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到底讲了些什么,让后人如此追捧?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不但精通儒释道,而且能够带兵打仗,是中国历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的“两个半人”之一,这“两个人”是指孔子、王阳明,另“半人”指的是曾国藩。把王阳明提到与“万世之表”孔圣人的高度,可想而知,他的心学地位的价值之高与影响之深远。本文从阳明心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用一篇文章来带你读懂王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当时是明朝中叶,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已过了400年的程朱理学对此无能为力。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反拨与修正,在程朱理学看来,人的本性负载的是理,也就是所谓的道心;而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负载的是良知,可以扬善去恶。把人从学习外物的虚化转向内在的修行,这就是阳明心学的高明之处。
阳明先生知道依靠上面自我改革已经不行了,由于当时的阶级的局限性或者他根本不想生灵涂炭,他也不可能推翻自己所在的阶级,只能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的内心。王阳明先生在那个年代,就是无神论者,实属难得。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怕鬼者,都是心术不正,作恶多端,举行不端之人。正所谓: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致良知。“致良知”是他九死一生被贬龙场驿站后,“龙场悟道”的结果。阳明先生为此有三个重要论述:一是身的主宰就是心,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二是去其心之不正,存天理,明明德;三是知是心之本体,诚意格物之教。
这三个重要论述,至纯至善是阳明心学的本体,所谓“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讲究的是内心的修为,通过内修祛除杂念,达到“致良知”。与之相反,现代人是修嘴不修心,是谓表里不一。阳明心学当然是唯心主义哲学观为主,但它对于引导国人反求诸己,注重内在的观照,平时做人修心养性,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其次,知行合一。最为难得可贵的是,他总是身体力行,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孱弱的读书人。他提倡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有力地矫正了当时已经僵化的程朱理学,只知道存天理,灭人欲。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阳明心学之所以受追捧,关键就是倡导知行合一的人生观。如果只知不行,那就是纸上谈兵,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如果只行不知,就会盲目蛮干,事倍功半,这是后来他的思想。这才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这个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有人认为,王阳明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我认为当然是不对的,这也是对这一观点的误解,知行合一是个整体,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能偏执一面。后来王学弟子由于自身的误解与学识的差距,走了极端,不能归咎于这一学说本身的问题。
再次,我还想谈谈阳明先生对于做学问的理解。他认为做学问应当按照如下步骤:静坐、省察、克治、纯天理。当年他受一位道人也是高人指点,打坐悟道,三天三夜,一言不发,滴水未进。因此,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阳明先生说,人每天都要学习问道,就象是打扫房子,一天不打扫,房子都会积很多灰尘。毛主席也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我们每天要精进求道,去除私心杂念,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阳明心学对世界影响:
最后,阳明心学不但在国内广为传播,而且阳明学作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孙中山先生曾经深刻指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而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更为直接:一生低首拜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