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
本文摘自《认识你真好》
一、“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
前几天,大卫给我看一个帖子,是一个女生说男朋友怎么照顾自己,宠爱自己。
她说,男朋友会给自己准备泡脚水,水里加了中药,泡好脚,男友给自己擦干,穿好袜子;
她打游戏,不吃饭,饭都冷了,男朋友不仅不说她,还将饭加热之后喂她吃;
逛街的时候,男朋友总是一直陪着她,一会儿买水,一会儿付钱,帮忙拎包拎东西,跑前跑后…
我一看,哎呦,这不是我照顾我女儿的情景吗?
底下留言的女生大多表示羡慕,或者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不够体贴。
大卫问我,你们女人是不是都喜欢这样的?
我回答他,还真不是,至少我自己不是。
但是我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年轻女孩,甚至30多岁的女性还会有这样的爱情认知:
认为找男朋友或者找老公就是找一个像父母那样特别会照顾自己,宠爱自己的男人。
如果男人达不到这些标准就是不爱自己,就不能在一起。
曾经有一个女性和我说:“我渴了,老公不会给我买水喝;外面冷,我出门,也不会给我加一件衣服。他一点都不爱我。如果他爱我,就会照顾我!”
可是这个不爱她的男人把工资卡全上交了,还带她60岁的母亲去看病。
男人体贴女人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关于爱情的想象,被很多女孩单一地认为,就是找一个人把自己当成一二岁的小孩那样照顾和宠爱,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你是成年人,有手有脚,身体健康,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对不对?
因为你是谈恋爱,是找伴侣,不是找爸爸、妈妈,对不对?
因为你如果要找到一个像爸爸一样,把你当成一二岁小孩来照顾的男人,现实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对不对?
就算找到了,对方也没法长期这么对你(热恋期的那几个月是有可能的),或者对方这么对你是另有所图,对不对?(不接受反驳,我给亲生女儿喂了三年饭,好多次都想摔碗!)
而且你凭什么让别人这么对你呢?是你美得像天仙,还是你是人家失散多年的女儿?
就因为你是人家女朋友或妻子,人家就爱你到把你当祖宗当宝贝女儿来照顾,那这样的男人是不是也有一点毛病呢?
这让我想到武志红说的那段话: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
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
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二、中国人通过关心一个人的身体,来关心这个人的“心”
为什么很多人的情感模式是找妈找爸?
为什么人会那么喜欢、满足甚至追求恋人将自己当成小baby来照顾呢?
历史学者孙基隆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中国人的文化是只有“身”而没有“心”,或者把“心”按在“身”上,经常不谈“心”,只谈“身体”。
我们通过关心一个人的身体来关心这个人的“心”。
我们在关系中,关心或者照顾好自己与别人,都是要让“身”满意。
比如,我们问候别人或者和别人打招呼会说“你吃了吗?”“你身体好吗?”
我们照顾了对方的身体,会觉得就是照顾了对方的心了,让他的心满足了。
反过来,如果你关心一个人,爱一个人,也会去照顾好他的身体。
比如天冷让他多穿衣服,不让他抽烟喝酒,督促他吃得更健康等。
从这个文化角度看,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满足或者追求于恋人将自己当成一二岁的小孩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其实很好理解:
他们借着对方照顾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了对方对自己的爱,所以内心觉得很满足,很被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一个小孩被妈妈抱起喂奶,被妈妈抱着温柔地洗澡,就不仅仅是身体上获得了满足,心理上同样得到了抚慰,感到了妈妈的温暖和爱,因为身心是一体的。
但如果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只懂得去照顾对方的身体来表达自己的爱,或者认为对方只有照顾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端茶倒水,洗澡穿衣,喂吃喂喝,才是爱自己的表现,可能说明这样三点:
1、这个人在小时候(0—6岁)时,没有得到看护者比较好的身体照顾。
他经常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他身体上缺乏被照顾的体验。
所谓,缺什么补什么。成年后,他寻求亲密关系中伴侣对自己的身体照顾,也比较依赖伴侣对自己的身体照顾。
2、他情感缺乏,心理的情感发育还比较低级,心理年龄处于婴幼儿期。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身体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照顾,那几乎可以断定情感上也是匮乏的,尤其是一些女性,从小缺爱。她们在原生家庭中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
那么到了成年,本应该寻找激情和独立的情感的时候,却容易因为情感上缺爱,没有安全感,只想找一个爸爸型的男人照顾自己,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她们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拉着爸爸的手探索世界的阶段。
3. 他不懂得除了照顾对方的身体(或者自己被对方照顾身体)之外的,其他的爱人的方式,他不懂得怎么去爱。
我遇到一个个案,因丈夫出轨来和我做咨询。
她说丈夫好爱自己,证据是丈夫经常削好水果喂自己,给自己洗脚。
家里的家务也都是丈夫全包,所以丈夫很宠爱自己。
但是他们之间不知道为什么长期没有性生活(不是基于情欲在一起,而是基于生活的便利、照顾、安全等在一起的伴侣,或者一方扮演心理上的孩子,一方扮演心理上的父母的夫妻,常常会是无性婚姻)。
后来丈夫出轨了,出轨的对象既不如她年轻,也不如她漂亮。
她无法相信这一点,深受打击,前来咨询。
我们深入沟通之后发现,她从小到大一直都被父母照顾得很好。
但是他们的关系是单向的,她只索取,父母只付出。
她和丈夫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像父母一样付出,一方像孩子一样索取。
她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只懂得接受别人的付出。
而且她和丈夫的关系非常稀薄,除了吃喝拉撒几乎没有其他共同话题。
丈夫告诉她,之所以会出轨是因为出轨对象和自己在同一个行业,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和她在一起,自己很放松。
出轨对象不仅不需要他照顾,有时候还能照顾他,而他也享受偶尔被人照顾的感觉。
不是为出轨男人找借口,而是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久病床前无孝子。
在婚姻里面,更没有人能做到无条件地一直去照顾另一个人,且这个人还不是自己的父母、孩子,还没有病!
从依赖,走向独立,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一个人的成长,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
一个孩子越长大,就越得离开父母的照顾,越能够靠自己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九十岁的孩子,父母跟在他后面一个劲儿地问他喝不喝水,要不要穿上衣服时,孩子会嫌父母烦,甚至怼一句:“不要你管。”
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个孩子长大了。
青春期的孩子会有一个特点:他们把朋辈看得比父母重要,会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拿自己和朋友们去比较,朋友的行为和思想也容易影响到自己。
那是因为他们渴望脱离父母的照顾,走向独立;渴望在群体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渴望和朋友们有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与共鸣。
他们成熟成长了,不仅仅需要身体上的被呵护和被照顾,还需要同龄人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从寻求身体的照顾,到寻求情感的理解,从依赖,走向独立,这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有时会退行到孩子的状态,偶尔要伴侣给自己喂吃的,给自己洗脚洗脸,这很正常,这是恩爱的表现。
还有,偶尔当当小孩被人照顾,还真是很幸福。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处在一个被照顾的小孩状态,只懂得索取照顾与爱,这样的关系注定无法长久维系。
三、单一的爱的定义与表达方式,只会让我们走向狭隘
什么是爱?作家塞林格说:“很多人觉得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亲吻和孩子们,也许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我想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爱是未经触碰却在颤抖的心。”
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爱的定义有很多很多,既可以像梁祝化蝶,比翼双飞,也可以像舒婷《致橡树》中所言:“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同样的,表达爱的语言和方式也应该是丰富的,既可以是“我爱你”,也可以是“今晚的月色好美”。
单一的爱的定义与表达方式,只会让我们走向狭隘,会困住我们自己与他人,让我们没法更好地爱别人,也让别人没法更好地爱我们。
我女儿现在3岁半,最近进入了婚姻敏感期,经常会和我们说,要和自己的好朋友结婚。
一天,她爸爸问她:“为什么小朋友愿意和你结婚呢?”
她说:“我给他带来快乐啊,他也给我带来快乐啊。”
孩子才是真正的情感大师。
找一个给你带来快乐的人,可能比找一个只会照顾你身体的人更好。
因为,我们可以照顾自己,而快乐却需要相互的激发与分享,还有,爱与照顾是相互的。
让我们相互照顾,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