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简介
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接受了美国自我心理学理论的训练,作为一名坚定保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他于1964年当选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然而,他最终开始质疑自体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为此押上了自己科学上的可靠性,以及他曾经为此建立的信誉。这一切,都是源自他的正直,以及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陷入僵局和过早终止治疗)的深切关注。
贴近体验与共情
这让科胡特认识到,共情是一种贴近体验(experience-near)式的观察,这种临床立场让他能够做出做出重大的发现。
例如,每当科胡特提供的干预措施偏离了 F 小姐的经验时,哪怕这种干预是对F小姐自己达成的结论的轻微修改,她也会因为科胡特破坏了她所取得的成就、毁掉了她的分析而异常愤怒。
科胡特放弃了自己的临床上的假定——即,假定她的愤怒是她对分析的阻抗的表现。科胡特认识到,这种假定阻碍了他理解F女士全部经验的能力。
这些从贴近体验共情角度进行的原初观察,让科胡特理解了F小姐对认可(recognition)的需要。科胡特认为这种需求是患者童年期共情失败体验而导致的发展停滞。后来他他将其理论化为镜映自体客体移情(mirror selfobject transference)。
从而,科胡特认为这种观察到的贴近体验模式就是共情。
在科胡特的理论和术语中,共情(Empathy)是最容易被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误解的概念。
科胡特经常提及的一件事就是,有些人觉得提倡使用共情是某种“心理治疗误用”——有些善良、友好、用爱来治疗患者,他对此极为恼火。并且他在临终前几天的演讲中,专门对共情这个术语,进行了全面的澄清。
在这次演讲中,他从本质上讲述了共情的两个不同的层次:抽象与操作层面的共情。
纯理论的共情(Abstract Empathy)是指共情在精神分析科学定义中的作用。
例如,物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经由感观、及感官增强工具辨别和感知到的世界。
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人类经验的数据),而分析师获得这些数据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内省的观察,以及对他人的替代性内省或共情 的观察。
例如,弗洛伊德假定驱力(drive)是心理和躯体之间的边界地带。
因此,驱力理论精神分析不应再被视为纯粹的心理学,而是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混合体,即“心理生物学”,或“生物心理学”。
对科胡特来说,共情只不过是让一个人能够了解另一个人的体验,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客观性。
也就是说,共情就是贴近体验观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