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死后归葬,路上的强盗,竟纷纷下跪祭奠

后人都说北宋缺武将,南宋缺文臣,在我们的印象中,北宋就只有狄青、杨家将等能征善战之人。其实在当时有一支“种家军”,功劳不在杨家将之下。只不过,“种家军”被埋没在古籍之中,而杨家将的故事通过舞台越传越广,得以家喻户晓。北宋末年,至少有一位将领,堪称擎天之柱。

这位将军就是种师道,他出身于军旅世家,世代忠良。在北宋一朝,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种师道从小就学习兵书,虽然以文职走上政治舞台,但最终以武将光耀门楣。

种师道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战局纷繁复杂的时候,能够出其不意,一举获得战争的胜利。他最大的特点是不但能领兵指挥战斗,还能分析敌我实力,洞察隐藏在战争背后的各种因素,从大局上把控场面。可惜,他将优点在沙场中发挥得淋漓极致,但他的特点,却因为北宋君臣昏庸,始终不能被接受。

在对待西夏的时候,一攻一守之间,把他的指挥艺术展现无余。他修筑席苇城时,还没有竣工,敌人已经到来,而且隔河筑垒,准备大干一场。种师道正面摆出阵仗与西夏人对阵,暗地里却派出两支部队。一只部队人少,先从侧面与种师道的大部队会合。

这时候西夏人都注目凝视,看到种家军人数越来越多,内心不免慌张。此时,种师道派出的另外一支部队由杨可世率领,从后方攻击西夏军。种师道又命令姚平仲在前方以精甲冲击。西夏人大乱,他们弄不清宋军有多少,被杀得一溃千里。这一仗,种师道大胜,擒获骆驼、牛羊近万,西夏武将仅以身免。

种师道统帅陕西、河东七路兵攻打臧底城,宋廷命令务必在十日内攻克。这时候的西夏防守非常顽强,攻打了几天后,宋军士兵还是懈怠,有个武将竟然躺在胡床上指挥,玩潇洒。种师道挥剑斩下此将人头,悬挂示众,并下令说攻不行此城,全军都是这个下场。于是,军心大振,一鼓作气,八天就将臧底城攻克。

对于种师道审时度势的能力,也有几个事例。童贯为了获得战功,执意要攻打西夏,种师道劝阻道:“以我国和西夏的实力,防守绰绰有余,如果贸然进攻,即使取胜,也是实力大损。何况劳师远征,胜负还不一定呢?”这话哪能被战争狂热分子的童贯所采纳,非要出征不可,极大的伤害了北宋的国力。

童贯又力主北宋与金国达成协议,联金抗辽,他要种师道掩护各路诸将。种师道出征之前就劝他:“金国好比强盗,强盗抢劫邻国,我们不去救援,反倒和强盗一起打劫,与他们坐地分赃,这样合适吗?”童贯还是一意孤行,结果引狼入室。

然而童贯带领的宋军,又打不过辽军,在白沟之战时节节败退。种师道负责殿后,他命令宋军不用刀剑,而是每人带一跟大铁棍,辽军的铠甲挡得住锐利的兵器,却扛不住钝器的伤害,这样才保全了宋军没有太大的伤亡。

可是童贯回京之后,马上暗中弹劾种师道通敌,宋朝朝廷让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尊称为“老种”的名将退役。直到钦宗继位,金军南下,国事不可收拾的时候,才把这位老将请出山。此时种师道已经75岁了,接到勤王的诏书,他马上上路,途径老部下姚平仲的防区,又把他给带上,凑了不到一万人。

当时,姚平仲一路上不停问老种:“我们这么少的人,要不要等一等其他的勤王兵马,不然我们还不够金人吃的。”

种师道呵呵一笑,并不让停止行军。快到前线的时候,他让人张榜宣告,大发檄文,河北大地到处流传着“种少保率百万西北大军入京救驾”的消息。种师道一行,大摇大摆在汴水之南扎下营寨,对岸金军不知虚实,不敢妄动。

钦宗要议和,问种师道可行不可行。种师道只是答道:“臣只用军旅之事答复陛下,敌人远道而来,粮草都供给不上,我勤王之军源源不断,他们打不过。至于议和与否,这不是军人所能决定的。”

随着勤王之兵越来越多,宋军人数上占有优势,钦宗反而催促种师道进攻,种师道不肯,他要毕其功于一役。然而,姚平仲的心态发生变化,他想抢功,便在征得钦宗同意后,偷袭敌营。可是金人早有防备,偷袭失败。

仗打输了,种师道很镇静,本来他不主张偷袭,但既然如此做了,不如天天派几千人偷袭,让金人无法安稳睡觉。可是钦宗和文臣们又害怕了,说这么天天派敢死队,谁能受得了?最终许以割地承诺,并以肃王为人质,让金人退兵。

在金军徐徐退去的时候,种师道提议趁此机会,掩杀过去,永绝后患。钦宗却不同意,种师道长叹息:“他日必为国患。”

此后,种师道被解除兵权,宋廷礼遇让他回乡。可能是悲愤交加,他在京师再次被围,帝国征召的时候,路途之中就病逝了。他死之后,第二年,京师失手,酿成靖康之变。

金人在开封把北宋文臣武将一锅端了,送至北国,单单想见种师道。后来得知消息他已经去世,就对准备送灵柩回乡安葬的种师道侄子种洌说:“我们就在阵前见过老将军,真是英雄,他若在,宋朝何至于此。”

种洌没有被为难,一路护送种师道的灵柩回乡,兵荒马乱之中,到处是盗贼劫匪。但是每到一处,盗贼只要听说是老将军的遗体回乡,不仅不抢劫财物,还跪地祭奠,反赠金钱以致意。英雄虽然不得昏君信任,却赢得了天下的民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