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跨越2700年的河西走廊及辽西走廊

漫说你可能不知道的清明节、上巳节

漫谈日俄战争:日胜何喜,俄败何欣?

日俄战争背后的谍战风云

浅谈甲午战争:当近代化军队遇到了睁眼的瞎子

卫星地图看抗战:平型关会战得失说

军事漫说: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的高平战场

在军事技术层面,浅析国共内战进程

那些年,我们的武林故事

大年初一,随谈《四库全书》与甲午海战

过年远望,那些青涩歌声里流失的岁月

文夕悲歌——抗战时期,长沙大火灾始末(上)

文夕悲歌——抗战时期,长沙大火灾始末(中)

文夕悲歌——抗战时期,长沙大火灾始末(下)

宝贝计划,越战最后的拯救与暖色

袁崇焕,好人?坏人?

越战,浪漫法兰西---奠边府之战前说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可怜的煤炭——那年中秋,黄海海战

网络咪蒙、陈果现象谈——启蒙,非常朴素,非常温和

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示意图。

历史上,中国有两个著名的走廊非常出名,影响深远。

一个,是西北的河西走廊。一个,是东北的辽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南边的祁连山、阿尔金山与北边的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

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间近2000里走廊,最狭窄处,宽仅不过10余里地。

历史上,河西走廊靠近中国古代重要京畿西安,是中原王朝往西沟通大西北的重要通道,自然也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

由此,这里便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争夺、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域。

正是因为河西走廊宛如长臂的军事战略价值,在满清一朝,清廷这才以强大兵力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征伐,将中原与新疆挽在一起。

是以,如果了解秦国崛起,汉帝国与匈奴混战,十六国及南北朝混战,以及唐帝国西征,看似不太起眼的河西走廊,无疑是军迷、史迷们心中极具厚重的研读价值。

辽西走廊,位于锦州市与山海关之间,西南往东北走向,西靠蒙古高原及松岭山,东临辽东湾黄海,长不过300余里,宽不过30里。

辽西走廊背山面海,是沟通华北与东北重要地带。其间低缓丘陵地带,地形破碎且地势险要。

明妃出塞。

蒙元崛起之后,到明清时代,随着北京替代西安成为新的京畿地区,毗邻北京的辽西走廊更是凸显军事战略价值。

尤其明清大战,再到后来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战、内战及朝战、冷战,辽西走廊都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战场,或者当时最为重要的通道及战略重地。

隔一段时间,如是心情不算太佳,我便会在网络地图、纸质地图上看着这两个走廊——空间时间跨度一大,心胸顿然开阔。

一眼望去,以点概面去看这两个走廊,也就粗略了解中国历史、战史。

自公元前771年犬戎由河西走廊向东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姬宫湦开始,公元1949年林彪率四野百万大军由河西走廊进入山海关,2700年间,中国历史被这两个地理走廊,牵引出数不胜数的军史活剧。

地势越险,战事愈烈,灾难更重,这是无需证明的战争公理。

可惜,中国历史上文豪众多,然而却没有《荷马史诗》,也没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传统史书对战争的记载,往往寥寥几笔带过。讴歌皇帝英明神武之外,并没有兴趣在深层次诠释这一战争公理。

不过,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牵引出的中国上下2700年的历史,好歹还是有不少支离破碎的记忆。

这些碎片,同样支撑着中国自己史诗和历史大事件。

当然,通常人们认为历史、地理与赚钱做生意,乃至人文启蒙、社会发展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是以,在当代,很多极为震撼人心的历史大事件在随岁月风化的宿命阴影下,依旧安详堆积在我们不会注意的角落,等待在未来彻底坍塌。

可是,一个民族,没有来路,如何又去寻找未来

难堪如我,每每翻阅资料,想起那么多渐渐被人忘却的往事,不过只有空自唏嘘。

近两年我几乎放弃生意专注撰写战史、历史。由此,接触到更多的少为人知的往事碎片。

每每在熬更守夜用文字缝合它们,企图让更多朋友阅读、了解时,往往情不自禁间感到心情沉重。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以商鞅强国弱民改革而崛起。随后,秦国以大一统帝制,终止了中原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封建社会。

就此,秦修长城,画地为牢,中原就开始活在自己的农耕文化的想象里。

想象在历朝历代的史书里传来传去,到现在,知书识字的人们谈起秦皇汉武,总是喜不自胜倍感自豪。

然而,人们终究不会知道,当年秦皇焚书坑儒和汉武罢黜百家,到底为培育中原农耕文化,埋下如何一颗种子。

汉武西征匈奴。

不过,现在人们非常确信以秦皇、汉武、唐宗等雄主威风,代表祖先曾经阔气过的那些中原王朝,理所应当是长期遥遥领先西狄东夷的中央帝国了。

事实似乎不是如此。

就人类文化发育而言,在欧亚大陆,最先有农耕文化,然后,人们才在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上,学会驯马、骑马,这才出现了游牧文化。

近东考古发掘,证明了农耕文化早于游牧文化,早期的农耕文化即包括最初的畜牧业。

原来,历史真相也许让我们难堪:

在农耕文化发展、积累了一定水平之后,随着青铜广泛应用和马匹驯养成熟,于是,这才有了后来史书称呼为西夷东虏的匈奴、鲜卑等等游牧民族。

两个文化之间谁高谁低,怎么比较,如何结果,暂且不谈。

不过,现代考古学认为,最早的农耕文化分化为农业和畜牧业,实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次社会大分工。

古代那些帝国体制内的史官不会这样去写实。

无论哪朝,只要盘踞中原有了煌煌帝国,其史书提及游牧民族,多是野蛮、血腥和落后的记载。

历史上,中原帝国对游牧民族的胜利大书特书不说,即便这些帝国频繁战败,也总能够找到为什么会战败的理直气壮的原因。

这一习惯甚至延续到鸦片战争。

现在看后人写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等等,同样不乏慷慨激昂描述。甚至连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智者,文著同样不乏对当时英国的类似野蛮、愚蠢和落后的不屑一顾。

中原帝国眼里的西夷小子。

事实上,在食物、武器资源储备,以及对战争的理解上,没有建筑长城习惯的游牧文化,大多时候,对中原农耕文化确是拥有不容置疑的压倒性优势。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帝国,基本是自北而南,自西向东完成的。历史验证了这点。

而完成大一统,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就是那些历史大事件序幕拉开的主要舞台。

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在历史上对若干中原帝国如此重要,以至于所有重视中央集权,强调农耕,修筑或倚重长城,强调帝国威仪,有过空前盛世的中央帝国,都视两个走廊为帝国生命线。

如秦、汉、晋、隋、唐、明、清等。

然后,这些帝国往往在这两个走廊耗尽国力、财力、军力,几无善终。

秦、汉、晋是陷入河西走廊的战争泥沼。

晋亡固不消说。秦皇以大军攻打河西,这才有了陈吴揭竿而起,刘项西取咸阳。同样,汉帝国自汉武开始,每每强盛便忘不了虽远必诛,最终亡于黄巾、三国战乱。

隋、唐帝国空前庞大,揽两个走廊为帝国版图,却都在两个走廊陷入战争泥沼,无法自拔。

隋炀帝东征导致灭国,李世民同样东征,一代明主战果却非常尴尬。

明帝国亡于在辽西走廊对满清连绵不断的战争。

而到了满清,长期在河西走廊和辽东走廊来回奔跑,筋疲力尽。最后,在辽西走廊埋下了日本祸乱中国的八年入侵。

这些帝国,史书记载,无不威风一时。遗憾的是,这些帝国,无一又不是在频繁扩张、战争消耗下,精疲力竭而后或分崩离析,或轰然坍塌。

这是史实。

历史上,唯独赵宋,建国国土局限在中原,没有这两个走廊的负担。

是以,赵宋心无旁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且,在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基础上,赵宋独辟蹊径,发展商业、矿业、手工业及工业,在当时的世界,也是属于领先水平。

赵宋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正如王国维先生评价: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不过,赵宋最后还是被蒙古灭亡。

分析赵宋之亡,可以发现,其主要原因,无非是蒙古席卷欧亚,挟持欧亚大陆诸国,以绝对优势的国力、军力泰山压顶造成的悲剧。

史书并不会这样去记述。

一幅地图,便明白赵宋为何灭亡。

后人为前朝写史成为习惯,文人们早就谙熟了千篇一律地谈论前朝皇帝昏庸,朝廷腐败,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然后新朝建立的套路。

古籍最大的特色,无非循环史。

——当然,说起两个走廊,史书也会轻描淡写记载,每次循环关键时刻,中原之外,总有强大外敌虎视眈眈。

于是,等到明、清以来,帝国既要大一统,更要在两个地理走廊争得面子。

争来争去,最终还是掉进内外交困的泥淖。此刻,攘外安内,或是安内攘外,便在关键时刻成为关系帝王将相们必须要面对存亡的要命问题。

当然,攘外安内,或是安内攘外的夹缝,才是平民在历史里的最后的生路——这便是中国史书只有帝王将相,而没有平民百姓的原因吧。

后续将继续写作日俄战争,请支持、鼓励橡树写作。有空有闲,不妨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