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所指奔流到海就是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它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
黄河湿地 付建智 摄
简介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型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天然湿地面积比重较大,占湿地总面积的68.4%左右;人工湿地占总面积的31.6%。
在湿地存在形态上,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常年积水湿地(河流、湖泊、河口水域、坑塘、水库、盐池和虾蟹池以及滩涂)为主,占总面积的63%,且滩涂湿地在其中占优势地位;季节性积水湿地(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芦苇沼泽、其它沼泽、疏林沼泽、灌丛沼泽、湿草甸和水稻田)占湿地总面积的37%。
自然资源
湿地鹤舞 张兆栋 摄
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53.7%,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海滩植被。
动物资源
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
重要性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及至世界暖温带唯一一块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此地区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经科学考察认定,区内有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鸟类271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4种,这里是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鸟类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
专家评价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暧湿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该地区是生态系统天然的“本底”和“物种基因库”,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博物馆,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面临的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
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最关键的是淡水资源。由于东营市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其湿地淡水资源主要依赖于黄河水的补给。但随着黄河流域工农业、生活用水的增大以及极端干旱气候频发,黄河入境水流量减少,导致部分湿地和鸟类栖息地退化。
人类活动
外来物种入侵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1-2018年(绿色为海草,红色为互花米草)
保护与修复
连通水系,保障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补给。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设定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湿地用水、近海生态系统淡水资源补充为约束,加大生态补水力度,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陆海统筹,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
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优先,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使保有率不低于40%,并严格管制海岸线周边生态空间,实施海岸线建筑退缩制度。
科技引领,推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
构建“监测、修复理论、技术与模式集成、工程示范”一体化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一是强化监测平台的长期监测作用。二是加强湿地退化机制及其恢复重建基础研究,探索构建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三是集成研发生境恢复技术与综合治理模式,研发生态的互花米草防治技术。四是加快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运用最新技术成果提升修复效果。
生态优先,推动海岸带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浅海生态牧场,通过生境修复、改造与资源养护,构建海洋牧场,发展加工利用、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湿地监测的重要性
生态监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庞大、详实的基础数据。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是进一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保障。
湿地监测系统
其中潮间带、入海口湿地、浅滩等区域由于水深过小,海洋监测常用的浮标、海床基等载体难以部署,导致观测网络覆盖不足,无法形成对此类区域环境和生态的长期有效观测监控。
解决方案
视频展示
普通摄像机VS浑浊水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