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山伤寒讲义•甘草泻心汤

一五八、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为太阳病。医反下之,则中焦之气受损而不足,外周之气内陷而郁迫。“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就是被误用下法后,病人一天内腹泻很多次。如果腹泻不到20次,按古人的用词习惯会描述为“日十余行”,用“数十”这个词,一般最少得达到30次左右。这样一平均,病人半个小时左右就要去腹泻一次,这是非常频繁的。但这么频繁的腹泻而不说“下利不止”,则可知这种腹泻是真的每次都会泻出一些内容物,可能也会伴有肛门的刺激感,但不会像前面用“下利不止”的条文所描述的那样持续、显著的里急后重、便意频频感。“谷不化”就是泻出的稀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腹中雷鸣”是能听到腹内有很响的声音,这就是西医诊断中讲的“肠鸣音亢进”。

附:肠鸣音亢进

肠鸣音是指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而产生断续的咕噜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若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达每分钟10次以上,且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称为肠鸣音亢进。可见于肠管炎症(如急性肠炎、痢疾等),腹腔局限性炎症(如盆腔脓肿、肠间脓肿等),机械性肠梗阻早期(如肠扭转、肠套叠),肠管内积血和饥饿。

在腹泻频繁、肠鸣音亢进的同时还有“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这种明显的胃蠕动异常且呕逆,这是典型的胃肠炎表现。“心烦不得安”是指恶心、呕逆之势也很频繁,呕得很难受、难以平息的感觉。因腹泻更甚,没有胃内容物可吐,所以只是干呕。在误用下法之后出现了这么急迫的症状,推测可能病人原本就有胃肠的炎症,被攻下药刺激之后,引起了急性发作。甘草泻心汤就是主治急性胃肠炎或慢性胃肠炎急性发作而表现为上述诸症时的特效专方。这种病情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和地区是常见、多发的,对此可以参照本条的讲述“辨病施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剂都可以这样“辨病施治”、“方证对应”来应用。因而需我们真正地结合临床,把该方主治的病证辨识清楚。如果不能认出此病,则对此条文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例如有人解释本条,说因为有完谷不化,且原文说了有“胃中虚”,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脾虚证,是中气不摄,所以下利频频,所以重用甘草……这些说法看起来挺合理的,但这是典型的脱离实际的病情只对症状描述进行的想当然的推理。中气都不能固摄了为什么还用黄连黄芩?完谷不化就一定是中阳虚、脾不运化吗?急性胃肠炎时肠蠕动亢进,一天腹泻那么多次,哪有机会消化呢?事实上,凡是腹泻急迫、一天次数很多的,无论标本,这本身就是一个实象。如果是虚导致的泻,次数不会很频繁,如果虚到了不固摄的程度,会二便失禁、不自觉地肛门渗出粪水或清水,而不会频繁地肠鸣腹泻。并且虚到那个程度一定会伴有亡阳之象,腹泻再不止很快就会出现厥证、脱证等危证。即便是有心烦、面赤或反而能食等假热之象,也会像厥阴篇讲的“除中”一样,如果用黄连、黄芩来撤其热,药服进去基本上人就死了。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这是说本来误用下法引发了胃肠炎,医生不识,见有心下痞,以为内有实邪,是攻下未尽,就再用下法。结果病人的痞证更加严重,由此可知这不是内有可下之实邪。这是复用下法伤胃气,胃的蠕动更加紊乱了。

“此非结热”是补充说明此证中的心下痞不是实热结聚。

“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是进一步解释误下出现心下痞的机理。误下后确实会“胃中虚”,但这不是当前病情的直接因素,在胃中虚的基础上“客气上逆”才是发病的直接因素。这里所谓的“客气”就是被误下牵掣而失其常态的中气。中气被陷,机体自然会启动气机上升以自复,但未能调整、修复到和畅的常态,所以它又成了一股相对上逆的态势,与误下导致的气机下陷共存于中焦,造成胃部的气机升降失调,因而胃壁蠕动紊乱,表现为胃脘痞硬。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林亿在后面的按语中说此方应有人参,应当是传抄中脱落了。我们看本条讲述的突出主证是“下利日数十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这么频繁的腹泻是一个火热之象。味甘能缓,所谓的缓,就是任何性质的气机异常,只要遇到甘味,其态势就能被缓和下来。本方用芩连清火,重用生甘草缓中,暴注下迫的火热之气得以平缓,则胃肠道的刺激随之减缓。再有半夏和胃消痞,干姜共芩连辛开苦降。则中焦气机可复。在这种急性发作的胃肠气机紊乱中,补气的人参在初期阶段是不适合的。因为肠内有火热郁迫没有解除之时,补气反而可能会愈发加重气机的郁迫。在应用此方治疗胃肠炎的医案中,大多是用了人参或党参,也取得了理想的疗效,这可能是当时的病情没有达到“下利日数十行”这么严重。但这些实践表明,如果内在的热郁不甚,同时加入人参也是可行的。至于《金匮要略》用以治狐惑,及《千金》、《外台》中记载的“甘草泻心汤”都有人参,那些主治的病证都没有本条这样急迫。据此推测,可能仲景在运用这个方剂时也是有所化裁的。

赵永山伤寒讲义·痞证辨治02

赵永山伤寒讲义·痞证辨治01

排版:扁小晨

审核:放小松

(0)

相关推荐

  • 经方: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肠鸣下利)

    生姜泻心汤 [原文]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 ...

  •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五)_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五)(2008-03-21 12:11:21) 转载▼标签: 健康第二节 太阴病类证一.理中汤证1.理中汤主证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

  • 《伤寒论》113——生姜泻心汤

    第五十方--生姜泻心汤 太阳百二十七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60克)半夏半升(65克)黄芩三两(45克)甘草三两( ...

  • 经方: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

    甘草泻心汤 [原文]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赵永山伤寒讲义•阳明病相关辩证及承气汤相关论治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二零七.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不吐不下",在以往的注解中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讲治法,意思是未经过吐法和下法:一种认为 ...

  • 赵永山伤寒讲义·阳明病相关辨证论治(二)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变得更有价值 这一节主要分析阳明病的成因,不宜采用攻下法的阳明病证,以及中医思想的整体观念.  SPRING EQUINOX 二零零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

  • 赵永山伤寒讲义•阳明病相关辩证论治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这一节主要分析阳明病的成因及发展变化. 一九二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 ...

  • 赵永山伤寒讲义·太阳病向阳明病的转化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的成因与辨证.阳明证"中风"与"中寒"的特征,以及"阳明中寒"的辨证 ...

  • 赵永山伤寒讲义·三阳合病与二阳合病的辨证论治

    让中医思想因为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摘要:这一节主要主要讲述伤寒表虚里实的辨证分析.三阳合病的辨证论治及白虎汤的配伍分析和二阳并病的辨证分析. 二一八.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 ...

  • 赵永山伤寒讲义•瓜蒂散方及胃气、津液受损辩证

    让中医思想因你的关注而变得更有价值

  • 赵永山伤寒讲义・大柴胡汤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本条方证与第63条相同,唯诱因不同.经方之治在于观其脉证,审其如何逆于应有之"元真通畅"而施治.故原始 ...

  • 书香致远 | 80后书家赵永辉书法作品网展

    书法理想签约艺术家推荐系列 最是书香能致远 赵永辉书法作品网展 赵永辉 男,八零后 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中级书法教师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安碑林 ...

  • 赵良山老师藏品欣赏2

    看了就要关注我,喵呜~  赵良山老师藏石 我 们 是 石 友 本季度推荐石界新秀 狼牙 道法自然---水 才万山 北漂的呼玛人 随便不随意 本季度推荐石界大咖 多罗贝勒 榆松 聼月 陈志英 山水石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