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宝林在中国象棋上的三大成就
用户52844884822018-02-24
中国象棋大师网
孟宝林在象棋理论上的三大成就
2015年02月04日 11:02:00
我要评论我要投稿
孟宝林在象棋理论上的三大成就
陈建东
孟宝林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不是象棋大师,凭着对象的热爱,对象棋认真钻研,开通了“通往象棋艺术顶峰的道路。编织了少儿棋手摇篮”;他不是专业棋手,却编著了《象棋数码坐标新式棋谱》、首创象棋子力理论。改进和完善了中国象棋。“论证了“国际象棋源于中国象棋”。对中国象棋做出了贡献。在中国象棋史上绽放出新的花朵。
他的有关成果被收入《象棋百科》和《淮安区志》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象棋虽然有2200多年历史,经过许多文人墨客,棋迷戏友的改进,但尚有缺陷,须进一步改进,完善中国象棋。
经他多年的研究,有如下成果:
编著《象棋新式坐标棋谱》
对弈时双方行棋情况的记录称“棋谱。首先让我们穿越一下中国象棋史,
最早的棋谱是何时何人所作暂无定论,应为
公元56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天和四年制《象经》成集百僚说。
,唐初期唐太宗还读过《象经》,唐中期失传(约八世纪),,仅留王褒《象经序》、庚信《象戏赋》和《进象经赋表》三篇遗文,很遗憾。
从王褒《象经序》和庚信《象戏赋》 “乍披图而久玩,或开经而熟寻,虽复成之於手,终须得之於心。”可知《象经》内容很丰富的一本书。有:棋盘、棋子的论述、有行棋要旨、计算、规则等。有图有经。是象史上第一本棋谱
现简要地把历代棋谱的演变概说一下:
第一代棋谱“文字说明法”
明嘉靖年间出版的《梦入神机》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象棋棋谱专著
最早的象棋排局谱——《百变象棋谱》。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祖龙氏编,是比较古老的棋谱。纵、横线没有编码。用文字说明如:车进将,马河界,象飞边等。行棋没有具体路线,后弃之
百变象棋谱
第二代棋谱、纵线编码加文字说明
最早刊有象棋的书——《新编纂图 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简称《事林广记》,南宋陈元靓编。为最早载有象棋图势的书。元至顺(公元 1330-1332年),如残局“二龙出海”马二进三。车三进一以现红方为准将纵线由左至右编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再各以己方用进退平记录行棋。比老谱进了一步。(简称陈谱),如二龙出海(见图)
陈谱二龙出海
第三代诗词文字定位
许多文人雅士,寻找更准确的记录法。如:
《梅谱》用九十个文字定位字
“论形势两相当,分彼此各参商。顷刻间化出百计千方,得志纵横任冲击,未雨绸缪且预防。看世情争先好胜似棋忙(以上为红方棋盘标字)。整军队排雁行,运帷幄算周详。一霎时便见楚弱秦强,九宫谋士侍左右,五营貔貅戍边荒。叹英雄勤勋立业类杯场。”
将这九十个字分别位于棋盘的九十个交点上,记录时每着棋三个字,第一个字为棋子,第二个字棋子原来位置的文学,第三个字棋行动后到达位置的文字。如“炮松宁”“马里树”
同时“蕉窗逸品”“自出洞来无敌手”棋谱也采用过这种记录法。
这种棋谱虽然定位准确。但记录困难,棋手也看不懂。未能普及流传。
第四代现行棋谱
现行棋谱是以1998年象棋规则为准,棋盘形式红方在下,黑方在上,双方以己方为准自左至右。红方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文数码。
黑方用1、2、3、4、5、6、7、8、9阿拉伯数码。
各成体系。再用进、退、平记录行棋情况。
这种棋谱缺点很多,
一、棋子定位体系不统一,同一个点双方不是同一个数码。
二、语言,是模糊语言,没有明确的界定位置。每一句不能独立表示棋子位置。必须参看棋势图,方能知道行棋情况。
三、行棋所表述的量值不等,如:车四进六与马四进六,同样是进六,车进六向前走了六步,而马向前只走了一步。
四、与国际象棋棋谱不接轨。
此谱已落后快速发展的数码信息时代,须改进。
第五代《数码坐标新式棋谱》
为进一步改进中国象棋谱,完善中国象棋,孟宝林编著了《数码坐标棋谱》,1996年经江苏省版权局审定为新作品。获得“版权证”。先后在《棋牌世界》报刊发表。2001年由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是我国第一部用数码坐标编制的新式棋谱。为把象棋谱输入电脑打下基础。得到亚象联14国家认可。
“坐标数码棋谱”就是将棋盘纳入数学的坐标系统的第一象限内。按数码排列的通用规则,棋盘上的纵线,由左至右编为1、2、3、4、5、6、7、8、9、(即横坐标)棋盘上的横线,由下而上,编为0、1、2、3、4、5、6、7、8、9、(即纵坐标)。再按照《中国象棋竞赛规则》红棋在下,黑棋在上的规则摆放棋子。红、黑双方同一坐标体系。(见棋盘与坐标系统)
记谱或读谱时,第一位数是横坐标,第二位数是纵坐标。每两位数即为一个坐标点。如帅51即在九宫中央,卒35即在3路的河沿上。余类推。
行棋时每4位数即可表明棋子的行动起、止点。如炮82 52即右炮架当头。前两位数是炮原来的位置,后两位数是炮到达的位置,非常准确无误。也好记。
记谱时按照红先黑后的原则,毎方各走一着为一个回合。在棋子名称前加上序号,即为完整的一着棋谱。
如:共纾国难 棋子位置如下:红方:帅60,相52、34;车80,炮82,兵53、48。黑方:将69,士49、67;象35、57;车43,卒41、51、55;(见下图)
原 谱 坐标棋谱 注 原 谱 坐标棋谱 注
1炮二平四 1炮82 62 叫将 士6退5 士67 58解将
2炮四进六 2炮62 68 士5进6 士58 67
3车二进九 3车80 89 叫将 将6进1 将69 68解将
4车二退二 4车89 87 车4退5 车43 48去兵
5车二平四 5车87 67叫将 将6平5 将68 58
6车四进一 6车67 68 叫将 将5退1 将58 59
7车四平六 7车68 48 去车 和棋
(棋子名称前有序号的为红方,没有序号的为黑方或也写序号圈起来。)
坐标棋谱其优点是:
一、行棋情况能准确描述、定位。
二、记录与读谱简便,只有一个汉字,其余都是数码。
三、便于走向世界,坐标棋谱外国人看得懂。
四、与国际象棋接轨。
五、便于输入电脑。
六、便于教学讲解,便于记忆。如:什么叫卧槽马,红马在38和78位置及黑马在31和71位置都是卧槽马。
从以上优点看,坐标棋谱能适应新时代,便于走向世界,使象棋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象棋发展,
首创象棋子力理论
中国象棋是一门古老的文化,但有些问题定义还不够科学、准确。如《象棋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对象棋“子力”及“子力价值”的论述,不科学也不准确。
规则中第六章第25条这样论述“车、马、炮、过河兵(卒)、士、相(象)均算子力”,帅(将)、未过河兵(卒),不算'子力’。'子力’简称'子’。
“子力价值”是衡量得失的尺度,也是判断是否“捉子”的依据之一。
对各种棋子能量的大小是这样描述,原则上,一车相当于双马、双炮或一马一炮;马炮相等;过河兵(卒)价值浮动,一兵换取数子或一子换取数兵均不算得子。
《象棋新式坐标棋谱》第三部分对子力与阵势的分析与计算。对于象棋子力,从古至今虽然有一些名家高手对此作过一些探索,但至今还没见到,比较科学有说服力的论述,现在所有的棋谱教材对棋子的子力都是主观想象地给分。而且分值差别很大例如:车公认威力最大,但它的价值究竟多大各说不一。杨官璘定九分,《事林广记》定十分,贾题滔说炮的二倍,黄少龙定七分,还有定二十分的。
帅(将):《事林广记》定于十分,黄定四十五分,而杨官璘、贾题滔等多数棋手定零分。这是不妥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帅、将虽然要别人保护。但自身也是战斗成员,只有认清它的本质才能客观地确定它的价值。不给分或给高分都是不对的。
象棋大师黄少龙是中国象棋理论家,他为中国象棋理论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他在《象棋对策论》中看到了棋子的能量,他认为各子有各子的“固有能量”。和“附加能量”。而“附加能量”是个未知数。他又在“象棋形势判断”中提出对某棋局形势的判断完全是定性,缺乏量的差别“他把棋局形势分为“略优、较优、大优,胜优。”四个等级。但什么程度是略优、大优,还是没有量化标准。无从定位。结果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老路上大概估计评分。
院宜正先生在《象棋系统论》中对“子力”提出三个价值即:“子性价值”“子境价值”“子用价值”他认为除“子性价值”外其他价值都在不断变化。某个棋子从零─很大,有时还可能为负值。他虽然看到子力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价值,但没有看到各种棋子的本性,没有找到各种棋子之间的联系。没有揭示出子力价值变化的规律。
子力价值如何定位,尚未有理论依据。孟宝林在陈慰祖教授的协助下,用物理学,数学首创了子力理论。
他们认为象棋不单是一门游戏艺术,同时蕴含各种科技,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
孟宝林认为《象棋规则》论述没有量化标准,使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符合棋理。象棋的七个兵种,各有各的作用,都有子力,只是子力大小不同而以。包括帅、将。帅将虽然出不了九宫,但当别的棋子进入九宫时,帅将照样可以把它吃掉。为什么呢?因为帅将也具备子力。毎个棋子都可以吃掉别的棋子,也可能被别的棋子吃掉。这就是象棋的科学之处。棋子行动或吃子,都是子力的作用。
衡量子力大小的尺度是“子力价值”。
孟宝林提出最新象棋 “ 子力 理 论”
关于子力及子力价值,过去因为缺乏科学的深入研究,只有大概的估计,他曾经请教胡荣华、单霞丽徐天红等几位象棋大师,一般都认为车最强(10分),马、炮第二(约5分)。没有理论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他引用物理学、力学理论。用算论、概率学、经分析计算如下:
子 力:棋子活动的能力。子力大小由子力价值体现。
子力价值:由棋子活动能力确定,简称“动能”。根据力学原理,毎一枚棋子有如下几种能量。
线动能:棋子沿着某一条线活动的能量。用T表示。
面动能:棋子在棋盘平面上活动的能量。用XT表示。
战动能:棋子在对阵战斗中吃子的能量。用YT表示。
势动能:进攻或防御时,有效子力组合的群体的总体能量。用WT表示。
根据算论 用排列组合权衡的方法,计算出各种棋子的价值。
如:“车”线动能最大是9T;面动能最大是17XT,(纵线9加横线8合计为17。)在这个范围内对方有任何棋子它都可以吃掉。所以战动能也为17YT。
炮的线动能、面动能和车一样,但战动能没有车大,要借助它子才能吃掉对方的棋子,所以战动能是8、5YT。
马走“日”字,线动能是2、4T,面动能很大是19、2XT,它在棋盘九十个点上,面动能不一样,经权衡法分析计算,为7、999XT,为方便记忆取8XT,
经计算各种子力价值见下表:(详见《象棋新式坐标棋谱》(第三部分)
势动能、对弈中,双方的棋形态势是千变万化。但不管如何变化,都是各方有效子力能量组合的对抗,组合能量强的一方就占优势。这种组合能量即为势动能。用WT表示。(祥见《象棋新式坐标棋谱》)
势动能大的一方为优势。
势动能大于对方9WT以上为胜势。
双方棋势的优劣,可以用势动能来表示。这样就有了一个量化标准提高了象棋的科学性,推动象棋事业发展。
在少子残局时,一马可擒王,而一炮不可胜。因单炮只有面动能而无战动能。棋势的优劣有了理论依据。象棋子力有了理论基础。
论证了《国际象棋源于中国象棋》
世界三大棋类,国际象棋的普及面广,地位高。但国际象棋起源于哪个国家?苏联、中国、印度、伊朗等国的学者,都发表文章,表明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定论。孟宝林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上模清了国际象棋的源头,现将他的论证抄录如下:
1、历史是源头之祖
中国象棋先于国际象棋,这两种兵种走法都相似的象棋,谁影响谁呢?毫无疑问,只有前者影响后者。
象棋一词,在公元前约300年的屈原《楚辞、招魂》中就有“菎蔽象棋”一词。公元569年周武帝制《象经》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棋棋谱。
而国际象棋,在欧洲最早见于1497年出版的西班牙人柳谢内的一篇论文,1512年的罗马才有特米亚的有关作品问世。国际象棋棋谱都是16世纪以后的。就棋谱而言,中国象棋比国际象棋早了一千年。在漫长的一千年中,中国象棋自然会影响到外国去。二千多年前汉代已开通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明代又开通了水上通往非洲的“水上丝绸之路”, 1964年,在福建泉州湾打捞的宋代沉船中,则发现了色分黑、红的多付木质象棋子。
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象棋渐渐传播出去,这是不争的史实。
2、棋盘是坯胎的原型
从棋盘的形式上看,国际象棋和现今的中国象棋盘不一样,但和中国古时的象棋盘一样。中国唐朝的象棋盘就是8×8方格的形式,当时叫“八八”象棋或“六四”象棋。并且方格是黑白相间,和现今的国际象棋盘一模一样。
唐朝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是世界上唯一强大国家。象棋很普及,棋艺已具有较高水平。当时象棋已是四大文化象征之一,棋史学家发现在北宋苏州织锦上,有琴、棋、书、画的图案,(唐宋间苏州织锦琴棋书画)
棋盘是唐朝“八八”象棋盘式样。它与现今的国际象棋一模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64个格子。
那么中国象棋盘有九宫、河界,为什么国际象棋没有呢?这是因为中西文化发展的走向不同。
中国人比较保守,唐朝是一个高峰,历代帝王都想保住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愿意改变封建社会的模式,并且越演越甚。中国象棋盘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缩影。在封建时期的城市规划原则是,以皇宫或最高衙门为核心,以皇宫中轴线为准,按照“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进行。建成里坊棋盘式城市。如北京、西安、苏州等大部分城市都是这个模式,皇宫位于一城之中,并有内城、外城,层层设防。这种形式也反映到棋盘上。北宋以后,把“八八”象棋盘一分为二,中间增设了河界。两端又增设了“九宫”作为皇家专用,使棋盘完全符合封建的体制。王(帅将)位于九宫中央,士相守卫左右,车马炮防卫两侧,小卒冲锋在前,中国城市的这种模式一直到十九世纪都没有改变。
唐朝的“八八”象棋传到国外后,被他们接收了,因为西方16世纪后向资本主义社会方向发展,没有受中国封建体制影响。而且保留了“八八”象棋的形式,所以说两棋同出于一源。
3、棋子是遗传因子
从棋子的数量和兵种上看,是一脉相承。
国际象棋每方王1个,后1个,车、马、象各2个,兵8个,共16个子组成,没有炮。
中国象棋唐初期也没有炮,炮是后来加上去。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曾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除了这四种棋子外,还有偏、裨二将。当然还要有王(现为帅将),这一点在北宋年间的象棋谱上很清楚。
唐相国牛僧儒在《玄怪录》中有一篇《岑顺》传奇小说:这样描写棋盘上的激烈场面“天马斜飞三度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如是鼓渐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交叉须臾之间,天那军大败奔溃,杀伤涂地,王单马南驰。其后岑顺的家人掘地发现一穴古墓,在陪葬品中有金床戏局,列马满盘,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岑顺说:“乃吾梦中所见两军混战,即象戏也。”从这段描写中棋子有车马将和王。天那败了只剩下王子一个向南逃走。当时象棋的兵可能是六个,其他子不可能这么多。而且棋子还是立体的“金铜成形”。这说明两种象棋是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4、走法是先祖特征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各子的走法基本一样。车直行,马跳日,相走斜。因为唐朝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国社会在封建轨道上延续,把本来比较活跃的棋子,改革成符合封建礼制的形式。皇帝(帅将)只能在九宫中端坐,士、相在两旁护卫,不能远离。
而象棋传到西方,符合他们的接收了,不适合的改造成符合他们性格的走法。如各子无界限,马不蹩腿,使之更加灵活,有战斗力。这种走法,其实和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象棋的走法一样。如唐朝宝应象棋中的“王”比现在的帅(将)自由多了,没有九宫的限制,有危机时可单马南逃。
更有意思是兵(卒)的走法古时也是直行斜食。我们可以从有关诗词中证明这一点。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1032─1085)有一首“咏象诗”:
大都搏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禆兼备汉宫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揪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诗中第三句,说明了有关棋子的走法。“中军八面将军重,”即棋子中重要的“王”可以向八个方向行动,但只能走一步。司马光创制七国象棋也说明了这一点“将直斜行无远近”“偏直行无远近”“禆斜行无远近”,国际象棋的“王”“相”的走法都与此相同。
卒的走法是直行斜食子。“河外尖斜步卒轻”诗意是小卒过了河可以斜食子,但只能走一步,所谓步卒轻就是这个意思。
北宋蔡伸(1088─1156)也有《临江仙》──咏象戏云:“隔打直行尖曲路,教人费尽机关。”这句讲的都是各子的走法。讲的非常精炼,隔打指炮吃子法,直行指车。曲路指马,那“尖”指什么呢?作者是借用了围棋上的名词,“尖”是在原子的旁边斜方向投一子为“尖”,在象棋上应该是卒,斜走一步吃子。现在已经清楚了,国际象棋的各子的走法完全与中国古象棋完全一致。我们倒要感谢国际象棋遗存了中国象棋古老走法。
5、文化交流是必然结果
象棋是一种娱乐工具,体积小,便于携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传媒工具。
唐、宋、元各朝都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许多国家都主动与我国结交,经济文化(含棋类)都非常发达。唐、宋有“棋待诏”的官衔。当时西安城内有几十个国家的几千名外国使者和留学生。同时我国也派了许多人去各国交流,中国华侨旅居他乡的很多。唐僧义净居马来长达12年之久。唐朝时缅甸为骠国之地,8世纪骠国王雍羌派遣悉尼移城主舒难陀率乐工35人在长安宫廷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著名诗人白居易为此写过赞美诗篇。大唐以后多次派人到印度、缅甸东南亚诸国以及日本等国家,象棋成为沟通双方的最好的伙伴。
公元前中国就开通了欧亚丝绸之路,明朝又开通了非洲水上丝绸之路。“大明混一图”,说明600多年前,中国人不但到达了非洲,并且对非洲有所了解和研究。欧洲人约在100年后才发现非洲,巧合的是14世纪末,西方才出现象棋,这与东、西方接触的时间是一致的。
国家对外交人员要求很高,要求多才多艺,要会下棋。如11世纪喀拉汗朝杰出的文学家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三十三章《贤明论应派什么人做使节》中写明“……使节还应具备各种品德才能……围棋、象棋要精,能击败对手,大获全胜。”
(中国象棋史)从段史诗中可以看出,中国象棋传到外国,直至非洲、欧洲,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至今,蒙古、缅甸的象棋还保留着唐代象棋的形式。
6、历史文物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象棋有较多的文物,1973年,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靠近阿富汗和我国新疆的中印古道上,发掘出大约公元二世纪时期的两枚形似象棋子的象牙雕象,还是装在中国陶罐里,很可能是中国象棋传播出去的遗物(简明国际象棋)。
我国象棋有大量历史文物见证。1972年,在河南灵宝出土的东汉墓中发掘出一套绿釉搏棋陶俑;有北宋织錦上唐朝“八八象棋”图形;有北宋、宋徽宗亲笔书写的“象”字铜质棋子;1973年8月在福建泉州湾一艘沉没的海船发现在几个船舱中有不同规格的木制象棋多副。泉州是我国南海诸国及阿拉伯和东非诸国通商的重要港口,古人曾有“风墙鳞集”“涨潮声中万国商”的赞语。号称“海上丝绸之路”。
从以上六个方面充分证明国际象棋源头在中国,有关国际友人也承认。李约琴博士在其辉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盛行促使了象棋雏形的产生'继而发展成为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苏维埃科学院切列夫考博士,1984年在《苏联棋弈》上发表文章说:“国际象棋棋子分为白的和黑的以及它们所有可能的组合在64格的棋盘上这不是偶然的,看来是源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古典经籍《易经》的各种象征。”
从以上的祥实资料中充分证明国际象棋源于中国是可信无疑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孟宝林
有关人士座谈孟宝林象棋理论
孟宝林(中在宣讲数码坐标棋谱
(网友 象棋广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