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妈妈入家长群被拒,只因娃不达标,小学—已成教育抢跑重灾区
“内卷”这个词,在最近的教育界相当风靡。
这个词最初来源于高校学霸的图片,主要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和被自愿竞争。
这个词在大学生中相当流行,而如今内卷式教育已经蔓延到了小学部。
或许还有些家长不太明白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来打个比方:
一家企业中共有三组员工。每组员工完成的业务量总和,将决定这三组组长的工资。而每个组员将会根据业务量排名获得不同的奖金,最后一名和最后一组都将面临着惩罚。
其中一名员工为了第一名的目标,天天晚上加班到8点钟。而他的业务量提高了排名的平均水平,导致其他员工不得不被自愿加班。大家都不愿意成为最后一名,最后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平均值也不断升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就是所谓的内卷,也就是极其不理性的竞争。
孩子就像是那些员工,家长就是组长。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排在后面,于是疯狂鸡娃。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你学钢琴,我也学。你报10个,我就报20个。
最后大家都学,原来的个人优势,最后就成了基本技能。
而即便有些家长不在乎这项排名,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也会波及到孩子。因为如果他不学,就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组员,好像被排除在外的“外来客”。
拔苗助长,教育助跑,已成了家长教育的常态。
甚至在各个家长之间都形成了一条相当完整的鄙视链。
曾有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妈妈,想要进入上海的一个家长群,却发现自家娃连入群的最低标准都达不到。
想要进这个家长群到底要什么标准呢?幼儿园的孩子不仅要语数英素精通,还要有“鸡眼意识”。大班就需要会小学一/二年级的奥数并且得与外教无障碍交流。
而这位妈妈的孩子英语Raz认读到C,完全达不到入群的要求。这让她无法理解,还质问对方:“你这是招博士呢?”
实际上很多家长别说是入家长群了,就是进幼儿园都要排队摇号,还得面试。
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不仅要学习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要会别人不会的。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就报名幼儿园,结果都没有排上队。
除去幼儿园,小学更是教育抢跑的重灾区。
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不仅要会奥数,兴趣爱好还要到表演级。这些孩子每天除了要应对学校的课业,还要在各个培训班、补习班、兴趣班里来回奔波,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而家长恨不得他们吃饭睡觉都要学习,处处都要比别人优秀。
然而这种抢跑式教育真的对孩子好吗?未必,这种抢跑教育只会形成恶性竞争,把孩子越逼越紧。
有多少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童年甚至小小年纪累到猝死?即便是要望子成龙,这么大的压力,就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吗?
内卷式教育,归根结底是父母的焦虑。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稳稳压别人一头。然而人往下是人,往上也是人。承认平凡,接受普通,真的有那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