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国通史——46.中晚唐困局

  • 肃宗去世后代宗即位,他为了迅速结束叛乱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后被魏博所并,四镇成为三镇(河朔三镇)。三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各自拥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请赏,有的升为节度使,于是唐朝节度使的设立由边镇扩及内陆。藩镇不听朝廷指挥,反而对抗朝廷,彼此为利益相互火并,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 德宗即位后,一改代宗政策,不惜用武力讨伐不臣藩镇,但苦于财力不逮因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用两税法取代早就徒具空文的租庸调法,改变了以人丁收税的制度,按财力大小分配赋税负担,为平叛积累了一笔财富。

  • 然而德宗削藩的号角还没吹响,成德等藩镇就率先发难。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位,要求朝廷予以追任。本来节度使之位父死子继已成惯例,李惟岳以为这只是一道手续,然而德宗打定主意拿他开刀,拒不承认他的世袭权。于是李惟岳联合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反叛,史称四镇之乱。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逆。八月,梁崇义兵败自杀。次年正月李惟岳部将王武俊杀李惟岳投唐,然而他随后又与田悦,幽州节度使朱滔勾结反唐,十一月联络平卢节度使李纳仿效战国演出了一场称王的闹剧。

  • 同时,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扩大辖区遭到拒绝,于是参与了反叛。德宗大怒,下令淮西邻道诸军讨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冒雨抵达长安,朝廷却一无所赐,犒劳他们的只有粗食蔬菜,军兵愤怒,发动了泾原兵变,推举原节度使朱泚称帝,德宗出逃。李希烈趁机称帝,加上四镇,这就是德宗一朝四王二帝事件

  • 德宗不得已下罪己诏,赦免四王,集中力量讨伐二帝,最后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收复了长安,二帝先后被部下所杀。

  • 顺宗之后,宪宗即位。812年,实力最强的魏博镇归附,河朔三镇由铁板一块开始分化。814年淮西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向朝廷叫板,次年宪宗下令夹击淮西,打响了中晚唐最激烈的削藩战争。虽然战争前期不利,但宪宗坚持削藩,最后在宰相裴度和李晟之子李愬的精诚合作下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韩愈《平淮西碑》),河北藩镇慑于形势也纷纷投降。全国统一,元和中兴

  • 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杀害,穆宗即位。

  • 821年,河北再叛。

  • 宪宗元和三年的一次制策考试中,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指斥时政言辞激烈被录取,宰相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认为他们是针对自己便不予任用,双方由此结怨(元和三年制策案),形成了互相倾轧的两党(牛李党争)。

  • 泾原之乱中,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护驾有功,获得了德宗的宠信,德宗将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十万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二人,称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宦官开始掌握军权。

  • 宪宗时期,设立左右枢密使并由宦官担任,让宦官成为皇帝和宰相的枢纽,有了干预中枢决策的机会。同时宦官又掌握了其他的中央禁军,两枢密两中尉(四贵)掌握了军政大权。

  • 宦官集团内部腐败,竞相迎娶妻妾,收养义子,贪污受贿。有的禁军将领以极高的利息向富户借债来贿赂神策中尉,换取节度使之位,上位后大力搜刮民脂民膏来还债,民间称为债帅。宦官占据了长安一带最好的田园宅子,他们主持的宫市强卖豪夺,扰民甚剧(白居易《卖炭翁》)。

  • 唐朝后期,宦官掌握了皇帝的生杀废立,他们胁迫皇帝,蔑视宰相,欺凌士人,压榨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与皇权和朝官发生了冲突。由于宦官机构在北面宫城,朝官衙门在南面皇城,所以朝官和宦官的斗争又称南衙北司之争

  • 文宗起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节度使,同谋铲除宦官。一次早朝,金吾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文宗命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察看,然而宦官见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了埋伏的金吾军,大惊失色,逃回大殿挟持了皇帝,并命神策军捕杀众宰相(甘露之变),宦官专权的形势变得不可逆转。文宗沦为傀儡,郁郁寡欢,后来便不再上朝。

  • 咸通年间关东连年水旱,百姓以蓬实槐叶为食,但官府仍催逼粮税,以至于拆屋卖妻鬻子而不能给的地步。王仙芝发动起义,黄巢起兵响应,应者云集。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两支起义军的领袖。他展开了更大范围的游击战,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由南到北占领了大片地区,最后攻破长安,僖宗出逃。新政权国号大齐,意为平均,表达了黄巢建立无压迫剥削的社会的理想。但他抵不过藩镇的联合打击,最后兵败自杀。

大部分文案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