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逝去的吆喝声
乡村记忆——逝去的吆喝声
文/游传化
过去沿街摆摊和走村串户的各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吆喝声。吆喝声就是一种广告形式,一种身份说明,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唤起和提醒人们的消费注意力。
小时候天刚蒙蒙亮,街上便传来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声:
“油条——热——粥——哦——”
“小米豇绿豆麦面一勾——五碰头稀饭——”
“五香热油茶——”
“大米玛糊竖勺不倒——”
“刚出锅的热包子——”
“五香热狗肉——”
“刚出炉的香酥烧饼——”
……
那一声声吆喝声,嗓音粗犷,或抑扬顿挫,或婉转悠扬,在街巷里悠悠回荡,久而久之,就成了街市上不可或缺的美妙音符。
顺着吆喝声走过去,你看,卖饭的 !
师傅腰系围裙,笑容可掬,一手叉着腰,一手半掩着嘴,微微仰头,挺起肚子,正向着不同的方向吆喝着:
“油条——热——粥——哦——”
不一会吃客们便陆续聚拢过来。师傅忙碌着,时而一手熟练地托着油茶壶,一手撑碗,壶嘴一低一抬就是一碗稀稠均匀的油茶,时而麻利地打开粥甑(热粥放在用四根竹批固定的瓦缸里,为了保温,瓦缸外面用棉花塑料和白布包裹)一勺一碗熟练地盛着粥,时而忙着从围裙上大兜里收找零钱。师傅就这样忙碌着,稍有空闲仍然不忘他的吆喝,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动作和吆喝。
过去乡下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吆喝声。
春天来了, 最早唤醒人们的是:
"炕小鸡唻——”
“赊小鸭子喽——”
顺着吆喝声你会看到有几个挑着担子,或骑着自行车的外乡人,或挑或带两个竹编大箩筐,里面是“叽叽——”叫着的雏鸡、雏鸭和雏鹅,它们圆圆的身子,稚嫩的叫声,黄嫩嫩的绒毛,可爱极了。小鸡有黄、有黑、有花,倘若撒一把浸过水的小米,它们立刻活跃起来,挤着拥着争食,煞是喜人。这时村中三三两两的妇女便会顺着吆喝声围拢过来,叽叽喳喳,争论着鸡鸭仔的公母颜色、胖瘦大小,然后一番讨价还价后购买。
过去卖雏鸡鸭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当时不用付钱,都是赊销,先用笔本记下买主的地址姓名,鸡鸭的数量,等到秋后鸡鸭长大,能分辨出公母时卖方再来收款。(一般母的贵些,公的便宜)。
夏天一到,一阵阵竹木片的拍打声过后,你会听到:
“哦,冰棒——香蕉奶油——酸甜解渴的大冰棒——”
有的故意扯开嗓子:
“奶油夹心大雪糕——绿豆包头的大冰棒——豆沙冰棍——”
伴随着吆喝声,一辆辆自行车,后面放个写着红字“冰棒”的白木箱子,或骑或牵,穿梭在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那时候一块冰棍好像就是五分钱,但就这也是普通百姓轻易不愿意消费的数字。大部分都是小孩缠着大人给买的。
吃冰棒最畅快的时候,应该是午收大忙季节。这时无论是麦地和麦场,到处都有人们忙碌的身影,特别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家就像油煎火燎一般。这时听到卖冰棍的吆喝声,大伙顿时都来了精神,立刻停下手中的活,争着买些冰棒来,互相分享着这一夏天最畅快的美食。人们一口一口地舔舐着冰棒,笑容满足,那种滋味,今天的人们又怎们能体会得到呢?
秋高气爽,天气渐凉。
经过一个夏天的侵蚀,刀剪生绣,鞋底破损,雨伞损坏,笆斗和簸箕烂边,这时乡下又响起一声又一声的“吆喝声”:
“磨剪刀唻——戗菜刀——”
“有胶鞋布鞋拿来补喽——”
“有布伞雨伞拿来修理喽——”
“扎笆斗,扎簸箕,换箩底―——”
……
声调独特,颇有韵味。
戗刀磨剪子的人尤其多。他们大都头戴蓆篷,肩扛一条长条板凳,板凳上放着一块磨刀石,一把戗刀铲子,一小罐浑水,这就是磨剪刀人的全部“家什”了。他们走村串户,边走边喊。人们会把用钝了的菜刀、剪刀、锄头、铁铲以及铡草用的铡刀拿出来给磨刀师傅,经磨刀师傅在磨石上淋水戗磨,一会的功夫就会锃明发亮锋利无比。这样经过打磨的剪刀和刀具又可以用一段时间了。
冬天是农闲时节。这时的吆喝声又是另一番风味:
“又甜又酸的糖球(糖葫芦)——开胃消食——”
“豆腐——”
“又香又酥的米花糖——”
“收狗皮羊皮——收头发辫子喽——”
……
还有“帮帮”敲击的买香油声,“嘭嘭”作响的货郎鼓声,更有一种吆喝声“釟碗箍锅喽——”特别引人注意。这类师傅大都有些技术,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们多是年龄偏大的祖传手艺人,一般手推着独轮车,车上一边是工具箱,一边是火炉风箱等。进村以后先扯开嗓子吆喝几声“釟碗箍锅喽——”然后支起补锅的小火炉,放上小风箱,支起补锅的三角架,场地不需要很大。师傅先把主人送来的铁锅,用铁铲清理一下,再在有漏眼的地方轻轻敲打几下,把破锅支到三角架上,用专用的泥勺子把碎铁,放在火炉上,烧成铁水,然后用铁钳夹住勺子舀来铁水,麻利地用草灰垫在锅的伤口下面,浇上铁水,再用棉布棒一搓一压,就这样锅就补好了。釟碗更是个细致活,要把破损的器皿修整得滴水不漏,确实要看师傅金刚钻的功底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吆喝声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新的吆喝声又响起来了。他们大都把吆喝声录制在现代化的喊话器里,如:
“换煤气喽——”
“换大米喽——”
“收小麦黄豆喽——”
“收旧家具——旧电视电脑喽——”
……
这不断变化的吆喝声展示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富有时代色彩的美妙音符。
(本文作者游传化(尤传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红杏诗社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谣)申报人、灵璧红杏诗书画院秘书长、灵璧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审核小组顾问、政协灵璧县第十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