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Ⅱ:新丝绸之路上的摇滚【Vol.7】雄关漫道真如铁
西行漫记 Ⅱ:新丝绸之路上的摇滚
【Vol.7】雄关漫道真如铁
Leon君
信笔游疆 | 5.30, 2017
西去的列车上一片逐渐清晰了的荒凉,
仿佛听到牧马人的歌唱。
◆ ◆ ◆
☀
此刻再听到舛乐队的《西北》,比任何时候都有感觉,一路上的景象比去武威和张掖都要荒凉得多,之前还能见到山脚下的绿色田野,现在映入眼帘的基本上只有零星的绿草和一望无垠的荒滩。
果然是一过“塞上江南”张掖,教科书版的西北风貌就一展无余,干燥的季候风蒸干了少得可怜的降水,把大地吹成戈壁,把植被吹得稀薄。
现在,火车已经驶入河西走廊的腹地——酒泉盆地,也就是古肃州的地界,“肃州”酒泉与“甘州”张掖历来都是陇西重镇,到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后,各取两州的首字合为省名,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甘肃省”。
而我此行的第三站就是位于酒泉市区西侧二十公里处的嘉峪关市,没错,就是那座以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为名的省辖市。
很多人都知道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因为它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而比前者的头衔还多一个“雄”字的嘉峪关则是明长城最西的关口,帝国北拒胡虏的最后一道防线。
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嘉峪关,唐朝的玄奘法师肯定是无缘得见的,不过大师西行也曾路过嘉峪关北部的黑山山脉,据说山里有一块洁白的石头,是他当年遇到暴雨打湿了经书,然后停留于此晒经的地方。
我到嘉峪关的这天比大师走运一点,天空晴日朗朗,万里无云,就是晴得有点过了,阳光照得刺眼,头发都晒烫了。
吸取了之前在武威晒伤的教训,我到嘉峪关景区门口的集市上买了一对袖套,这玩意儿还是第一次用,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还挺上镜,真乃防晒、耍帅之不二神器。
整个嘉峪关市区都不大,紧挨长城而建,从嘉峪关火车站到嘉峪关长城景区只有七八公里的距离,打车十分钟。
◆ ◆ ◆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嘉峪关景区,现在已经建设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长城主题旅游文化园,占地三万多平米,从大门进去,要绕过一片长得像护城河一样的湖,嘉峪关外城的城墙就耸立在湖对岸的丘岗之上。
而湖这边,竖立着嘉峪关的建立者、明初大将冯胜的雕像。
我走到雕像所在的观景台上,目测了一下去外城门的距离,感觉有点远的样子,正巧想起进来的路上看到有租电动车的摊点,小车30块钱一次,不限时间,果断租上一辆,沿着湖边柳道,兜着风唱着小曲就奔向关城啦。
小车马力还挺大,吭哧吭哧地驾着它一转眼就驶到外城垣脚下。
眼见在荒草蔓生的土坡上探出檐角的东闸门,准备一拧油门长驱直入,结果刚要使上劲,就被赫然出现在路旁的工作人员叫停了,跟我讲里面不让骑机动车。
什么情况?我花30块钱就骑了十分钟,不是说好的不限时间吗?嗯……确实不限时间,但没说不限路线啊……敢情就这绕着湖过来的一小截儿啊,我还以为是整座关城里面都可以骑车来逛呢……这爹坑的,还挑不出它啥毛病。
没辙,只能把车就地还了,刚整了个坐骑还没过完瘾就被迫切换回徒步模式,心塞。
走到东闸门关口,这里是进入嘉峪关外城的主要通道。关顶上的阁楼挂着“天下雄关”的牌匾,楼下是三三两两出入城门的游人,人并不多,但很巧的是我遇到了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小伙——阿杰,他也是一个人来嘉峪关,我俩正好互相帮忙拍张照、打个卡,顺便搭伴同游一程。
走进外城以后,来到了一段狭长的地带,右手边是外城的北墙,左手边是台地和绿化带。
从地图上看,这片被分为内外两个部分的关城地区,像一只长柄的勺子,北墙是柄端,四四方方的内城就是“勺子”的口部。
沿着北墙走,首先会看到一座灰蒙蒙的碑亭,亭子里面立着“天下雄关”铭碑,是清嘉庆年间肃州总兵题写的,笔力雄劲。
碑亭边上建有一条碑廊,里面摆着明清时期的石碑,以及介绍长城各种著名关隘的图示,比如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之类的,还有嘉峪关旧时和现在的对比照片。
老照片大多是1908年德国探险家盖尔拍的,而原建筑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毁掉了,若不是有这些珍贵的照片,今人怕是再难重现昔日嘉峪关的雄姿。
从遮阳的碑廊穿过,再往前视野豁然开朗,顺着北墙望去,是巍峨雄壮的嘉峪关内城,也就是在各种宣传画和摄影大片上看到的那座遗世独立的大漠孤城。
嘉峪关的城池和我之前爬八达岭长城见到的青灰色的城墙完全不是一个画风,它的主体部分由黄土夯筑而成,垛堞和门洞砌的土砖,除了彩漆的门楼,几乎全身土黄,俨然一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沧桑景象。
整个内城开东西两门,门外筑有御敌的瓮城,和荆州古城的半圆形瓮城不同,嘉峪关的瓮城是规规矩矩的四方形,并且朝南开门,名为“朝宗门”。
进入瓮城向左便可望见内城东门“光化门”的高大门楼,著名的“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便悬于其上。
◆ ◆ ◆
进入内城就是真正踏入嘉峪关的核心地带了,城内陆域开阔,建有游击将军府和演武场,各占中轴线步道的一边。
环顾四周,被高耸的城墙整齐合围,城墙下半部分略显粗糙的墙面高六米,是嘉峪关初建时的高度,后世逐渐加高到九米。
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南北墙中段建有敌楼,城墙上每一个凹凸的垛堞都排列有秩,再加上东西遥相呼应的关门城楼,可谓建筑布局极其精准对称,真是治愈平衡强迫症患者的绝佳景观。
一进来刚好碰到演武场上正在上演古代士兵军训演练,演员们穿得很专业,除了普通的仪仗乐舞表演,还有“金枪锁喉”、“万枪顶身”这种硬气功表演,值得一看,走累了可以在这儿驻足欣赏一会儿。
像这样的仿古表演,嘉峪关每个半天会上演四场,军舞、出关、操练、巡城,每场时间间隔不长,不管你什么时候来的,总能碰上一场。
演武场对面的游击将军府,是明清时期嘉峪关的守将处理军务的地方,同时作为古代边境要塞,游击将军还负责打理边关商旅、联系西域、安抚少数民族等事务。
古代你想出国旅游或者去境外做生意,必须拿到“路引”(明朝的签证),才能通过嘉峪关。所以游击将军府就相当于古代的边防军、边检、海关、出入境管理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五合一的多功能组织。
关城的城墙和西安的一样,是可以上去的,从光化门内北侧的马道直达城顶。
站在城楼上扫视内城全景,略微呈现西宽东窄的梯形,每一边城墙约有160米长,围出2.5万平米的矩形内城,差不多有三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向东可以眺望嘉峪关西门“柔远门”以及西瓮城外的关门门楼。由于西门外面还建有一座罗城,所以比我从东边进来的光化门要多一个门楼。
所谓罗城,就是外城再向外突出一块三面围墙的矩形城垣,南北两端还加筑了箭楼,相当于给西门又加了一道坚固的防护,所以西门才是嘉峪关应敌的正门。
沿着内城的墙顶走了一圈,经过了堆放兵器的敌楼,向垛口往外望向嘉峪关谷地广袤的戈壁草滩,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嘉峪关外城延伸出去的北翼长城,绵延数十公里与山外的万里长城相连,组成古代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的巨型屏障。
◆ ◆ ◆
看完嘉峪关这一整套严密的防御体系之后,不禁让人联想起古代边关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每一首边塞诗里状写的“大漠”、“沙场”、“霜天”、“瀚海”等等旷远苍莽的意象,在我登临嘉峪关城楼的时候,变得如此清晰深刻,也许唯有西北边关这样的豪迈景致,才能激发诗人酝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诗情。
略有点遗憾的是,回程的时候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关门了,只看了一眼门口摆着的大将军冯胜和修关工匠易开占的胸像。
关于易开占还流传着一个“最后一块砖”的传奇故事。
据说他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换句话说,他就是个谙熟应用数学的高级工程师。
但是他的领导是一个非常刁钻严苛的监工,监工问他修嘉峪关需要多少块砖,他很自信地回答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感觉数据很随意啊),于是监工说要是多一块砖就砍掉他的脑袋。
而在施工过程中,并不十分自信的监工悄悄添了一块砖,结果修完之后刚好就多了这块砖,监工立马自信地来找易高工的茬,没想到易高工更自信,说这是神仙放的,叫“定城砖”,拿走城楼就会塌,这话瞬间让监工又不自信了,尽管自己心里有数是怎么回事,但也不好意思再为难他。从此,易高工和这块砖头便成了流传后世的精妙典故。
所以说,一个人的本事再大,还是不要显得大过你的领导,稍微掩藏一下你的锋芒,因为你的领导不一定会卖神仙的面子啊。
干了这碗毒鸡汤,嘉峪关的游览也全部结束了,告别一路同行的小伙伴阿杰,我回到了就在景区出口不远处的“阳关故人”青旅。天太热了,暴晒暴走了三个小时之后,强烈感觉再不阴凉一下要脱水了。
上期提要:【Vol.6】拜最大的佛,过最张掖的端午
----------------------------------------------
下期预告:【Vol.8】长城尽头的黄昏
LEONSPLANET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