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语文】不解的“费用”
作者档案:
【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璐语文编辑部整理】
不解的“费用”
作者:赵明
朗诵:赵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尽管很多事情我都慢慢搞懂了物价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总起来就是说,东西少是因为价格低,没人愿意去生产,只有提高了价格,生产的人多了,价格才会慢慢下来,东西也就慢慢变便宜了。但我的感觉,好像实际的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在运行的。客观的讲,除了电器产品、小汽车和电信服务的价格有些下降以外,所有的东西,物价只有向上涨的,却从来没有向下降的。而且就质量而言,质次价高,已是普遍现象。而物美价廉,实在是很难碰到了。特别是过去我们在计划经济中,从来不需要考虑的医疗、托幼、上学、住房、找工作、养老等国家管起来的事业,我们都花钱很少,而现在这些“费用”却让每一个家庭,都感到了生活的沉重压力。这些沉重的压力,让绝大多数人成了房奴,让有病的家庭,重新走向了贫困。让该上学的年轻人,有了上不起学的窘迫。让上了岁数的人们,晚年过得担惊受怕,有种不知明天还会有什么不测的担忧。所以现在大说什么,要消费引领经济发展,要让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实在有些远水不解近渴的味道。
那么到底我们在什么方向上出现了问题?搞得是经济发展上去了,而人们的获得感却下降了呢?我没有太高的理论来说服大家,只想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理清一下我们什么事情应该市场化,什么事情不能市场化。
我小时候是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托儿所和幼儿园长大的。也就是说,我大概半岁左右就进了托儿所,以后慢慢长大些后,又进了幼儿园。我的父亲是小车司机,月工资有142元。母亲是饭店服务员,月工资是56元。当时家里有四个孩子,还要上养三个老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我家的日子是过得是中等水平的。但按现在的情况看,那是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的。文革时,学校学习不是很正常。母亲教我在家打算盘。没事时我就拿出父母存在盒子里的一打发票来算账。当时幼儿园每人每月的吃住是7元到13元不等,五六年下来,光是父母为我和哥哥付出的托儿费就有800多元。这个费用当时看来,已经是相当大的一笔数字了,但今天来看简直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因为两个孩子连吃带住五六年,总共才花了800多元。这只能说明一是当年的钱很值钱,二是说明国家对托儿所的建立是投入很大的。
最近出去旅游,同卧铺车厢里的一个贵州年轻妇女,身边带着两个孩子。我问她老大生的时候,花费的费用是多少钱?她说顺产花了3000多元。我又问老二出生时,又花费了多少钱?她回答说也是顺产,有5000多。如果剖腹产的话,就要有10000多。听了这话,让我大吃一惊。没有想到光是生孩子,她家就花去了8000多元钱。怎么这么贵呢?我听我妈说,当年我是在家里生出来的。接生婆是维族老太太,大概花了5元钱。1982年12月,我自己的女儿也在二医院降生了,总共花了2.5元。而这个钱本来是因为医疗包干没有费用的,只是当时是冬天,收的是2.5元的取暖费。如果说生孩子整个过程和过去不一样,有新的通道和新的方法,所以收费很高,这也能说的过去。可我们谁都明白,自从有了人类,不管是天王老子,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还是通过老办法老路径来到了人间。这一点都没变化的生产过程,怎么费用就上涨了1000倍呢?所以不是人的出生过程有了变化,而是我们对于孩子的出生,不但不是免费的,而是把它变成了获得暴利的摇钱树。
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的费用?有人说4年下来,怎么也得要个10万元。据计算:学生读大学时,平均每年的学费是6000元左右, 本科每年的书本费约为500元,一般大学的住宿费在每年1000元左右, 以上所有费用4年加在一起总计3万元。其次,按照一般的城市的生活费标准,我们以每个月1000元的生活费来算,假设每个月每个学生的零花钱,包括来回的车票等,平均500元,两项加在一起,4年共72,000元。上面的算法是一种平均,学校收取的费用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开销,本科四年下来,总计10万元左右。
这组数据,相信大多数人看了,只会认为低,不会认为高了。因为物价还在年年上涨,这10万块钱,过4年后,也许要12万,一个本科生,才能完成全部的学业。我的大学花了多少钱呢?我1982年学的是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3年下来,总共花了不到300元的书本费。虽然电大本身成本很低,但我是半工半读学完大学课程的。也就是说,我当时是一边拿着工资,一边上大学的。但同样是培养大学生,两者的费用之差,是不是也让人感到了天壤之别呢?同样是上学,同样是受高等的教育,为什么一个可以花这样少的钱?一个却要花大于它300多倍的费用,才可以实现大学梦呢?这搞不懂得原因,是因为一个把教育当成国家培养人才的计划来加以支持,再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了国家人才培养的伟大教育事业。而另一个却是让教育走向了市场化,成为赚取老百姓的钱财的手段来对待的。这样一来,不走向歧途才怪呢?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没有私人资产的,现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后,很多人也慢慢买了房,有了个人的不动产财富。但是和过去相比,我们的确住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谁能说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愉快和高兴呢?由于房价的高启,人和人之间,财富的拥有多寡,有了明显的不同。极少数人通过炒房发了大财,而绝大数人,并没有因为有了房产而高兴起来。相反太多的年轻人变成了房奴。社会的竞争成本,也因为房价太高,变得越来越没有了竞争力。总起来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10年间,中国的房价上涨了10倍。这正常吗?如果房地产市场,是真的按照住的需要来盖的话,它的发展水平就一定很差吗?绝对不会是太差的。当年在那样差的住房条件下,也没有一个人住在了大街上,如果我们是按社会的发展,规划的需要,来科学的设计老百姓住所的话,一句话按需要来盖房,房的质量水平就不会比现在的差,房价的上涨,也绝对不会这样猛。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市场化的借口下,把住房的性质给扭曲了。因为我们可以有个比较,在当时房地产没有兴起的时候,大家的住房一般也在40多平米左右,而房租只有几块钱而已,连现在的物业费的零头都不到。就算租它40年来算,总共也就会交房租1600元而已。而这才不到20年的功夫,上万元一平米的住房,已经在所有的城市登台亮相了。这样下去,所有的消费都被还贷所抑制,那还有什么好日子可过呢?
说到根子上,社会主义事业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有些东西做为事业来讲,是不能完全市场化的。特别是国家收取了大量的税收的情况下,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但是在市场化的大风吹动下,不该市场化的东西也完全市场化了,而应该国家担当的事业却全部推给老百姓去自我担当了。大家想你收了税收,又不把它用于百姓的托幼、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反而都要老百姓自己去承担,那收税的目的,不是就变味了吗?还有过去的人民币之所以值钱,就是严格控制了乱印票子。可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是明显的,但人民币贬值也同样是明显的。据科学推算:1981年的万元财富 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据2010年12月07日《新京报》报道;“国金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曾公开表示,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了93.41倍,但从1985年到20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却增长了814倍。
网上有一则“退休后生活30年只吃盒饭需要100万元”的言论。很多人都觉得退休30年只吃盒饭要花100万,这种说法有点不靠谱。不过,如果仔细想一下通胀这一只老虎,就知道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发生的。当年火车上一盒饭是5毛钱,现在是35元钱,上涨了70倍。要是我们回忆一下30多年前的“万元户”,然后再和现在做一个比较,就觉得一切都有可能。
过去30年时间,中国物价以猪肉来计算,上涨了10到15倍之间。蔬菜、鸡蛋等食品,上涨了10到20倍。交通方面,上涨20倍左右。医疗价格,估计上涨了50到100倍。土地价格上涨更是疯狂,甚至达到上万倍。上个世纪80年代,面积150平方米的土地,价格是100元,如今上涨到50到200万元之间。这个上涨达到五千到两万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而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78年实际增长18.0倍。
如果我们还是不明白“费用”是如何上涨的,那么我告诉你:197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447万元;而2013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最后,我们假设未来每年货币贬值速度都为10%。那么,5年之后:你的10万,只相当于今天的6.21万元,30年之后:你的这10万元,只相当于今天的5731元。看到这些,你就会清楚“费用”是怎么一步步的压着我们,老是直不起腰的原因了。
正在浏览此文章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