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祖国好·家乡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陈希瑞作品

大地的女(微型报告文学)

陈希瑞(山东

青岛市“种粮大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平度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度市“劳动模范”、平度市“致富女状元”、平度市“三八红旗手”……所有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就是今年52岁的王玉芹,是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如果你是一只叫喳喳的喜鹊,或是一只“咕咕”叫的布谷鸟,那么在高远的秋阳下,你就会俯视到七月的家乡,被浓密的玉米重重包围着。玉米的穗状花朵肯定迷蒙了你风尘的泪眼,那半腰间吐出的长樱子,或浅红或淡黄,真的是要红有红,要黄有黄。当你驻足在玉米那颤颤悠悠而挺拔的肩上,仔细倾听玉米的呼吸或拔节声,就会嗅到一股来自大地深处的芬芳气息,嗅到一缕淡淡的玉米花的清香。

进入7月,由于接连下了几场好雨,大秋作物夏玉米长势喜人,幽深葳蕤,大地一片浓绿,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

在桑园村,我们如约见到了这位桑园村的女当家人——王玉芹。简短的几句话,把王玉芹的思绪一下带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王玉芹家住王家庄,离桑园村只隔一条清水河。由于母亲去世早,虽说王玉芹那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她要强懂事,剜菜割草,喂猪喂鸡……里里外外,都是父亲的好帮手。

说起割麦子,王玉芹说那是她最头疼的事情。

那还是她十五岁那年,学校放麦假回家,第一次跟父亲下地割麦子。面对着满地黄澄澄的麦子,风吹麦浪,心里很有些诗意,刚开始,她嘴里哼着小曲儿,手里挥着一把镰刀,割得很起劲。谁知过不了多久,她就手上起了泡,满脸涨红,浑身冒汗,汗珠子像雨点一样砸向地里。最受不了的是腰疼,那真是腰疼腿酸背抽筋,浑身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

她退却了,临阵脱逃了,她踉踉跄跄来到地头上的一棵树下,用袖子擦着早已变成灰黑的脸蛋,委屈地流下泪来。

不知何时,父亲已经站在她身边,伸手拍拍她肩膀,递给她一壶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啥也没说,就匆匆下地了。

那时候,王玉芹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家家户户种了那么些麦子,为什么没有大机械作业?听村里一个小伙伴说,她的一个嫁在东北的姑姑回家探亲说,东北的国营大农场割麦子,早就用上了“佳联”大联合,一天收获成百上千亩,根本不用人工费时费力,这不是神话是什么……

这天夜里,王玉芹瞪着一双大眼睛,望着夜色迷蒙的窗外,第一次失眠了。她甚至有些糊涂了,为什么东北国营大农场割麦子用的是大联合?为什么我家的几亩麦子,却只能弯腰弓背用小镰刀去割呢?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光如梭,直到2002年,已经嫁到桑园村35岁的王玉芹,跟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过着相夫教子的普通农家生活,伺候着公婆,拉扯着孩子,种着十来亩农田,生活过得虽不富裕,但也温饱有余。

村两委负责人见她为人正直,性格开朗,又有文化,就动员她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和计生主任。一些人劝她,这种差事出力不讨好,说不定还要戳脊梁骨挨骂,只有傻子才干呢!王玉芹说,让我干干试试,说不定大家喜欢我!

王玉芹走马上任了,在全身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一直寻思着如何给妇女们做个榜样,带领着大家致富。针对本村粮多草多的优势,她决定通过发展养殖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当即筹款7万元,购买20多头良种猪,建起占地3亩的养猪场。自繁自养,当年就收入三万多元。王玉芹养猪发了财,不光村里群众找她学技术,连周围村庄的村民也都纷纷跟着建猪场,一下子带起了周边三十多家养殖户。

因专业知识缺乏,刚开始,王玉芹的养猪事业多处碰壁。倔强的她,向懂行的人、向书本请教。她整天靠在猪场里,还要及时清理粪便,保持猪舍干净整洁、准确把握母猪发情期,适时配种受孕,按防疫周期严格进行生猪疫病防控,悉心照料仔猪……凭着不服输的勇气,她的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

2004年,王玉芹听说本村朱明萍因母亲去世,父亲重病无劳动能力,正准备辍学,当即承诺负担起朱明萍上学所有费用。朱明萍从初中到高中,又考上大学,整整十年时间,王玉芹承担了朱明萍所有的生活费和学费,直到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村民马春香的丈夫因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王玉芹找到马春香,鼓励她发展养猪。王玉芹帮她贷款、建猪场,还将家中两头快要下崽的母猪赶到马春香家。几年过去,马春香很快脱贫致富,光是家中存栏肥猪就有200余头。此外,白血病患童刘一、丧偶妇女刘春玲等,都是王玉芹帮扶的受益者。

受益的人多了,大家口口相传,给王玉芹起了个绰号:活菩萨。他们说,真菩萨谁也没见过,但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王玉芹,就是活菩萨!

直到2007年和2011年,桑园村“两委”换届时,王玉芹连续当选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桑园村,全村 2000多亩旱薄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谁指望种地发财,那真是妄想。村民大都粗放经营,只要种上了,收多收少老天爷说了算。

王玉芹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里形成,那就是租地,当一名种地大户,不,那叫农场主。

王玉芹经营家庭农场,源于她对土地情之深,而办大农场的决定,则关键在于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

从2009年开始,王玉芹用养猪所赚来的40万元,以每亩700元的价格转包过来进行集约化经营。从最初的400多亩到一年后的2060亩,再到含盖桑元村、大河岔村、马家西埠村等周边村庄的3500多亩土地。2011年她承包的3000多亩土地,年产粮食达400万公斤左右,纯利润收入超百万元,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如今王玉芹的大农场已经优化到2000亩左右。她就是想通过发展土地集约化种植,建起粮食生产基地,大规模种植小麦、玉米等良种作物,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

2000亩土地,怎么个种法?需要多少人力?王玉芹给出了答案:只需6个固定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分别负责浇水、管理、驾驶大农机等。当然,这还不包括农忙时节临时用工,农忙临时用工,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一百多人。

在王玉芹的大农场里,共有30多台套现代化大小农机,有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深松机、烘干机等,总价超过200万元。

每年春耕,王玉芹的浇灌机就显出了特别的神通,一天能浇40亩,完全不用人工。只要一合上电闸,那么多喷头就像天女散花,洋洋洒洒,又像一场适时的春雨,浇灌着美丽芬芳的田野。有时心血来潮,王玉芹还会站到地里,伸出双臂,任凭雨水浇灌,浑身湿透,那也痛快,因为她的心,都醉了。作为桑园村的当家人,她深知,党的一项项重农惠农好政策,不就是一场场适时的春雨吗。

山东第一台烘干机,就落户在王玉芹的农场里。一台10米多高的大机器,一次进粮食15吨,烘干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出售。大联合每天收下来的麦子,当天就可以烘干。王玉芹的农场已经实现了从耕种、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王玉芹说起自己的致富经,首先想到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对种粮食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扶持:光粮食、抗旱、化肥等补贴,每亩地就有100多元钱,王玉芹的农场能享受国家各项补贴几十万。

在王玉芹耕种的2000亩地里,1800亩是小麦,150亩是土豆,还有蔬菜大棚。为防止蔬菜大量上市时出现菜贱伤农,王玉芹只需拿出每亩36.8元的保费,便可获得每亩2300元的保险金额。政府的保底政策,让王玉芹在种植经济作物上没有后顾之忧。

王玉芹还有一个身份是凯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同时她还联合周围几个农村合作社成立了华凯联合社。联合社为周边群众提供种子、农药、肥料、农机等服务。

古语曰,慈不掌兵,善不为官。王玉芹身为桑园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有一颗奋发有为的上进之心,同样有一颗呵护弱者热爱公益的大爱之心,完全颠覆了这个古语。当村官这些年,她从未往家拿过一分工资,将所得全部岗位待遇和部分家庭收入无偿用于村庄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帮扶上。

每年春节前,她为全村所有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过节费200元,并多次个人出资为村里修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2013年她个人筹资2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4条水泥路,改善了全村道路状况。每年的夏收和秋收,她帮助困难户收获小麦和玉米,从未收取过一分钱。

已经52岁的王玉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扮演着三个人生角色:农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土地流转承包大户……她始终牢记一名党员的神圣职责,带领群众在希望的田野上努力开拓创业,勤恳耕耘……

脚踏宽厚的大地,我们仿佛听到大地母亲强劲的脉搏在跳动,仰望广阔无垠的蓝天,一只雄鹰正在展翅翱翔,放眼广袤千里沃野,我们仿佛听见大地的女儿在歌唱……

作者简介陈希瑞,网名神仙哥哥,作品散见于北京《大地》、《辽河》、《悦读》、《散文中国》、《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半岛都市报》、《作家报》、《农村大众》、《青岛日报》、《天柱》以及《今日平度》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小说散文300余篇,创作出18部吕剧和微电影剧本等网络文学作品200多万字,5000多字的散文《亲亲的土地》荣获全国首届鄱阳湖文学“陶渊明”杯散文大赛优秀奖进入前二十名并被结集出版,多篇散文入选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作品专辑,古装吕剧《状元郎》被成功搬上舞台,系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