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国号来历:始于河南,还是山东?

在周朝诸侯中,鲁国地位非常独特,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一直负责记录历史,得罪鲁国的诸侯往往会被鲁国史官狠狠地记上一笔黑料,乃至放大污点,用现在话说这是一个掌握历史话语权的诸侯。孔子之所以能编订春秋等史书,就与鲁国负责记录历史,拥有丰富的史料有关。由于鲁国的独特地位,以及孔圣人等的原因,于是后世山东简称“鲁”,而不是更能代表山东的“齐”。然而,这个地位独特、负责记录王朝历史的鲁国,却没能记录好自己的历史,以至鲁国起源一度成谜。

关于周朝鲁国的起源,《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说:武王伐纣之后,“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也就是说,周武王将周公旦封在曲阜,在此建立了鲁国,由于周公要留在中枢辅佐武王,于是就让儿子伯禽代为管理。

那么,商周之际的曲阜属于哪个国家呢?魏晋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商奄之商可能代表与商朝的关系,商奄之奄可能才是正式国名,即奄国。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周公(或伯禽)被封在商奄之地,那么国名应该就是“奄国”,比如周国之周地、齐国之齐地、晋国前身唐国之唐地等在商朝中早已有之,甲骨文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既然如此,周公的封国为何不叫“奄国”,而称之为“鲁国”?

关于周朝之前的鲁地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两条:

《左传》记载,刘姓始祖刘累为夏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条龙,他就将这条龙烹煮给孔甲吃,孔甲大呼鲜美,但刘累担心龙死之事东窗事发,又害怕孔甲还要吃龙,于是就逃到了鲁地隐居。

《逸周书》记载:“(夏)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奔汤”,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之后,鲁地百姓被吓得投奔商汤。

这两段历史可不可信,见仁见智了,但甲骨文中却明确提到过鲁地,比如甲骨文中有“鲁受年”,商王祭祀时向上天询问鲁国能不能丰收,表明鲁国与殷人关系很好。可见,商朝时期已有鲁国,只是卜辞中没有说明鲁国在什么地方。(下图,甲骨文中的鲁字,上鱼下口)

武王克殷之后,大肆封建诸侯,根据史记记载,我们认为周武王册封周公旦建立了鲁国,但实际上周武王可能只给了周公旦一块采邑。

周公旦中的“周”,代表的是周地,而不是“周朝”,《史记索隐》中记载:“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为周公旦(采)邑,故曰周公。”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武王将老家封给了他。与周公旦一样辅佐周武王的是召公,正式名称叫召公奭,因为他的封地在“召”。闲话一句,先秦古人正式名称中的每一个字都大有深意,不能等闲视之。

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质疑:“周公既受禄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鲁?”崔述认为周武王给了周公旦周地酬谢其功后,没有将他在鲁地。崔述之所以这么说,与《诗经·閟(bì)宫》中的记载有关:“王曰叔父(周公旦),建尔元子(嫡子伯禽),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周成王将伯禽封在了鲁地,姬姓鲁国第一次出现。当然,《诗经》中关于这件事记载也前后矛盾,很难说一定就是周成王封伯禽于鲁。总之,周武王有没有封周公旦于鲁,还真是一件历史悬案。

谁册封了谁在鲁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鲁地在哪呢,《诗经》中的记载或许揭开了真相。

《诗经·閟宫》中记载,春秋中期的鲁僖公想要夺回常与许二地,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庞大疆域,即“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可见常许二地应该是最初的主要的鲁国疆土。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解释“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更为巧合的是河南鲁山也在附近。学者杨朝明在《从<诗经·閟宫>中看鲁国前期历史》一文中,赞同最初鲁地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的结论。总之,通过古今学者解读,大约可以确定最初的鲁国在如今的平顶山市与许昌市一带,只是后来鲁国丢掉了这两块地。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相传许地可以追溯到帝尧时期,高士许由在此牧耕,“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许由恶闻其声,跑到颍水边洗耳恭听耳,因此许地是根据许由而来的。既然许地历史悠久,按照国号根据封地名称而来的原则,为何最初不叫“许国”,而叫“鲁国”呢?

其实,许地的名称可能是后来出现的,西周初期还没有许地。根据古文字记载,许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言”与“午”组成,古今字形变化不大,本义大概是众人共同用力时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喊声,或者是认可、答应。也就是说,商朝极有可能还没有许字,自然也就没有许地一说,而鲁僖公口中的“许”所在的地方,应该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鲁地。至于许地名称,可能是他国占据了“鲁地”之后,为了削弱鲁国在此的影响力,将之更名为许地。

既然伯禽被封在了“常许二地”,又为何跑到了山东曲阜呢?《诗经·閟(bì)宫》中还有一句话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即将伯禽又加封了鲁国之东的地盘,给予了第二次册封。

由于东方地区不少部族是商朝的铁杆,其中以商奄之民最甚,他们反周情绪浓烈,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震慑东方诸部,稳固周朝的统治,一方面将很多“乱民”比如商奄之民迁徙到了西方,秦赵祖先就是这时被迫西迁的,一方面让鲁公“俾侯于东”,在此封建亲族,《左传》中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显然,“俾侯于东”目的地就是商奄之国的曲阜。

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未迁都至此,而是在彻底清除掉奄国势力之后,鲁炀公才迁都到了曲阜。《史记集解》中说“炀公徒鲁”,鲁炀公是鲁国第三代君主,他在位时迁都徙到曲阜。

也就是说,周王将周公或伯禽封在鲁地,随着局势的变化,或者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成王又将商奄之地封给了伯禽,后来鲁炀公时迁都到了曲阜,继续沿用了鲁之国号,于是原本的商奄之地更名为鲁地,商奄之地就慢慢的消失在了人们记忆中。后人遗忘了这一段历史,直接以为鲁地就是曲阜地区的本来名称。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等

(0)

相关推荐

  • 桓公六年(1):春,正月,寔来(一)

    ---   01   --- ‍原文:桓公六年:春,正月,寔来. ---   02  --- 上文说到,州国被杞国侵略,州公自忖打不过,只能跑,于是果断选择政治流亡,但政治流亡地选的却是远离山东半岛的 ...

  • 周朝灭商,商遗是否有遭到周人的歧视和恶待?

    鲁国的始封之君本是功高盖世的周公旦,但是他身为王朝的最高掌舵人和制度的设计者,百务缠身,并没有精力和时间离开都城前往封地治土理民,鲁国真正的统治者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他从殷都带走了"殷民六族 ...

  • 论语日课144:霸气与秩序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6.24) 本章说的是齐鲁之别,也是霸道与王道之异.了解本章,先了解下齐.鲁的建国方针,<史记·鲁周公世 ...

  • 论语:雅颂各得其所(9-1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不复.孔子极度推崇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时时缅怀周公所规范的礼乐制度,于是致力于订正礼乐,期望以乐正礼,恢复周公之礼. 子曰:"吾自卫反鲁,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内及其外围地区.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是为"鲁公" ...

  • 西周古国——邿国,夹在齐鲁之间,鲁国以平乱为由灭邿

    西周东方小国邿国,也叫诗国,出土铜器铭文为"寺".邿国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古籍记载的有两种,<左传>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亢父县 ...

  • 吕不韦《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 吕不韦[先秦]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 ...

  • 鲁国的崛起之路-攻灭九国,立足东方

    西周初年,周成王东征平定武庚叛乱,一同叛乱的奄国被灭国,周公姬旦受封于奄国故土,因周公在京师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定都曲阜. 鲁国一开始的封地很小,不到百里之地.鲁国以周礼立国,不断吞 ...

  • 鲁国史话廿二:《春秋》记载的2件平常事,细细品来,耐人寻味

    鲁桓公三年,既发生了晋国"嫡庶之争"的第五次交锋,又有鲁桓公自己的大婚喜事.就连一个不太知名的芮国,其国内都出现了一些纷纷扰扰.可以说,这真是热热闹闹.好戏连台的一年. 然而,这样 ...

  • 鲁国史话廿一:做了充分准备的桓公大婚,却有如此多的不合规之处

    上一次,咱们讲述了鲁桓公三年的三场诸侯"见面会",表面上看这三次诸侯国君的会面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但细细品来都是在为鲁国即将发生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做着准备.并且,这件重要的事件鄙人已 ...

  • 鲁国史话廿:3场诸侯“见面会”,都在为1件重要的事情做准备

    两篇"晋国史话",为大家讲述了晋国"嫡庶之争"的第五次交锋.好容易这一次是翼城一方主动出击,却招惹了不该招惹的陉庭,最终还是被曲沃大军碾压,甚至连哀侯都丢了性命 ...

  • 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季氏渊源,春秋时鲁国的著名姓氏

    季 季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五十二位,在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分布较集冲.当今季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6%,总人口大约有101万. 得姓始祖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季札, ...

  • 曹沫本是鲁国大将,为何化身刺客呢?

    <史记·刺客列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是曹沫,曹沫本是鲁国大将,为何化身刺客呢? 那还有从齐桓公说起,齐桓公早年逃亡在外,后来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夺回了齐国国君的宝座,然后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