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丰盛平实的世间欢喜
本文为“少年游”专栏旧稿。红楼写的是少年事,红迷中也多有少年。少年心事当拿云,一般儿也是绣口锦心。虽语涉清浅,然情尤真切。故特置“少年游”专栏,不定期刊发少年之激扬文字,以观五陵豪气,一代英才。
马宇潇
我们很多90后只把《红楼梦》当一部极为普通的小说,或是当作阅读名著的任务去读它。不像前辈们读的那么深刻,亦未曾深刻分析其中人物在细节处彰显的特殊秉性,于是,贾母便成了众人眼中一味只知享乐的糟老太婆,被儿孙们连哄带骗的史老太君。可若是我们将贾母的每一句玩笑话细细品读便会发现,贾母其实颇具有典型的东方老太太气质。
我一直对贾母的印象很深刻:有点偏心但厚道,精明但不刻薄,一直充当宝黛爱情的维护者、支持者,真正活的明白的一位老太太。(在此需注释一下:后四十回高鹗为何要写贾母扼杀宝黛的爱情的缘由不得而知,但仅从贾母前八十回的表现来看,她的确是拥护宝黛爱情的。)
以往我们说到《红楼梦》里的杰出女性,往往忽略了贾母。其实,贾母正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个,她不仅是宝黛二人最有力的支持者,更是贾家的象征,是家族的护航者。若要用一段话来评价贾母的话,正如安妮宝贝在《她他》中写到的:
她的内心就是这样诸多丰盛平实的世间欢喜。世间一事一物,都留下敏感而动荡的痕迹,簇簇燃烧。有一股火焰。又始终有一股少女般的爱娇气质。一旦面对生活里危重的时刻,又会非常之硬朗。一个美好的力量强大的女子。
一、偏心
《大学》有云: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意思是说: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
贾母大概就是这样了,她“极爱孙女”,便把元春(未入宫之前)、迎春、探春以及惜春四个孙女都要过来跟自己住。还有后来因母亲亡故而被贾母接过来的黛玉,还有因父母早亡而“谁知娇养”的史湘云,以及薛宝琴、邢岫烟等,都得到过贾母的关照和呵护。也愿意为了一个自己身边丫鬟(鸳鸯)与自己的儿子闹得下不来台面(当然,这与贾母素日看不惯贾赦贪得无厌,好色不肖有关)。
对宝玉黛玉湘云等人,贾母是非常偏爱,尤其对林黛玉。甚至可以说,贾母和贾宝玉一样,都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爱一切与林黛玉有关的人物的情结。
记得第五十七回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人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晚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必亦有来接的了。”把贾宝玉弄得“如头顶上打了个焦雷”“一头热汗,满脸紫胀”疯疯癫癫的事情吗?
这贾宝玉素日是老太太的小心肝,若是换做别人这么唬他,早被狠狠惩罚了。可是,贾母一看是林黛玉的大丫鬟紫鹃,也就只有责备几句罢了。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仅仅因为是林黛玉的丫鬟,便有了如此特别对待,那么对于林黛玉本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文中例子不胜枚举,现选取文中一较为隐晦的例子说明一下:
在文中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铸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里,贾母面对王夫人,“大幻仙人”张道士,甚至是贾妃的联合施压,欲要强行将“金玉良缘”撮合在一起,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再定罢,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也不过给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一句话便彰显其“在生活里危重的时刻,又会非常之硬朗”的作为家族精神领袖的霸气和威严。
二、厚道
这个贾府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不因经历世事而变得迂腐不通,也不因参透世情出脱得飘渺于世,而是越活越可爱,越活越平易近人,懂世故而不弄世故,这就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贾母素来慈眉善目,对于生活中也是能帮则帮,这种厚道还不是因为对象的地位家境而改,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大约是人老了,内心的锋芒与肃穆便被藏起来了,只剩下柔软的部分。
在小说里,我们随处可见贾母对于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关爱。在清虚观打醮时,一个小道士因剪烛花,在贾母等一干人进来的时候“正欲得便且藏出去”,撞在了王熙凤的身上,被王熙凤“打了一个筋斗”而众人也都喝声着要打要拿。这时,
“贾母听见了,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即便是对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小道士,贾母也如此同情,难怪贾府的小姐们甚至丫鬟、戏子们都会得到善待,这和贾母的厚道是大有关系的。
她对于不看好的人也能厚道,对于薛姨妈母女,也能展现其历经世事的大家闺秀风范。常听得别人问:《红楼梦》中谁老了,能和贾母一样有生活乐趣而且人情练达呢?其实人情练达,各人自有各人的练达之处,王熙凤老了或许会有贾母的生活趣味,却不会如贾母一般宅心仁厚;林黛玉老了或许会和贾母一样慷慨仁善,却不会和贾母一样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三、精明
很多人认为贾母就是在大家的吹捧下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等着驾鹤西去。其实不然,贾母的众多玩笑中也有令人细思极恐的深刻内涵,让人不禁感慨,平日里一直装疯卖傻的史老太君,原来竟有如此的心机。
若要再举一例,怕是不得不说到第二十九回中,她辩驳金玉良缘一说的情节了:
在张道士献上的一盘物品中,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
史湘云配着个金麒麟,贾母岂会不知道?她问是“谁家的孩子”。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宝玉的“玉”是先天带着的,做不了假的,什么金呀银啊却是到处都有,是可以人为编造的,是“谁家的孩子”都可以有的。这就再一次尖锐而含蓄的指出了“金玉良缘”的荒谬,无形中又给支持金玉良缘的众位施加了压力。
每每读到这里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这个足智多谋又一针见血的老太婆哟!
四、生活情趣
毋庸置疑,贾母是一个很有品味,很懂享受生活的老太太。
听戏,她会别出心裁地隔着水听,因为“借着水音更好听”,让乐声穿林渡水,缓冲过滤后,少了聒噪,多了纯净。
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众人随贾母畅游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绿窗纱旧了,她不满意院中花木与窗纱的配色,便提点王夫人:院子里没有桃杏树,竹子已是绿的,再糊上这绿纱真是不配。没有桃杏树,意味着缺少粉红烂漫的花朵,换上银红霞影纱正可弥补。
到了蘅芜苑,贾母受不了其居室的寒净,送给宝钗四样东西: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水墨字画白绫帐子。简简单单几样东西,让宝钗的居室变得大方又素净,老太太在庭院装修、家居装饰上的修养便可见一斑。
无论是借水音听戏,提出窗纱配色论,居室布景,无不展示了她高超又优雅的志趣与生活追求。
每一个年老的妇人都曾是昔日的妙龄少女,如今的贾母尚未沦为“鱼目”,难以想象,昔日青春的她该是一颗多么熠熠生辉的“珍珠”啊!
扫
红楼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