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墓——景德镇小珠山御窑厂遗址
遗址名称:景德镇小珠山御窑厂遗址
遗址时代: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发掘时间:1982年―2000年
地理位置:位于市区中心,南临珠山中路,北接风景路,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东司岭,面积约54,300余平方米。
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景德镇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普通记载,一般认为御器厂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规制既弘,迨后基益扩,辟垣五里许”。
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
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时,景德镇将洪武的龙缸窑的一半改为青窑。窑位增至五十八座,御器的烧造量一时猛增。宣窑制品是明代最为精致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史载:“宣窑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
宣德官窑有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员督陶,负责宫廷用瓷的生产。特别是对贡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督陶官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瓷,多以分馈其同列”。宣德二年(1427年),为了整肃纪纲,怒斩督陶官,官窑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维护了皇权的威严,也打出了官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明永乐年间,北京瑾身、华盖、秦天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正统六年(1441年)为三大殿烧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而壁厚,屡烧不成。三大殿的陈设不得已只好改用铜缸代替。而几十口有裂痕的瓷器龙缸则全部被打碎,掩埋在御窑厂西侧墙下。直到1988年才被考古工作者发掘,青龙白瓷缸才得以重见天日。现陈列在龙珠展厅和品陶斋大堂。
“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皇帝对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相当关心,这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成化皇帝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的生产。
成化官窑在他的倡导下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珍品。古时就有“神宗(万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而在公元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了二千九百一十七万港币的天价。
明朝灭亡后,清朝沿袭明制,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清嘉庆二十年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谓:“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来看,清御窑厂较明御器厂小了许多。
康熙时期,御窑烧制了大量笔筒、水洗、臂搁、瓷砚等文房用瓷,这与康熙皇帝实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清楚地认识到,满族的武力不足以统治中国。唯有遵孔崇儒,学习汉民族文化,才能巩固满清帝国统治。因此,即位伊始,康熙即把程朱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采取怀柔汉族知识分子政策。对文化的推崇自然促进了文房用瓷的烧制,康熙刻意求精地让御窑厂的窑工们烧制各类文房用具,这其中以笔筒烧制地最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雍正皇帝为康熙第四子,有“四爷”之称。这位铁面无私的帝王,在艺术鉴赏方面颇具文人气息。他喜爱文雅素净的瓷器,追求自然、含蓄之美。雍正皇帝对瓷器制造直接干预,从宫中造办处档案得知,御窑厂生产的瓷器的样式,都要秉承雍正皇帝旨意,做出各等式样之后由皇帝选择。
宋代瓷器以胎质细腻、色彩淡雅、大度秀美而闻名于世,深得雍正喜爱,因此雍正时期御窑厂生产了大量仿宋瓷作品。粉彩以玻璃粉打底,彩绘图案具渲染效果,颇似中国水墨画意境,雍正对此喜爱有加,故雍正年间粉彩盛烧一时。
唐英是雍正、乾隆两朝的督陶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陶瓷艺术家。唐英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他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陶瓷制作工艺的实践者,他献身瓷艺,以此为乐,锲而不舍。为潜心研究瓷器制作工艺,他“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息食者三年”,成为陶瓷艺术大师。唐英因为兼职太多分散精力,于是先后两次向乾隆皇帝提出辞呈,要辞去关税官吏这一让人欣羡的官职,而专司窑务。雍正、乾隆两朝御窑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唐英的个人奉献是分不开的。
乾隆时期的御窑又称为“唐窑”,这就是对唐英的最大肯定。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
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御窑制度被废,御窑厂随之消逝。
总之,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
1982年一2000年,景德镇市考古工作者为配合市政建设,在御窑厂遗址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亦曾于1983年一1985年进行考古发掘,2002年一200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又联合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的明清御窑的遗迹和遗物,揭示了明清御窑生产的概貌,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目前的御窑厂遗址在原基础上设置了“御窑国家遗址公园”。 该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所产瓷器称“官窑器”。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共同记忆。
在市政府大门的五米处,尚有石井一口,它是明御厂遗址留下来唯一的地面遗物。现已发掘多处元明清官窑遗址,里面值得看的还是景德镇博物馆,御窑厂本来是专做官窑瓷器的,现在只剩下一个很小的遗址。
遗址内博物馆陈列了一些景德镇从古至今的历史,制陶的工艺顺序瓷器品种,釉的分类和历史,对于了解景德镇这个千年文化瓷都有很大帮助。感兴趣的瓷器爱好者可前往了解,对认识瓷器的烧造背景会有益处。
电话:0798-8201238
交通:
乘1、4、5路支线、5路支线区间、6、11、12、16、18、108、k106路公交车在南门头站下车
门票:60元/人
开放时间:8:30-17:30
遗址现场图片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