智力、能力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肯定情感有利于智力与能力操作,否定情感不利于智力与能力操作;积极情感,如愉快、兴奋等,还能增强人的活力,驱使人的积极行动;相反,否定情感,如悲伤、痛苦等,则能减弱人的活力,抑制人的行动,所以由于情感有其不同性质,会产生对智力与能力活动的增力与减力的效能。
第二,情感的性质对智力与能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与情感的性质同智力与能力操作加工材料的性质是否-致也有关系,如被试在愉快情况下,容易记住令人愉快的事情;在不愉快的情况下,容易记住不愉快的事情。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智力活动中,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有新的发现,会产生喜悦的情感;遇到问题尚未解决时,会产生惊奇和疑虑的情感;在作出判断又觉得论据不足时,会感到不安;认识某一事理后,会感到欣然自得等等,都是理智感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认识性的学习,而且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密切地联系着。如果两者相结合,则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把智力与能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愉快,逐步发展为热情而紧张的智力过程,从而积极地提高学习成绩。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要素(2)--意志
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
1、意志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因此,人在实践活动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不仅对客观现实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客观要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为。如果说,认识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意志就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和活动的转化。这后一个转化,即表现为意志对人的行动的支配或调节作用。一方面,这种支配和调节是根据自觉的目的进行的;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对行动的支配或调节,自觉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是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的积极行动,后者表现为抑制或拒绝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发动和制止这两个方面又在实际活动中得到统一。正是这种调节,才使人去克服各种外部的或内部的困难。没有克服困难的行动,就不叫做意志行动。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善于克服各种困难。
2、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意志因素
意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目的性,另一个是克服困难。它在智力与能力中,既能促使认识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又能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和干扰,不断地调节、支配学生的行为指向预定的目的。
根据这一点,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一般说来,它包括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
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行动,以达到既定的目的,这叫做行动的自觉性。人的自觉性是一种意志品质,它使人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而不是事事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例如,学生的自觉学习态度,不需要别人去督促,这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有一种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既定目的,这叫受暗示性。也有一种人,不接受别人的合理的建议,毫无理由地坚持自已的错误作法,这叫独断性。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两者在表面上似乎截然不问,实际上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2)意志的果断性
果断性,就是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执行决定。果断性的发展是与人的自觉性、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分不开的。与果断性相反的是轻率和优柔寡断。有一种人遇事不加考虑,草率地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另一种人却经常表现为三心二意、徘徊犹豫的心情。这两者都不是果断性的表现。
3)意志的坚持性
坚持性又叫毅力,是人能克服外部或内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品质。智力与能力发展良好,但学习成绩提高得快的学生,一般都与坚持刻苦学习成显著相关。
与坚持性相反的,是意志薄弱。有的人虎头蛇尾,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这叫做没有毅力;明知行不通,也要顽固地坚持,缺乏纠正的勇气,这也不能算是有毅力。
4)意志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时表现在善于迫使自已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有时表现在善于抑制自己的行动。人的智力与能力是成功地完成任务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与能力活动的实现,正是以这种自制力为左右。
与自制力相反的,是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不能调节行动。研究表明,不少独生子女,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条件都很好,但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与独生子女的任性特点是有关系的。当然,那些死气沉沉、呆板拘谨的品质,也不是自制力,不应该把自制力与这些不良个性特点混同起来。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3)--个性意识倾向性
个性意识倾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需要”的表现形态,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欲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不论这些表现形态有何区别,它们都体现了需要的三个特点:对象性、周期性、动态性。
对人的心理发展说来,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一种动力系统;同样,对智力与能力来说,它们的发展与培养,要以个性意识倾向性为动力,以需要及其表现形态提供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能量。
与大学生智力与能力有密切关系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主要有三种:理想、兴趣和动机。关于动机问题,我们已经在本章第四节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此简单解释一下理想和兴趣这两个因素。
1)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对学生来说,理想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也很多,而与智力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是成就动机,且随着年龄和年级的递增,越来越表现出它的作用。
2)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人的兴趣有四个方面的个性差异:兴趣的内容及其社会性;兴趣的起因及其间接性;兴趣的范围及其广泛性;兴趣的时间及其稳定性。一般而言,兴趣层次高的学生,具有符合社会意义的内容健康的认识兴趣,不仅有直接兴趣,而且也有间接兴趣;既有中心兴趣,又有广泛的兴趣,学习兴趣稳定而持久。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4)--气质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这些动力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即是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
2) 心理过程的强度,即是情绪表现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
3)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即是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自身内部(如经常分析自已的思想和印象等)。
一般认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是天生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在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在气质特点较少因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活动中,个体将会表现出同样性质的气质特点来。
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气质因素
气质特点对智力活动、思维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影响活动的性质和效率。与此影响有关的气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其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是不同的。有的气质类型的人,心理活动的速度较快,而且灵活性也较高,如多血质和胆汁质;而有的气质类型的人,心理活动的速度较慢,而且也不够灵活,如粘液质和抑郁质。心理活动速度的快慢和灵活性的高低,必然影响到人的智力活动的快慢和是否灵活。这就是说,速度和灵活性这两种气质因素,影响到了智力活动的效率。
2)心理活动的强度
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所进行的智力活动的性质的影响。心理活动的强度,主要表现在情绪感受、强弱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多血质、胆汁质类型的人,情绪感受、表现较强烈,而他们的抑制力又差,使得他们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于某种智力活动,较难从事需要细致和持久的智力活动;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其情绪感受、表现较弱,但体验深刻,能经常地分析自己,因此,他们较适合于从事那些需要细致和持久的智力活动。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5)--性格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一般认为,性格具有以下的含义: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性格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
对性格结构的认识,常见的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性格表现的倾向性来划分的,认为性格包括内倾和外倾两种;另一种是按照性格的动力结构来划分的,认为性格包括态度特征、气质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
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性格因素
在性格的各种因素中,智力活动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性格的态度特征
在性格的态度特征中,个体对待学习的态度与智力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对待学习是否用功、是否认真,对待作业是否细心,对待问题是否刻苦钻研等等,一句话,个体是否勤奋,将直接影响到智力活动成果的好坏。在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智力水平相当的中学生,由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最后取得的成绩也有很大的差别。
2)性格的意志特征
在前面,我们已专门论述过意志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讲到意志的四个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持性)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而大学生性格中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是否遵守纪律、有无自制力、有无坚持性和胆量大小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对智力活动有很大影响。
3)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个体的智力差异在性格上的表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想象的类型不同。据此,可以将人分为三种:
艺术型,其思维偏重形象思维;
理论型,其思维偏重抽象思维;
中间型,其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中间状态。
思维类型不同,其智力活动的侧重点、方式以及结果都会有所不同。二是表现在智力品质的差异上,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思维活动。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兴趣、气质、性格、习惯等四个方面是学校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点。其中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最为重要。
(1)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① 处理好理想、动机、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个性意识倾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需要"的表现形态。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内驱力量;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将理想、学习动机和兴趣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抓方向,抓理想。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非智力因素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是学习动机中具有长远目标且有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因此,应该重视理想的培养。
培养非智力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决定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但学习动机很复杂。例如:按其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动机、长远动机等;按照与智力、思维的联系,可以分为具体动机、抽象动机等;按照价值,可以分为正确动机、错误动机等;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为个人、为集体而学习等。不培养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无动力,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作用就要落空。
要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这和学习动机的社会需要有关,与直接动机、长远动机联系在一起;兴趣有倾向性、广泛性、集中性和深刻性等品质,这和理想特征有关,与学习动机的抽象性、价值等又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兴趣又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机,它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动机之所以有作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活动。所以,要激发学生去学习,则必须要有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内在的 "激素"。
② 培养师生的感情
师生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想象,这些学生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生感情的主导一方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是以热爱学生为前提的,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教师热爱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这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秘诀。
③ 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教学的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里有三条建议:
一是练好和备好讲课的基本功;
二是处理好教与学中的各种关系;
三是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④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中有多种兴趣,如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书籍阅读的兴趣,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等。但要引导学生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有中心兴趣。学生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深刻的中心兴趣。这样的兴趣不仅能持久,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如何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第一, 培养好奇心,好奇心的探求会引起对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
第二, 要引导兴趣适应变化的形势,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时时注意使学习兴趣与崇高的生活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国家、人民的需要以及个人特长,引导兴趣向正确方向和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 兴趣既要广泛,更要有中心。广泛的兴趣可以使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但是如果没有中心兴趣,或者说对自己的主攻目标没有兴趣,就会舍本逐末,一事无成。
第四, 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良好的学习兴趣。新奇的事物,不曾了解的事物固然容易引发兴趣,在工作中已获得成功的事物也容易引发兴趣。当你为获得成功而感到愉快时,也就是兴趣产生或强化之时。
第五, 兴趣要从努力学习中培养。没有兴趣的,经过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就可以变成兴趣。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兴趣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但是不能代替艰苦的劳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的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性的;另一种行为是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前一种是不经常的行为,后一种则形成了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行为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
然而,习惯不只表现在行为上,而且也表现在心理能力中。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习惯是一种能动的自组织过程。一定的环境使个体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临界状态,心理能力的质变,习惯是决定因素之一。
所以,智力和能力培养的智育过程,离不开良好学习习惯和智能、特别是技能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