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刻年画古画征集觅得雍乾版《美人图》
雍正版《一团和气》刚刚在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复活”,年画古画征集又有新成果。记者昨天在市文广局了解到,此次新征集到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古画有200多张,刚刚完成的专家鉴定认为,这些画成功理清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脉络,其中一张雍乾版《美人图》更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完美画面上的古代仕女被专家们戏称为苏州的“蒙娜丽莎”。
作为此次征集行动的主要实施者,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投入了大量业余时间,为寻觅古画奔走。触动他的是当年筹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时的两大隐痛。“当年一没有版子,二没有年画,很多有代表性的年画都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而且往往有个下注:海外收藏。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苏州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物怎么谈保护和传承?”高福民回忆说,后来文化局老领导钱璎捐出了自己父亲收集的200多张年画,又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找到了另外200多张,博物馆总算有了年画“家底”。此外,通过碑刻博物馆等面向民间的努力,也找到了四五十块珍贵版子。
“专家们看了这次我们新征集到的古画后都非常感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年代这么早的原画。”高福民向记者展示了那幅难得的《美人图》。采用卷轴形式的该图长超过1米,宽也有半米多,画面上有一个面带微笑、手执古琴的仕女和一个捧着书册的童子。背景上的洞门、松柏和雕花栏杆也十分精细。研究木刻年画已有多年的高福民介绍说,这幅画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全盛期的代表作,是挂在中堂两侧的对屏之一,运用了非常明显的“仿泰西笔法”,并且是刻版再加手敷色彩完成的,特别有层次感。年画专家王祖德对这幅画也推崇备至,认为它充分体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鼎盛时期的城市文人画特色。
据高福民透露,征集到包括《美人图》在内的200多幅年画古画颇为不易,部分年画更是在两大包“垃圾”中淘出来的,“当时收集到了两包残片,打开时一股霉味,整理后发现,其中除了两三幅是现代新作外,'年纪最轻’的年画也是出自晚清,让我们大有收获。”
麻姑献寿
《麻姑献寿》2007年
今天是元宵佳节,经过18个月的复制、印刷,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早期经典作品“雍正版”《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与市民见面,限量编号印刷各200张的这两张作品除馆方收藏100张外,余下的100张将接受收藏预订。与流传甚广的《一团和气》不同,“苏州美女”《麻姑献寿》今天是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今年1月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南开封主办了“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在10余家全国年画出产地均有精品参展的这个盛会上,《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引起了轰动,“不要说观众了,就连从业者和专家们都说它们不是版画,是工笔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负责人王斌开心地说,当地博物馆还数次提出了收藏要求。为保护和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从2006年8月起,经多方征集找到了现藏于日本广岛王舍利宝物馆的“雍正版”《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的资料图片。虽然有明确记载的桃花坞年画起源于明朝中叶,但早期作品实物已无迹可寻,所以,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此次复制成功的这两张作品填补了早期作品缺失的空白。
具有浓郁城市文人画气息的《一团和气》与《麻姑献寿》纹饰精美、设色典雅、造型写实、线条细腻,从面世以来就极受民众喜爱。《一团和气》宽60厘米、高80厘米,是由明宪宗朱见深命画工为内宫创作的一张画稿,在“和合致祥”四字之下,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妪展示着“一团和气”的手卷。由于此画寓意吉祥,图案精美,流传至苏州后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典题材,其中“雍正版”《一团和气》又因制作精良而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如今流行的约8个版本的《一团和气》都是“雍正版”的简化版。由于收藏者不允许拍照,因此在无法获得高精度照片的情况下,桃花坞博物馆的王祖德多方查阅各类纹饰、服饰图录,对照、补全了作品上模糊不清的部分;
作于同时期的《麻姑献寿》宽60厘米,高110厘米,作品反映出桃花坞年画在创作上深受吴门画派风格影响的特点,肩挑药篮的麻姑面容姣好双目微垂、体态轻盈裙裾飘飘,若不细看,确像一张典雅的仕女画。在两张作品复制期间,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观摩后均表示以前从未见过此种风格的桃花坞年画作品,特色鲜明、精美细腻,世所罕见。
合家欢
琵琶有情
麒麟送子
琴棋书画之琴
琵琶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