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疗病秘典 』内科 一

感 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药方1 

方  名 防风通圣丸

组  成 防风、荆芥穗、赤芍药、薄荷、川芎、连翘、栀子、黄芩、桔梗、麻黄、白芷、石膏、滑石、当归尾、甘草各60克。

用  法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用4.5克,用清茶送下。

功  能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  治 表寒里热证,症见气血凝滞,头痛腰酸,鼻塞清涕,周身骨节疼痛,憎寒壮热,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声哑,一切初起伤风伤寒。

特别提示 虚人及孕妇慎用。日常食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药方2 

方  名 香薷丸

组  成 藿香、木瓜、苏叶、茯苓各750克,香薷1500克,扁豆500克,陈皮、甘草各250克,丁香、檀香各125克。

用  法 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用1~2丸,不拘服用时间用新汲井水送下。时当夏月盛暑之时,无论男女大人小儿,宜常服之,不可缺少。

功  能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  治 暑湿证,症见燥渴脘闷,头目皆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四肢困倦,精神短少,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泻转筋,小便黄而短,大便溏且频。以上诸症,悉皆治之。

特别提示 清淡饮食。表虚有汗或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不可使用。

药方3 

方  名 香薷散

组  成 香薷500克,厚朴(姜汁炒)、白扁豆(炒)各250克。

用  法 上药水煎,浸冷,服用。

功  能 清热解表。

主  治 暑热乘凉,遇冷,阳气被阴邪所阻遏,症见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

药方4 

方  名 芎苏饮

组  成 川芎3克,紫苏、枳壳(炒)各4.5克,桔梗3克,前胡、半夏、茯苓各4.5克,木香3克,陈皮4.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散寒解表。

主  治 感冒,受风邪侵袭,症见头疼,胸满,发热,恶寒,脉浮缓。

特别提示 去川芎加人参,名为参苏饮。

药方5 

方  名 川芎茶调散

组  成 川芎500克,羌活、防风、荆芥、白芷、薄荷各750克,甘草1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加细茶1撮,煎浓汁调服。

功  能 解表祛风,升阳散热。

主  治 头痛,项强,出汗,怕风,脉弦浮数。

药方6 

方  名 香苏饮

组  成 香附(生研)9克,紫苏、陈皮各4.5克,甘草2克,生姜3片,葱白3根。

用  法 上药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散邪解郁,缓中止痛。

主  治 感冒,发热,头疼,胁痛,脉弦浮。

药方7 

方  名 消风百解散

组  成 麻黄24克,苍术(炒)、白芷各30克,荆芥、陈皮各45克,甘草2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服。

功  能 散风除湿,定喘止痰。

主  治 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声重,气喘,痰多,脉浮缓。

药方8 

方  名 局方神术散

组  成 苍术(炒)30克,羌活、白芷、藁本、川芎各45克,细辛、甘草各2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服。

功  能 解表散风,清热止痛。

主  治 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风,脉弦。

药方9 

方  名 冲和散

组  成 苍术(米泔浸用)、荆芥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用生姜汤调服。

功  能 清热散风,行气祛痰。

主  治 伤风,挟湿,症见发热,痰多,头目昏蒙不清,脉弦细。

药方10 

方  名 局方羌活汤

组  成 羌活45克,麻黄30克,防风45克,川芎、枳壳30克,前胡45克,菊花(去蒂)90克,蔓荆子、黄芩各45克,细辛15克,石膏(生)90克,甘草15克,茯苓90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9克,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功  能 疏风清热。

主  治 伤风,发热,肢体烦痛,头晕,目眩,脉洪缓。

药方11 

方  名 参苏饮

组  成 前胡、苏叶各3克,枳壳(炒)4.5克,半夏(制)、茯

苓、山楂(焦)、神曲(焦)各6克,羌活、防风各4.5克,枇杷叶6克,甘草(生)2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水煎,温服。

功  能 外散表邪,内清饮热。

主  治 内有饮热停滞,外受风凉邪气侵袭,症见头痛,呕吐,四肢酸软,脉浮缓。

药方12 

方  名 银翘散加减

组  成 薄荷3克,连翘、金银花各10克,淡豆豉12克,竹叶3克,桔梗(苦)6克,甘草(生)3克,鲜芦根20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辛凉清宣,苦寒泻热。

主  治 风温上受,邪在肺卫,上焦风热初起,症见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头痛,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

药方13 

方  名 疏解正气汤

组  成 苏叶6克,橘皮、半夏各3克,杏仁(研)、茯苓各9克,桑白皮6克,枳壳3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白芍药9克,水煎服。

功  能 疏风解肌,止咳化痰,理气。

主  治 寒热往来,身肢酸痛,胸胁胀满,痰壅咳嗽,懒食少寐。

特别提示 清淡饮食,注意保暖,避风寒。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症。

药方1 

方  名 加味三黄汤

组  成 黄连1.5克,黄芩、黄柏各3克,连翘4。5克,牡丹皮6克,栀子4。5克,赤芍药、薄荷各3克。

用  法 上药水煎,温服。

功  能 清热泻火解毒。

主  治 发热之脾胃湿热证。实火,气分偏胜,壮火升腾,症见发热,错语,口燥咽干,阳狂烦躁。

特别提示 饮食上宜食用清淡流食或半流食。汤药宜微温服,服药后酌加衣被,或进食少许热稀粥,以培汗源,助邪外达。

药方2 

方  名 白虎汤

组  成 石膏(洗)12500克,知母4500克,甘草225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用水约450毫升,加入糯

米30余粒,煎至300毫升,过滤去渣,温服。治疗小儿时,药量要减

少,或者加入人参少许,一同水煎。饭后服用。

功  能 清胃解热。

主  治 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经解除,症见心胸烦闷,口渴欲饮,呕吐,或泻下7~8天后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恶风,口大渴,舌头干燥,烦闷不解,想大量饮水;又治疗夏天中暑,大汗出,

恶寒,身体发热,口渴。

特别提示 此药宜立夏到立秋之间服用,春季和立秋后服用可

导致亡血,虚弱的病人不可以服用。

湿 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

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

药方1 

方  名 戊巳丸

组  成 黄连(如豆大)、吴茱萸、白芍药(如豆大)各120克。

用  法 上药一同炒,等到吴茱萸炒为黄色即停止,放冷,共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饭前用米汤送下。

功  能 补益,清热祛湿。

主  治 脾胃被湿所困,运化功能减弱,水谷不化,泄泻。

药方2 

方  名 坚中丸

组  成 黄连(去须)、黄柏各30克,陈皮15克,茯苓(去皮)、白术、泽泻各30克,肉豆蔻、白芍药、人参、桂枝、半夏各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饭前用温米汤送下。

功  能 清热祛湿。

主  治 脾胃被湿所困,泄泻。

  药方3 

方  名 水煮木香膏

组  成 木香、丁香、诃子(皮)、当归、藿香、黄连(去须)、白芍药、青皮(去白)、陈皮(去白)、甘草(炙)、厚朴(生姜制)各30克,枳实(麸炒)、干姜(炮)各15克,乳香、肉豆蔻、砂仁各30克,罂粟壳(蜜水拌炒深黄色)18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饭前稍热服用。

功  能 补益,行气,祛湿。

主  治 脾胃被湿所困,症见泄泻,腹痛,日夜均发作,肠鸣,不思饮食,每次想大便时即里急后重,或小便黄,或为脓血便。

痢 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药方1 

方  名 治痢方

组  成 紫菀、桔梗、赤芍药、白芍药、白术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5克。细切,用羊肝拌之,做面角儿食用。后用白开水送下,饭前服。

功  能 升清,和血,利湿。

主  治 湿热痢。

特别提示 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多食用生蒜瓣,或将生蒜瓣放入菜食之中;绿豆适量,煎汤饮用。或将马齿苋、陈茶叶共研细末,大蒜瓣捣泥拌和,入糊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1丸,

每日2次,连服2周。

药方2 

方  名 护心夺命丸

组  成 肉豆蔻45克,白芍药(酒炒)180克,甘草(炙)30克,橘红(广)、扁豆(炒,白)各90克,滑石180克,赤曲(炒研)120克,莲子肉(去心,炒焦黄)150克,升麻(醋炒,绿色)75克,黄连9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9克,用白开水吞服。

功  能 健脾止泻,和中补虚。

主  治 休息痢,虚弱人患痢及痢久脾胃虚者。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大黄丸

组  成 大黄(切片,蜜蒸,川)500克,白芍药(酒浸,切片,炒)180克,甘草(炙)90克,槟榔100克,木香(切片不见火,为末)30克,枳壳(炒)12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同水煎,木香和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白莱菔汤吞服9克,重者吞服15克。以泻2~3次,腹中爽快为度。胃气虚极之人,勿轻用之。积滞重而元气虚者,以人参汤吞服。孕妇以人参、缩砂汤吞服,服用后另用人参丸补之。

功  能 行气导滞,和血止痢。

主  治 湿热痢。痢初起壮实者可用。

特别提示 胃弱者禁用。

药方4 

方  名 诃子饮

组  成 御米(去皮蜜炒)1.5克,诃子(去核)2克,干姜(炮)2克,橘红1.5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空腹服。

功  能 摄肠止泻。

主  治 痢疾。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5 

方  名 薤白汤

组  成 淡豆豉(绵裹)250克,薤白1把,栀子7枚(大者破之)。

用  法 上药制成麻豆大,用水2.5升,先煮栀子10沸,然后下薤白,煎至2升左右,再下淡豆豉,煎至1.2升左右,去渣。每次300毫升。

功  能 清热止痢。

主  治 伤寒,痢疾,大便颜色如烂肉汁色,赤白带下,腹痛。

药方6 

方  名 化滞汤

组  成 槟榔、厚朴(制)、黄连、黄芩、白芍药(炒)、木香各4.5克,当归6克,青皮(炒)4.5克,滑石9克,甘草1.5克。

用  法 上药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清热化滞,行气止痢。

主  治 气滞,痢疾,里急后重,脉沉数。

药方7 

方  名 加味平胃散

组  成 苍术(炒)、厚朴(制)、黄连、黄芩、泽泻、木香、槟榔、陈皮、甘草各4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用米汤煎9克,去渣,温服。

功  能 调中清化,清热祛湿。

主  治 湿热,痢疾,脉细数。

药方8 

方  名 卫生汤

组  成 白术(土炒)9克,升麻2畅5克,人参4畅5克,茯苓6克,黄连(川)、木香各3克,山药(炒)9克,泽泻4畅5克,扁豆(炒)9克,甘草(炙)2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补脾健运,除湿止痢。

主  治 脾虚,痢疾,脉弱。

药方9 

方  名 真人养脏方

组  成 人参4畅5克,白术9克,白芍药(酒炒)、当归(糯粉拌炒)各4畅5克,肉豆蔻(糯粉包煨)、木香(煨)各3克,诃子(炒)、罂粟壳(炒)各9克,肉桂(去皮)、甘草(炙)各3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补益,止痢。

主  治 痢疾日久,滑脱,脉软。

特别提示 暴痢去当归,久痢加附子。

药方10 

方  名 诃藜勒散

组  成 诃子肉(煨)500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用米汤合服9克。

功  能 收涩止痢。

主  治 痢疾不止,放屁多,脉濡。

药方11 

方  名 千金温脾汤

组  成 大黄(醋炒)、人参、附子(炮)、炮姜、甘草(炙)各3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补泻兼施,止痢。

主  治 湿热,下利,痢久生寒,阳气虚衰,腹痛,脉紧细数。

特别提示 冷痢减少大黄用量,去甘草,加倍炮姜、附子用量,加肉桂。

药方12 

方  名 甘草干姜汤

组  成 甘草(炒黄)9克,干姜(炒黑)4.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温中益胃,祛寒止痢。

主  治 孕妇受寒,腹痛,胎儿下坠,下利不止,脉紧。

药方13 

方  名 二圣散

组  成 木耳(干黑,炒)30克,鹿角(胶,炒如珠子)0.3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9~12克,用温酒调下,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补益。

主  治 痢疾,泄泻,不问得病新久。

药方14 

方  名 黄连乌梅丸

组  成 乌梅(炒)、黄连(去须)各12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20丸,用温米汤送下。

功  能 清热止痢。

主  治 热痢。

药方15 

方  名 加减仓廪汤

组  成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各3克,川芎2克,茯苓6克,枳壳(炒)2克,桔梗3克,木香(研)、黄连(姜炒)各2克,扁豆(炒)6克,甘草(生)2克。

用  法 引用生姜1片、陈仓米3克,水煎服。

功  能 祛风除湿。

主  治 暑湿停滞于内,外感风凉邪气,头闷,身酸,恶心,胸满,泄泻,红白下利,一昼夜多达十余次,脉浮缓。

特别提示 仓廪汤治疗各种痢疾,发热,心烦,头痛,吃饭后即呕吐。

疟 疾

疟疾由感受疟邪,邪正交争所致,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

药方1 

方  名 疟母方

组  成 鳖甲(醋炙)120克,虫(煅存性,研极细)、橘红(广)各45克,射干(晒干)30克,青皮(醋炒)、人参各24克,肉桂(去皮)18克,干漆(煅烟起存性,研如飞尘)15克。

用  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用醋煮稀糯粥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12克,空腹用淡姜汤服下。

功  能 祛邪截疟。

主  治 疟疾。

特别提示 发作之后,遍身汗出,倦怠思睡,应注意拭干汗液,及时更换内衣。未发作之时,可在户外活动,但避免过劳。饮食应爽口而富于营养,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药方2 

方  名 六合定中丸

组  成 香薷、苏叶各120克,厚朴(炙)45克,枳壳(炒)75克,砂仁30克,甘草1.5克,扁豆(炒)75克,赤茯苓60克,丁香30克,羌活45克,木瓜75克,檀香30克,半夏(炙)60克,藿香12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每服4畅5克。

功  能 祛暑除湿,和中止泻。

主  治 中暑及由暑湿引起的疟疾、痢疾、霍乱、胸闷恶心,头痛腹痛,或吐或泻或痢等症。此方为香薷丸之加味,清暑之外侧重和胃。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和解化疟汤

组  成 葛根6克,银柴胡、萸黄连、草果仁(研)各4.5克,槟榔9克,藿香、陈皮、厚朴(炙)各6克,猪苓9克,茵陈6克。

用  法 引用蔓荆子9克,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和解少阳表里之半,分消三焦上下之势。

主  治 疟疾。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4 

方  名 驱疟散

组  成 附子(炮)30克,柴胡15克,当归60克,葛根45克,厚朴(制)、肉桂各30克,半夏(制)45克,黄芪(蜜炙)90克,甘草1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水煎15克,去渣,温服。

功  能 补火温营,祛寒截疟。

主  治 疟疾,热少寒多,自汗,四肢发冷,脉弦迟。

药方5 

方  名 人参养胃汤

组  成 人参4.5克,厚朴(制)3克,茯苓4.5克,草果(炒)3克,橘红、藿香、半夏(制)各4.5克,甘草1.5克,生姜3片,乌梅9克,苍术3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养胃调中,截疟。

主  治 疟疾,脾胃虚弱,食少,脉沉,称之为瘴疟。

特别提示 寒多加干姜,热多加柴胡、黄芩。

药方6 

方  名 四兽饮

组  成 人参、白术(炒)、半夏(制)各4.5克,草果(炒)3克,乌梅9克,茯苓、陈皮各4.5克,甘草(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健脾化痰,截疟。

主  治 疟疾,久疟,日久不痊愈,伤中气,导致痰湿不化,胸膈痞满,恶心,呕吐不止,脉弦细滑。

药方7 

方  名 柴胡养阴汤

组  成 柴胡2克,当归9克,陈皮、知母(酒炒)各4.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养营解表,截疟。

主  治 疟疾,久疟,日久不痊愈,营阴暗伤,邪留在经中,寒热往来不止。

药方8 

方  名 七宝散

组  成 槟榔、厚朴、草果(炒)、常山、青皮(炒)各3克,甘草1.5克,生姜3片。

用  法 用水、酒各半煎,去渣,过一夜后,第二天清晨热服。

功  能 祛邪截疟。

主  治 疟疾,病久,邪气衰弱,身体气血不虚,脉实。

药方9 

方  名 疟母散

组  成 鳖甲(醋炒)、桃仁各90克,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各45克,红花30克,香附(醋炒)60克,神曲(炒)90克,青皮(炒)45克,麦芽(炒)、海粉各9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神曲糊丸,每次用人参汤送下9克。

功  能 化积消坚,截疟。

主  治 疟疾,久结胁下,形成疟母,脉弦紧涩,

药方10 

方  名 正气散

组  成 柴胡、前胡、川芎、白芷、半夏(姜炒)、麦门冬(去心)、槟榔、草果(去壳)、青皮(去瓤)、茯苓(去皮)各3克,桂枝、甘草各1克。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热服。

功  能 养阴截疟。

主  治 疟疾初发,恶寒,壮热,头疼,口干,有汗。

药方11 

方  名 散邪汤

组  成 川芎、白芷、麻黄、白芍药、防风(去芦)、荆芥、紫苏、羌活各3克,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去渣,过一夜后,次日清晨温服。

功  能 解表截疟。

主  治 疟疾初发,恶寒,壮热,头痛,身痛,无汗。

特别提示 有痰加陈皮,有湿加苍术,夹食加香附。

药方12 

方  名 人参截疟饮

组  成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当归、青皮(去瓤,麸炒)、厚朴(姜汁炒)、柴胡、黄芩、知母(去毛)、鳖甲(醋炙)各2克,乌梅1个,甘草1克。

用  法 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2枚、桃脑7个,水煎,过一夜后,第二天清晨空腹温服。

功  能 补益截疟。

主  治 疟疾,病人身体虚弱。

特别提示 忌食用鸡、鱼、豆腐、面食等食物,以及忌房劳,生气。

药方13 

方  名 常山七宝饮

组  成 常山、草果(去壳)、槟榔、青皮(去瓤)、厚朴(姜汁炒)、知母、苍术(米泔制)、鳖甲各3克,乌梅1个,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生姜1片、桃脑7个,加入酒少许,水煎,过一夜后,第二日清晨温服,午间用药渣再煎服。

功  能 截疟。

主  治 疟疾,病人身体壮实。

特别提示 汗多加白术,去苍术;热多加柴胡、黄芩;寒多加桂枝;口渴加麦门冬、天花粉;痰多加贝母。

药方14 

方  名 参归鳖甲汤

组  成 人参1.5克,青皮(去瓤)、黄芪(蜜水炒)、鳖甲(醋炙)、当归(酒洗)、茯苓、白术(去芦)、厚朴(姜汁炒)、香附、川芎各2克,砂仁、山楂(去子)、枳实(麸炒)各1.5克,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生姜1片、大枣2枚、乌梅1个,水煎,饭前,温服。如果制成丸药,加用醋煮化的阿魏,合前药末,再用水醋少许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用米汤送服。

功  能 补益截疟。

主  治 疟疾日久,腹部及胁肋部有痞块,形成疟母。

药方15 

方  名 藿香散

组  成 厚朴(去皮)、半夏(洗)、生姜(去皮)各30克,藿香、甘草(炙)、草豆蔻、陈皮(洗)各30克。

用  法 把前3味药同捣烂,焙干,再同其余药共为粗末,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入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去渣,饭前服用。

功  能 行气截疟。

主  治 诸般疟疾,胸中痞闷,痰逆,呕吐。

药方16 

方  名 柴胡栝楼根汤

组  成 柴胡(去苗)30克,黄芩(去黑心)、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各1克,栝楼根6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畅5克,用水450毫升,加入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300毫升,去渣服用,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补气清热。

主  治 疟疾,寒热往来,烦渴引饮。

药方17 

方  名 小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去芦头)250克,半夏(汤洗7次,焙干)75克,黄芩、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各9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入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200毫升,去渣,稍热服,不拘服用时间。小儿分作2次服用。

功  能 和解表里。

主  治 伤寒,温热病,身体发热,恶风,颈项强直,胸部满闷,胁痛,呕吐,烦热,寒热往来,身上、面部皆黄色,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潮热不解,病后劳复,发热,头痛。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药方18 

方  名 小柴胡加桂汤

组  成 柴胡240克,人参、甘草(炙)、半夏(洗7次,切)、黄芩、桂枝(去粗皮)各90克。

用  法 每次用上药15克,水450毫升,加入生姜7片、大枣2枚,煎至350毫升,去渣,温服。

功  能 和解表里。

主  治 疟疾,先寒后热。

特别提示 口渴,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

咳 嗽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药方1 

方  名 清气化痰丸

组  成 半夏、天南星各45克,橘红、枳实、杏仁、栝楼仁、芩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姜汁和丸。每次3克,饭后用清茶送下。咳嗽用梨汤送下;胸膈不利,饮食少进,用生姜汤送下。

功  能 清肺,止嗽,化痰。

主  治 痰热郁肺型。痰热咳嗽,症见痰质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特别提示 忌生冷、油腻、辣椒、酒、动火之物。

药方2 

方  名 半夏天麻丸

组  成 人参、陈皮、神曲、白术、茯苓、黄柏、泽泻、黄芪、麦芽、天麻、苍术各120克,半夏240克,甘草6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和丸。每次3~6克,不拘早晚,用淡姜汤送下。

功  能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主  治 痰湿蕴肺型。痰厥头疼,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无力懒言,精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舟中,头疼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特别提示 本方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咯血者忌用。

药方3 

方  名 麦味地黄丸

组  成 熟地黄240克,山萸肉、山药各120克,丹皮、茯苓、泽泻各90克,五味子60克,麦门冬9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3~6克,空腹用淡盐汤送下。

功  能 滋补肺肾。

主  治 肺肾阴虚型。专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消渴饮水,

五心烦热,心火不降,阴水不升,咳嗽痰血,五脏虚损,腰痛耳鸣,眼目昏花,四肢无力,盗汗遗精等症。

特别提示 忌食萝卜、白酒、辛热之物。

药方4 

方  名 疏风止嗽丸

组  成 苏梗子15克,防风、干葛、枳壳(炒)、前胡、桔梗、桑白皮、杏仁、半夏(炙)、茯苓各9克,陈皮、川贝母(去心)、羌活、黄芩各6克,甘草3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每次9克,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疏风解表,宣肺止嗽化痰。

主  治 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或咳痰不爽者有效;久咳有痰,表邪未尽者亦宜。

特别提示 饮食清淡爽口宜消化,忌烟酒、辛辣之物。

药方5 

方  名 清肺抑火化痰丸

组  成 陈皮、半夏(炙)、前胡各30克,熟大黄、栀子(姜炒)、麦门冬、桔梗、枳壳、天花粉各18克,海浮石21克,杏仁、百部各12克,川黄连(姜炒)、甘草各9克,栝楼仁12克,黄芩37.5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每次服用6克。

功  能 清肺胃实热。

主  治 咳嗽痰黄,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牙齿疼痛者,亦可应用。

特别提示 饮食清淡爽口宜消化,忌烟酒、辛辣之物。

药方6 

方  名 清补理肺健脾丸

组  成 人参4.5克,生白术9克,茯苓15克,生地黄、当归各12克,杭芍药(炒)9克,橘红6克,麦门冬12克,桔梗、半夏曲各9克,川贝15克,甘草4.5克。

用  法 上药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次9克,用白开水送服。

功  能 益气养血,健脾化痰。

主  治 脾胃气虚而兼痰湿之证。

特别提示 同药方4。

药方7 

方  名 益气清肺缓肝丸

组  成 西洋参9克,茯神18克,生白术9克,生甘草4畅5克,生地黄18克,生杭芍药9克,牡丹皮12克,泽泻、真熊胆、犀角各9克,麦门冬18克,白蔻仁6克,浙贝母12克,苦桔梗、石斛各9克,郁金18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日早、晚各6克,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益气清肺而兼缓肝。

主  治 清肺热,兼治高热、衄血、目赤生翳。

特别提示 清淡饮食,注意情绪控制,忌恼怒。

药方8 

方  名 缓肝利肺化痰丸

组  成 生地黄15克,生杭芍药、麦门冬各9克,石斛、郁金各12克,苦桔 梗9克,橘红6克,款冬花、浙贝母各12克,炒知母、生桑白皮各9克,生甘草3克,茯苓、牡丹皮各12克,丹参、泽泻各9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每次9克,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止咳化痰,养血活血。

主  治 咳嗽并有呼吸道炎症,性急等。

特别提示 清淡饮食,避劳累,忌恼怒,注意情绪控制。

药方9 

方  名 二冬膏、梨膏

组  成 天门冬、麦门冬各240克,鸭梨20个。

用  法 把天门冬、麦门冬加水熬去渣,加川贝母60克,炼蜜收膏,此为二冬膏。鸭梨去核,取汁,对炼蜜收膏,此为梨膏。

功  能 消痰润肺,清肺生津降火。

主  治 二冬膏治肺胃燥热,咳嗽痰多;梨膏治干咳久咳,咳嗽燥呛,咽喉干燥,失音气促,痰中带血。

特别提示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

药方10 

方  名 通宣理肺丸

组  成 人参15克,苏叶30克,葛根19克,半夏(炙)15克,陈皮、前胡各22.5克,茯苓15克,枳壳(炒)22.5克,桔梗30克,甘草7.5克,木香5克,麻黄19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9克。

功  能 解热止嗽。

主  治 虚人外感咳嗽,发热恶寒,鼻塞不通,头痛无汗,四肢酸懒作疼。

特别提示 饮食清淡,注意休息。

药方11 

方  名 治诸般咳嗽方

组  成 桔梗(炒)、荆芥(炒)、紫菀(再炒,饭上蒸1次)、百部(再炒,饭上蒸1次)、白前(再炒,饭上蒸1次)各240克。

用  法 以上各药共研细末。每次9克,用开水冲服。如初感风寒者,生姜汤调下。

功  能 止嗽化痰,宣肺解表。

主  治 咳嗽。

特别提示 此方药性偏燥,阴虚劳嗽者不宜服。

药方12 

方  名 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

组  成 苏梗子、前胡各9克,橘红6克,天花粉、霜桑叶、甘菊、麦门冬、赤茯苓、谷芽(炒)、神曲(炒)各9克,竹茹6克,生甘草3克。

用  法 上药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炼蜜为膏。每次6克,用白开水送服。

功  能 宣肺止咳,止渴生津,祛风清热。

主  治 咳嗽,口渴,时有呕吐,纳食不香。

特别提示 饮食清淡,忌气恼。

药方13 

方  名 观音应梦散

组  成 人参3.3厘米(1寸),胡桃(不去皮)2个。

用  法 上药用大枣2枚、姜5片,水煎服。

功  能 益气止嗽。

主  治 老人体虚,咳嗽。

药方14 

方  名 清音丸

组  成 桔梗、诃子肉各30克,甘草1.5克,硼砂、青黛各9克,冰片1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次含化1丸。

功  能 止嗽开音。

主  治 咳嗽,失音。

药方15 

方  名 参胡三白散

组  成 人参、前胡、白术(炒)、茯苓、白芍药(炒)各4.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扶本疏邪。

主  治 肺虚伤风,身热,怕寒,咳嗽,气逆,脉虚浮弦。

特别提示 寒热加当归,气促加熟地黄,挟热加贝母,挟痰加杏仁,胸满加枳壳,痰多加金沸草,便溏加益智仁。

药方16 

方  名 拯阴汤

组  成 生地黄300克,人参90克,麦门冬(去心)150克,五味子60克,当归、白芍药(炒)各90克,薏苡仁180克,橘红30克,牡丹皮45克,甘草(炙)30克,莲子肉(去心)24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水煎15克,去渣,温服。

功  能 敛液生津,止嗽。

主  治 阴虚火动,咳嗽,气短,烦躁,脉濡数。

药方17 

方  名 吕洞宾仙传芦吸散

组  成 款冬花15克,鹅管石、陈皮各7.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和匀,分作7贴,分7日服用,每日服用1贴。夜间仰卧将1帖分作3次放入竹筒内,病人口含竹筒,近咽喉用力一吸,用温开水一口送下。

功  能 止嗽。

主  治 新久咳嗽,服用各种药物无效,服用此药物立效。

特别提示 本药忌铁器。老年人及体虚者加人参1.5克,冬天加肉桂4.5克。服药时不可多饮水,忌食油腻食物及盐类7日。药物服完之后,饮食少用油盐,半月后不忌。

药方18 

方  名 杏仁煎

组  成 杏仁(水泡去皮尖,炒)、胡桃仁(去皮)各等份。

用  法 上两味共碾为膏,加蜜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次服用1丸,细嚼,用姜汤送下。

功  能 止嗽。

主  治 老人久患咳嗽不愈,睡眠时不得卧,服用后立效。

药方19 

方  名 钟乳补肺丸

组  成 紫菀(去土)、五味子、白石英(捶碎)、款冬花、桂枝(去粗皮)、人参各250克,钟乳石(捶碎)、麦门冬(去心)、桑白皮各

22.5克。

用  法 上药为粗散,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粳米30粒,煎至250毫升,去渣,温服,饭后服用。

功  能 补气止咳。

主  治 肺气不足,咳嗽,上气,胸满,咽喉闭塞,短气,喘乏,寒从背起,口中如同含冰雪一样,说不出话。

药方20 

方  名 青龙散

组  成 人参(去芦头)、陈皮(去白)、五味子、紫苏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煎至200毫升,去渣,温服。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补气止咳。

主  治 咳嗽,上气,不得安卧。

药方21 

方  名 团参散

组  成 紫团参、款冬花、紫菀蓉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用水300毫升,加入乌梅1个,煎至200毫升,去渣,温服。饭后服用。

功  能 止咳。

主  治 肺气不利,咳嗽,上喘。

哮 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药方1 

方  名 定喘汤

组  成 苏梗、白芥子、苏子、桑白皮、百合、杏仁、陈皮、川贝母、白术、茯苓各120克,阿胶、黄芪各180克,天门冬、知母、半夏、当归、生地黄各6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蜡壳封护。

功  能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主  治 热哮型。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闷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特别提示 清淡饮食,忌恼怒。

药方2 

方  名 五虎二陈汤

组  成 麻黄、杏仁各3克,石膏6克,陈皮、半夏(姜汁炒)

各3克,茯苓(去皮)6克,人参2.5克,细茶1撮,沉香、木香(另水磨入)各1.5克。

用  法 上药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服。

功  能 化痰平喘,止哮。

主  治 哮鸣,喘促,痰多。

喘 病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药方1 

方  名 治喘方

组  成 补骨脂(酒蒸为末)300克,胡桃肉(去皮研烂)600克。

用  法 蜜调成饴,每日早晨酒服25毫升,不能饮者,用开水调服。

功  能 温肾纳气。

主  治 肾气虚型,喘与咳,腰脚痛。

特别提示 忌羊肉。

药方2 

方  名 礞石滚痰丸

组  成 礞石30克,大黄、沉香、黄芩(酒)各24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和丸,礞石为衣。每次服用2克或3克,小儿少用,用白开水送下,清茶亦可。

功  能 泻火逐痰。

主  治 痰热遏肺型。痰饮为患,头面烘热,眼目赤肿,眩晕风痫,齿颊痛痒,咽喉肿痛,黑色痰涎,嘈杂恶心,咳嗽喘急,心腹作痛;或腰背四肢暴痛,状如锉闪;或口糜舌烂,眼涩耳痛,咽喉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心下如停冰雪;或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或心下怔忡惊悸,小儿惊痫抽搐,并皆治之。

特别提示 本方力较峻,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者及孕妇等,皆应慎用。

药方3 

方  名 金匮肾气丸

组  成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各240克,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各90克,车前子、牛膝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80~90丸,空腹用米汤送下。

功  能 补肾纳气。

主  治 肾气虚型。脾胃虚弱,腰痛脚肿,小便不利,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臌症。

特别提示 忌气恼、房事、劳碌,忌食生冷、厚味、咸物。

药方4 

方  名 都气丸

组  成 熟地黄240克,山萸肉、山药各120克,丹皮、茯苓、泽泻各90克,五味子24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空腹用淡盐汤送下9克,用白开水亦可。

功  能 滋肾纳气。

主  治 肾虚气喘型。真阴亏损,虚火上炎,移热于肺,肺热则津液不能生血,转而变为痰,所以口燥舌干,咽喉疼痛,失音失血,咳嗽不止。

特别提示 忌白酒、萝卜、诸般血物。

药方5 

方  名 定喘汤

组  成 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各9克,苏子6克,杏仁4克,白果21个,黄芩、甘草各5克。

用  法 水煎,慢慢服用。

功  能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主  治 肺寒哮喘,胸膈发热。

药方6 

方  名 理中汤

组  成 砂仁、干姜(炒)、苏子、厚朴(姜汁炒)、桂枝、陈皮、甘草(炙)各3克,沉香、木香(水磨入)各1畅5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水煎,加入磨沉香、木香一起服用。

功  能 祛寒定喘。

主  治 寒喘。

特别提示 手足发冷,脉细加附子。

药方7 

方  名 五虎汤

组  成 麻黄、杏仁(去皮尖,炒)各9克,石膏15克,甘草3克,细茶1撮,桑白皮3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

功  能 发表定喘。

主  治 伤寒,喘急。

特别提示 有痰加二陈汤。服用本药后服用小青龙汤加杏仁。

药方8 

方  名 天门冬丸

组  成 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人参、百合、桑白皮(炙)、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贝母、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另研)各30克,前胡(去芦头)、五味子各1克,甘草(炙)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服用1丸,用绵裹,含化,顺津液咽下,或者用煎桑白皮汤化下1丸也可以。饭后服用。

功  能 补益清热,润肺消喘。

主  治 热邪侵袭肺脏,喘促,咳嗽,心神烦闷。

药方9 

方  名 神秘汤

组  成 陈皮(洗)、生姜、紫苏、人参、桑白皮(炒)各250克。

用  法 每次上药加水3升,煎至1升,去渣,温服。分3次服用。

功  能 补益消喘。

主  治 水气上逆乘肺,肺气不通畅,病人不能卧,卧下则喘,脉沉大。

药方10 

方  名 益脾理肺化痰汤合参脉饮

组  成 白术(土炒)6克,茯苓、陈皮、半夏(制)各4.5克,当归、白芍药(炒)、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3克,川贝母4.5克,桔梗、苏子(炒)、人参各3克,麦门冬(去心)6克,五味子(研)、甘草

(炙)各1.5克。

用  法 引用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  能 益脾理肺,补气化痰。

主  治 气虚,痰喘之症,又因为表受风寒,以致痰盛,喘促,不得卧,胸满,腹胀,不思饮食,四肢浮肿,身软,形气消瘦,气短,脉虚滑。

特别提示 此方为标本兼治之法,参脉汤功能为益心气,补肺气。

肺 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等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症。

药方1 

方  名 清肺葶苈丸

组  成 葶苈子(甜)、杏仁(去尖)各60克,木通45克,贝母(去心)、防己各6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大枣肉为丸,每次用桑白皮汤煎下9克。

功  能 清肺,泻湿热。

主  治 内有湿热,肺胀,喘急,浮肿,失眠,脉浮数。

药方2 

方  名 千金麦门冬汤

组  成 生地黄15克,麻黄(蜜炒)1.5克,麦门冬(去心)9克,半夏(制)、茯苓各4.5克,甘草(炙)1.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润肺开发。

主  治 内有湿热,外有邪气,肺胀,喘急,浮肿,失眠,脉数。

肺 痈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药方1 

方  名 泻肺汤

组  成 桑白皮(锉烧)、甜葶苈(隔纸焙)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9克,用水120毫升,煎至80毫升,去渣,饭后温服,以利为度。

功  能 泻肺清热。

主  治 肺痈喘急,坐卧不安。

特别提示 患者宜食用具有润肺生津化痰作用的水果与蔬菜,如橘子、生梨、萝卜等,忌油腻、厚味及一切辛辣、刺激等食物。

药方2 

方  名 排脓散

组  成 黄芪(盐水拌炒)、白芷、五味子(研,炒)、人参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饭后,用蜜糖调下。

功  能 排脓补肺。

主  治 肺痈,吐脓后。

药方3 

方  名 鸭汤

组  成 黄芪(蜜水炒)、防风、金银花、忍冬藤、金沸草、牛膝、桔梗各等份。

用  法 用鸭子1只,缢死,破开肚,将上药放进鸭肚内,用好酒煮,将酒煮尽为度,熬汤,吃鸭子。药渣晒干,共为细末,用酒调服。最后将鸭汤喝光。

功  能 消痈。

主  治 肺痈,咳嗽,吐脓血,腥臭,难闻。

肺 痨

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药方1 

方  名 补天河车大造丸

组  成 党参、熟地黄、黄芪、川续断、茯苓、虎骨、山萸肉、枸杞子、酸枣仁、杜仲各90克,五味子、肉桂、牛膝各45克,紫河车1具。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4.5克,空腹用酒或白开水送下。

功  能 滋阴补阳。

主  治 阴阳两虚型。先天不足,形体瘦弱,腰疼耳鸣,四肢无力,心虚自汗盗汗,健忘怔忡,遗精,及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如男子精冷绝阳;女子胎寒血冷。

特别提示 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弱虚时,可服补药。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增强正气。

药方2 

方  名 益阴治痨方

组  成 西洋参、蒺藜(酒洗)各120克,泽泻45克,熟地黄360克,山药180克,麦门冬(去心)、酒白芍药各90克,煅龙骨60克,木瓜(酒炒)40克,茯神150克,煅牡蛎60克,伸筋草(酒炒)45克,远志肉(去骨)24克,牡丹皮45克,炙甘草25克,当归身(酒洗)、菟丝子、莲须各9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  能 补阴,伸筋,壮阳气,去痨。

主  治 专治痨证,及一切阴虚、心肾不交。如体弱多病,腰胯骨筋疼痛,遗精等。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心 悸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药方1 

方  名 安神定志丸

组  成 党参、石菖蒲、远志、酸枣仁各60克,茯苓、柏子仁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

功  能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主  治 心虚胆怯型。心虚不足,神不守舍,恍惚不定,多记多忘,言谈不知首尾;或夜多怪梦;或盗汗遗精,怔忡惊怖,如畏人捕;或长夜不睡,白昼倦怠,皆因思虑劳神,心事不遂,耗散心血所致。

特别提示 戒思虑、妄想。

药方2 

方  名 益阴固本丸

组  成 熟地黄、山萸肉各120克,牡丹皮60克,茯苓120克,白术(土炒)、菟丝子各60克,黄连1.5克,肉桂1克,芡实60克,石斛15克,牡蛎(煅)24克,莲须60克,杭白芍药15克,山药(炒)、麦门冬(去心)各12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9克,淡盐汤送下。

功  能 滋补肾阴,收涩固精。

主  治 怔忡,男子滑精,心烦躁汗,夜寐不实,气短懒言,饮食减少。

特别提示 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忌过饥、过饱、烟酒、浓茶、生冷、辛辣,宜低脂、低盐饮食。

药方3 

方  名 养心健脾丸

组  成 党参、白术(土炒)各9克,茯神15克,焦枣仁12克,远志3克,当归(土炒)、杭白芍药(炒)各9克,杜仲(炒)12克,陈皮6克,薏苡仁(炒)15克,广砂仁(炒)5克,沙苑子9克,石莲12克,谷芽(炒)9克,山药(炒)12克,炙甘草5克。

用  法 上药共研面,用枣汤、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次9克,用白开水送服。

功  能 养心健脾。

主  治 心脾两虚。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4 

方  名 安神代茶饮

组  成 龙齿(煅)9克,石菖蒲3克。

用  法 水煎,代茶。

功  能 开窍镇惊安神。

主  治 心悸,惊痫等症。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5 

方  名 归神丹

组  成 朱砂60克,灯心草90克。

用  法 用猪心2个切破,装入前药,放入石器内,煮熟去猪心、灯心草不用,取朱砂研为细面,以茯神末60克、酒打薄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9~15丸,渐加至25丸,麦门冬汤送下,甚者乳香、人参汤送下。

功  能 安神定惊,解毒防腐。

主  治 心悸怔忡,失眠惊悸,耗气伤神,癫痫狂乱等。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6 

方  名 朱砂安神丸

组  成 朱砂(另研末,水飞过)6克,当归(酒洗净)7.5克,生地黄(酒洗)4.5克,黄连(酒洗,炒)18克,甘草(炙)7.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50丸,远离吃饭时间,空腹用米汤送下。

功  能 补血安神,定惊。

主  治 血虚,心烦,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特别提示 另有一方加人参、白术、茯苓、酸枣仁、麦门冬各等份。

药方7 

方  名 养血清火汤

组  成 当归、川芎各2克,白芍药(酒炒)、生地黄(酒洗)、黄连(酒炒)各3克,黄芩、栀子(炒)各2.5克,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30克,远志(去心)、辰砂(另研调服)1.5克,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水煎,温服。

功  能 安神除烦。

主  治 怔忡,心慌,神乱,烦躁不宁。

药方8 

方  名 安神镇惊丸

组  成 当归(酒洗)、白芍药(煨)各30克,川芎21克,生地黄(酒洗)45克,茯苓(去皮木)21克,贝母(去心)60克,远志(去心)21克,酸枣仁(炒)15克,麦门冬(去心)60克,黄连(姜汁炒)15克,陈皮(去白)30克,甘草6克,朱砂(研末,飞过)3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每次50丸,远离吃饭时间服用,用枣汤送下。

功  能 补血安神,定惊。

主  治 血虚,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

药方9 

方  名 牛黄铁粉丸

组  成 牛黄(研)7.5克,铁粉(研)、紫石英(研)、白石英

(研)、酸枣仁(炒)、茯神(去木)、陈皮(去白)、人参(去芦头)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拌匀,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煎人参汤送下,饭前服用。

功  能 镇定心气。

主  治 心气不安,惊悸不宁。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药方1 

方  名 茯神四逆汤

组  成 茯神6克,附子9克,干姜3克,人参6克,甘草1.5

克,木香2克,砂仁3克。

用  法 水煎,微温服。

功  能 调气止痛。

主  治 胸痹心痛(寒凌心脉型)。真心痛,水来克火,寒邪直犯病人,脘痛,呕吐,身冷,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

特别提示 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不宜感受寒冷,居住除必须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饮食调摄方面,不宜过食肥甘,饮食宜清淡,食无过饱,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应戒烟,少饮

酒。发作期患者宜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药方2 

方  名 九气拈痛丸

组  成 当归、高良姜、五灵脂、莪术、槟榔、青皮各120克,延胡索、郁金、木香、陈皮、姜黄各60克,香附150克,甘草45克。

用  法 用白开水送服。

功  能 疏肝解郁,缓急止痛。

主  治 冠心病,心绞痛,胃脘痛等。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千金高良姜汤

组  成 高良姜、厚朴(制)各4.5克,当归6克,肉桂4.5克,生姜2.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温中散寒,止痛消胀。

主  治 寒滞于中,营气不运行,心腹绞痛,胀满不安,脉紧涩。

药方4 

方  名 金铃子散

组  成 金铃子(酒炒)、延胡索(醋炒)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用酒送下9克。

功  能 调血泻热,行气止痛。

主  治 肝火旺盛,气郁不舒,心痛,脉弦数。

药方5 

方  名 崔氏乌头丸

组  成 附子(炮)、乌头各60克,赤石脂(煅)90克,蜀椒、肉桂、干姜各6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白蜜为丸。每次用冷酒送下6克。

功  能 温内解外,止痛。

主  治 冷风侵犯心包,导致突然心痛,牵涉至后背,长时间不止,脉紧。

特别提示 自觉药到痛处,即停药,未到则继续服用。

药方6 

方  名 清中汤

组  成 黄连(姜汁炒)3克,半夏(制)4.5克,栀子(姜汁炒)6克,草豆蔻(炒)3克,茯苓、陈皮各4.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清热调中,止痛。

主  治 中焦发热,痰凝滞不化,心痛不止,脉数。

药方7 

方  名 半硫丸

组  成 硫黄(醋煮,柳木搅碎)、半夏(汤泡,晒干为末)各等份。

用  法 用生姜汁调,蒸成饼,捣为丸。用无灰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用醋汤送下3~6克。

功  能 壮阳通闭,止痛。

主  治 阳虚,浊阴不降,心痛严重,久不痊愈,脉沉弦细。

眩 晕

眩晕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药方1 

方  名 头风神方

组  成 土茯苓(忌铁)120克,金银花9克,蔓荆子3克,玄参2.5克。

用  法 河水、井水各900毫升,煎至600毫升服用。

功  能 平肝潜阳,清利头目。

主  治 眩晕之风阳上扰证型,眩晕耳鸣,头痛且涨,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特别提示 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食物。

药方2 

方  名 半夏天麻丸

组  成 人参、陈皮、神曲、白术、茯苓、黄柏、泽泻、黄芪、麦芽、天麻、苍术各120克,半夏240克,甘草60克。

用  法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克,不拘早晚,用淡姜汤送下。

功  能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主  治 痰浊上蒙型。痰厥头痛,眼黑头眩,恶心烦闷,无力懒言,精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舟中,头痛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特别提示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所致眩晕,不宜应用。

药方3 

方  名 清风镇逆养阴丸

组  成 生地黄60克,当归身(酒洗)45克,川芎30克,生白芍药45克,醋柴胡24克,黄芩(酒炒)30克,石菖蒲15克,制半夏45克,煅磁石(另研极细水飞)、茯神各60克,神曲(炒)45克,枸杞子30克,黑栀子24克。

用  法 研极细面,炼蜜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粒大。每次9克,临睡用淡盐汤送下。

功  能 重镇安神,益肾平肝潜阳。

主  治 头晕目眩,眼目昏糊,耳鸣耳聋及神志不安,失眠心悸等症。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4 

方  名 清热养肝活络方

组  成 细生地黄15克,杭白芍药、酒当归各12克,羚羊角7.5克,明天麻6克,白僵蚕(炒)9克,川秦艽、橘红各6克,川贝母(研)9克,枳壳(炒)6克,炒建曲9克,生甘草3克。

用  法 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炼蜜为膏。每次服9克,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清热养肝活络。

主  治 头晕微痛,目不清爽等症。

特别提示 注意调整情绪,忌气恼。

药方5 

方  名 化痰清眩丸

组  成 法半夏60克,茯苓30克,炒枳壳15克,芒硝9克,天南星15克。

用  法 共研细面,用神曲糊为丸,如绿豆粒大。每日早、晚各服6克,用米汤送下。

功  能 清热、化痰、祛湿。

主  治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致湿聚生痰,湿邪上泛而致头晕目眩。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6 

方  名 和中止眩丸

组  成 旋覆花9克,天麻4.5克,川芎6克,菊花、全当归各12克,杭白芍药(酒炒)9克,生地黄12克,洋参15克,炒白术9克,茯苓12克,橘红6克,炙甘草3克。

用  法 共研细面,炼蜜,如绿豆粒大,每晚服9克,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补益气血,健脾化痰降逆,平肝止眩。

主  治 因风痰引起的头痛眩晕。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7 

方  名 肝厥头晕方

组  成 钩藤、陈皮、法半夏各3克,麦门冬、茯苓、石膏、党参、菊花、防风各4畅5克,甘草2畅5克。

用  法 引用生姜7片,水煎服。

功  能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主  治 肝胃不和,肝气挟痰上逆所致之眩晕。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8 

方  名 滋阴健脾汤

组  成 当归(酒洗)3克,川芎1.5克,白芍药、生地黄(酒洗)各2.5克,人参2克,白术4.5克,茯苓(去皮)、陈皮(盐水洗,去白)各3克,半夏(姜制)、茯神(去皮)、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各2克,甘草(炙)1克。

用  法 加姜、枣,水煎,早、晚服用。

功  能 滋阴健脾。

主  治 气血虚损,吐痰,眩晕。

药方9 

方  名 三因芎辛汤

组  成 附子、川乌头各4.5克,细辛1.5克,天南星(姜汤泡)6克,干姜(炒)4.5克,川芎3克,甘草(炙)1.5克,生姜3片,细芽茶9克。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扶阳散寒。

主  治 真阳虚衰,寒邪因此得以深入,元气不能运化,厥逆,头痛,眩晕,脉紧。

特别提示 面红,戴阳证加葱白2根,童便半杯。如果无效,加酒炒黄连1克。

药方10 

方  名 半夏苍术汤

组  成 苍术(米泔浸炒)、藁本各4.5克,柴胡、升麻各1.5克,半夏(制)、茯苓、神曲各4.5克,甘草1.5克,生姜10片。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调中疏邪。

主  治 胸中有痰,外风侵袭,眩晕,头痛,目涩,脉浮滑。

药方11 

方  名 川芎茶调散

组  成 川芎30克,防风、羌活、白芷、荆芥、薄荷、香附(炒)各45克,甘草1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用清茶煎,每次服用9克。

功  能 疏风解郁。

主  治 风邪久郁不解,导致清阳之气不舒,眩晕不止,头痛连及额部,脉弦。

药方12 

方  名 辛夷汤

组  成 辛夷(去毛)、菊花(去枝)、白芷、前胡(去芦头)、川芎、薄荷(去土)、石膏、白术、茯苓(去皮)、生地黄、陈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6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45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温服。饭后服用,每日3次。

功  能 行气解表。

主  治 肺气不通利,头目眩晕,鼻塞,声重,咯痰黏稠。

药方13 

方  名 川芎石膏汤

组  成 石膏、防风、连翘、薄荷各30克,川芎、栀子、荆芥、当归(切,焙)、芍药(生)、大黄、菊花、人参、白术各15克,甘草90克,滑石120克,寒水石、黄芩、桔梗各60克,缩砂仁1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9~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药汁,温服。每日服用2~3剂,饭后服用。或为极细末,每次用温水调服6~9克。

功  能 清热驱风,清利头目,宣通气血。

主  治 治疗一切风热上攻导致的疾病,头目眩晕,或疼痛,或满闷,或目病有时发作,或生翳膜,或鼻塞,口疮,烦躁,口渴,或小便淋漓,癃闭,或中风,偏枯,汗后余热劳复。

特别提示 忌食姜、醋等能导致发热的食物。

药方14 

方  名 白雪丸

组  成 天南星(炮)、白附子(生)、半夏(炒)各60克,滑石(研)、石膏(研)、龙脑、麝香各7畅5克。

用  法 上药用稀面糊为丸,面糊极稀为妙,如绿豆粒大。每

次30丸,饭后用薄荷茶送下。

功  能 清热化痰,清利头目。

主  治 痰实,眩晕,困倦,头目涨痛。

药方15 

方  名 白云丸

组  成 天南星(炮)、川乌头(炮,去皮)、白附子(生)、半夏(洗)各60克,滑石(研)、石膏(研)各90克,麝香、龙脑各0.3克。

用  法 上药用稀面糊为丸,面糊极稀为妙,如绿豆粒大。每次50丸,饭后用姜酒茶或薄荷茶送下。

功  能 清热化痰,清利头目。

主  治 痰实,眩晕,困倦,头目涨痛。

药方16 

方  名 平肝降逆汤

组  成 白蒺藜、半夏(法)各9克,石决明(生)30克,茯神(朱)12克,菊花、白芍药、晚蚕沙各9克,牡蛎(生)30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平肝降逆,摄纳心神。

主  治 肝阳上逆,冲犯阳明,症见头晕、耳鸣、心悸、不安,甚则呕逆、四肢发麻、脉弦细、沉取有力。

药方17 

方  名 清肝养阴汤

组  成 生地黄、白芍药、阿胶(清,烊化)各9克,鳖甲(炙)12克,钩藤、当归(身)各9克,甘草(炙)3克,木瓜9克,牡蛎(生)24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清肝养阴,和血通络。

主  治 忧思抑郁引起肝脾两伤,症见头晕眼花、心烦、失眠、舌红光绛、六脉细数。

药方18 

方  名 揉肝熄风汤

组  成 熟地黄12克,白芍药、钩藤、沙苑子、牡丹皮、木瓜(宣)、枸杞子、菊花各9克,牡蛎(生)24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揉肝熄风,少佐潜阳。

主  治 操劳过甚,五志气火并交于上,血虚经络失养,症见头晕目眩,下肢无力,每次遇到恼怒则抽搐发作。

中 风

中风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药方1 

方  名 清热养肝和络方

组  成 川郁金(研)9克,霜桑叶12克,生白术、细生地黄各9克,生杭芍药12克,酒当归9克,羚羊角7畅5克,明天麻、川秦艽各6克,炒僵蚕9克,橘红6克,川贝母(研)9克,炒枳壳6克,炒神曲9克,生甘草3克。

用  法 上药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炼蜜为丸膏。每次9克,用白开水送服。

功  能 养肝清热熄风。

主  治 筋骨急强,中风。

特别提示 加强护理,注重语言、肢体等康复锻炼。

药方2 

方  名 小活络丹加味方

组  成 川乌(炮去脐皮)、草乌(炮去皮)各15克,天南星12克,地龙(洗净焙干)15克,乳香(去油)、没药、天麻各12克,豨莶草18克,白术(生)24克,当归30克,白芍药(炒)18克,桑寄生24克,川芎12克,生地黄30克,橘红15克。

用  法 共研极细末,老酒、白蜜各半为丸,重4.5克,蜡皮封固,每次服用1丸,老酒送下。

功  能 清心明目,宽胸畅膈,宣通脉络,滋益营卫,理脾除湿。

主  治 风湿诸痹,肩背腰膝筋脉骨节疼痛,偏正头痛,或口眼斜,半身不遂,行步艰难,筋脉拘挛,肌肉顽木沉重,或皮肤作痒等症。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十香返魂丹

组  成 沉香、丁香、苏合香油、檀香、降香、乳香(去油)、藿香、白僵蚕(炒去头嘴)、天麻(微热)、朱砂(飞)、香附米(醋分为四次制,童便盐水酒)、琥珀各60克,安息香(水)、牛黄、麝香各30克,冰片15克,诃子肉、莲子(心)、栝楼仁(去净油)、郁金、礞石(醋煅9次)各60克。

用  法 各味药研极细面,用甘草120克熬稠汁,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金箔为衣。成人每次服用1丸,儿童减半。

功  能 芳香开窍,益智化痰。

主  治 一切痰厥、中风、中气、中脏,症见口眼斜、牙关紧闭、昏迷欲死,或诸风狂乱等症。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4 

方  名 通顶散

组  成 细辛、牙皂各等份。

用  法 上两味药共为细末,用少许吹入鼻中,有嚏则生。

功  能 通关开窍。

主  治 中风,风邪初中身体,关窍闭塞,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药方5 

方  名 三生饮

组  成 川乌头、附子各150克,天南星240克,木香90克。

用  法 上药研匀,每次9克,加生姜3片、人参9克,煎汤服下。

功  能 行经络,化痰湿。

主  治 中风,神昏,口闭不开,手足厥冷,脉沉紧细。

药方6 

方  名 三化汤

组  成 大黄6克,羌活、厚朴(制)、枳实(炒)各4.5克。

用  法 水煎,顿服。

功  能 化气,化热,化外邪。

主  治 中风,中腑,风痰瘀塞关窍,大便不通,病人身体壮实,脉沉有利。

特别提示 以大便通、汗出为度,不可过服。

药方7 

方  名 增补省风汤

组  成 川乌头(姜汁炒)1.5克,天南星6克,防风、半夏各4.5克,全蝎(去头足,炙)3个,木香(切)3克,白附子4.5克,甘草2克,生姜3片。

用  法 水煎,去渣,温服。

功  能 燥湿散风,化痰通络。

主  治 中风,阻塞经络,口眼斜,痰涎壅盛,邪气盛,病人身体壮实,脉紧滑。

药方8 

方  名 仓公当归汤

组  成 麻黄2.5克,附子4.5克,细辛1.5克,当归9克,独活、防风各4.5克。

用  法 用水、酒合煎。

功  能 行血祛风。

主  治 中风,贼风伤经脉,口闭不开,角弓反张,脉紧弦涩。特别提示 服用第一剂后应当苏醒,第二剂后少量出汗,第三剂后大量出汗,病应当痊愈。

药方9 

方  名 摄生饮

组  成 天南星(湿纸裹,煨)、半夏(姜汁泡)、木香各4.5克,苍术(生)、细辛、石菖蒲、甘草(生)各3克。

用  法 用生姜7片,水煎,温服。

功  能 行气开窍。

主  治 一切中风,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以及痰厥、气厥等各类,不省人事,初发时用此药。

特别提示 无热象的病人用此药。痰盛加炙全蝎3枚,仍先用通关散吹鼻。

药方10 

方  名 乌药顺气散

组  成 乌药、陈皮各6克,麻黄(去节)、川芎、白芷、桔梗、枳壳(去瓤,麸炒)各3克,白僵蚕(炒,去丝)、干姜(炮)各1.5克,甘草(炙)1克。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功  能 理气祛痰,疏风。

主  治 中风,骨节疼痛,肢体麻木,手足瘫痪,言语不利,筋脉拘挛,先服用此药疏通气道,然后再进风药。

特别提示 中风,一身麻木加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麦门冬;长时间患瘫痪,去麻黄,加天麻、防风、羌活、半夏、天南星、木香、当归;口眼斜加姜炒黄连、羌活、防风、荆芥、竹沥、姜汁;全身疼痛加当归、桂枝、乳香、没药;臂痛加羌活、防风、肉桂、苍术、紫苏;背心痛,合用行气香苏散,加苍术、半夏、茯苓;下肢浮肿加牛膝、独活、五加皮;腰痛加附子、桂枝;瘫痪2~3年,不能行走,合用独活寄生汤;妇人血风加防风、薄荷、荆芥;胸膈胀满加枳实、莪术;虚汗去麻黄,加黄芪;中风面目十指都麻木,是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附子、羌活、防风、乌药、麦门冬。

药方11 

方  名 养荣汤

组  成 当归、川芎(去毛)、白芍药(酒炒)、生地黄、麦门冬(去心)、远志(甘草水泡,去骨)、石菖蒲(去毛)、陈皮、半夏、茯苓(去皮)、枳实(麸炒)、半夏(用生姜、牙皂、白矾煎水浸2~3日)、天南星(同上制)、黄连(姜汁炒)、防风、羌活、秦艽、甘草各等份。

用  法 引用生姜3片、竹茹1团,水煎,加入童便、竹沥、姜汁少许,一同服用。

功  能 养血祛风。

主  治 风中血脉,四肢伸举不利,不能说话,以及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舌强,言语不利,痰涎壅盛,口眼斜,半身不遂。

药方12 

方  名 太一散

组  成 独活(去芦头)45克,续断、杜仲(炒,去丝)、肉桂(去皮)、牛膝(酒浸一夜)、附子(炮,去皮脐)、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头)、白芍药、当归(去芦头)各30克,川芎、熟地黄、秦艽(去芦头、土)、甘草(炒)各45克,细辛(去苗叶、土、头、节)3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温服。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补益祛风。

主  治 阳明经虚弱,风邪侵袭,口眼斜,麻木不仁,惊风,手足抽搐,不省人事。

药方13 

方  名 石膏丸

组  成 石膏(别研)、白附子(炮)、半夏(洗7次)、川芎、天南星(炮)、白僵蚕(炒,去丝)、菊花(拣净)、陈皮(去白)、旋覆花、天麻各30克,全蝎(炒)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生姜汁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渐加至100丸。饭后用生姜汤送下。

功  能 行气祛痰,清热祛风。

主  治 诸风,痰涎壅盛,头痛,眩晕欲倒,心悸,恍惚不宁,神思昏愦,肢体倦怠,颈项强直,手足麻痹。

特别提示 忌黏滑、生硬等物。经常服用可以治疗偏正头痛。

药方14 

方  名 生犀丸

组  成 犀角(生)30克,天麻(炙黄)、龟板(酥炙)各15克,牛黄(研)0.5克,茯神(去皮)、远志(去心)、人参(去芦头)、肉桂(去粗皮)、龙齿(酥炙黄)、朱砂(别研)各1克,麝香(别研)15克,龙脑(研)1克,石菖蒲15克,金箔、银箔各50片,羚羊角15克。

用  法 上药捣研极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饭后临睡前,用温水化服2丸,或加服4~7丸。

功  能 壮心气,镇心神。

主  治 心气虚,健忘,烦悸,常忧愁,欲昏倒,四肢颤抖。

药方15 

方  名 皂白丸

组  成 天南星(生)90克,半夏(生)21克,白附子(生)60克,川乌头(生用,去皮脐)15克,生姜(取汁)10克,皂角(去皮子,水浸一夜,3次,约水250毫升煮药,肥者)10克。

用  法 把煮皂角的水煮干,和其他药物一起共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饭后用生姜汤送下。

功  能 祛痰宽胸。

主  治 风痰、酒痰、茶痰、食痰,头痛,眩晕欲倒,手足麻木,痰涎壅盛。

特别提示 其他治疗中风的药物所不能治疗的,此药皆可以治疗。长时间服用此药可以宽利胸膈,饮食正常,不生一切风痰,大有神效。

药方16 

方  名 旋覆花丸

组  成 旋覆花60克,防风(去芦头)、白芷、菊花、天麻、天南星(炮)、白附子(炮)、半夏(汤洗)、陈皮(去白)、川芎、蝎梢(去毒,炒)、白僵蚕(炒,去丝)、石膏(研)各3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30~40丸,用温生姜汤或清茶送下。饭后服用。

功  能 除风化痰,清利头目。

主  治 诸风证,痰实,头目眩晕,欲倒,呕吐,恶心,恍惚不宁,神志昏愦,肢体倦怠,颈项强直,手足麻痹。

特别提示 长时间服用可以除风化痰,清利头目,可用于治疗偏正头痛。

药方17 

方  名 灵犀丹

组  成 犀角、天麻、防风、羌活、木香、白芷、菊花、白僵蚕(炒)、天南星(牛胆制)、甘草、地骨皮、山药、薄荷、川芎、蔓荆子、麻黄(去根节)、当归、桂枝(去粗皮)各30克,蝎梢15克,麝香(别研)6克,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60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2剂做8丸,朱砂45克为衣。每次服用1丸,不拘服用时间,细嚼后用人参汤化下,用茶或用酒也可以。

功  能 清热散风。

主  治 一切中风,言语不利,心神昏愦。

药方18 

方  名 分涎散

组  成 藿香、干蝎、白附子各30克,丹砂、腻粉、粉霜各60克,天南星(炮)30克。

用  法 上药同研均匀细粉,每次3~6克,用薄荷汤或清茶调下。

功  能 祛风化痰。

主  治 中风,痰涎郁滞,发不出声,口噤,手足抽搐。

特别提示 服用后,如果不呕吐、泄泻,再服用1次。

药方19 

方  名 益气活络化痰汤

组  成 人参4.5克,黄芪(制)9克,白术(炒)4.5克,橘红3克,附子4.5克,天南星3克,当归6克,茯苓4.5克,半夏(制)6克,桂枝、石菖蒲、远志各1.5克,甘草(制)1克。

用  法 引用煨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  能 益气温阳,活络化痰。

主  治 类中风,右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神思昏愦,小便不禁,六脉虚滑。

特别提示 病因,推测为气虚痰阻所致。

失 眠

失眠是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药方1 

方  名 清心莲子饮

组  成 石莲肉、黄芪、黄芩、赤茯苓、人参各3克,炙甘草、泽泻、麦门冬、地骨皮各1.5克。

用  法 上药加水1200毫升,煎至960毫升,空腹并饭前服用。

功  能 清心泻火。

主  治 失眠之心火炽盛型。症见小便赤涩,阴茎肿痛,或茎窍作痛,及上盛下虚,心火炎上,口苦咽干,烦热作渴。虚阳口干,小便白浊,夜则安静,昼则发热者。

特别提示 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心情舒畅。睡眠环境宜安静,饮食应清淡。

药方2 

方  名 朱砂安神丸

组  成 黄连45克,当归、生地黄、茯神、酸枣仁各30克,远志、甘草各15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次6克,临卧用灯心草煎汤送下。

功  能 补心生血,除烦解热。

主  治 心火炽盛型。症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3 

方  名 六味地黄丸

组  成 熟地黄240克,山萸肉、山药各120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90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克,空腹用淡盐汤送下。

功  能 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主  治 阴虚火旺型。症见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诸虚百损,形体瘦弱,四肢无力,肾气虚损,肌肤憔悴,寝汗盗汗,五脏虚损,多睡少食,骨蒸劳热,口渴腹痛,耳鸣淋漓。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4 

方  名 养心延龄益寿丹

组  成 茯神15克,柏子仁(炒)、丹参、酒白芍药、牡丹皮各12克,全当归(酒炒)15克,川芎6克,生地黄(酒洗)12克,柴胡(醋)9克,香附米(炙)12克,栀子(炒)、黄芩(酒)、陈皮各9克,野白术(炒)6克,枳壳(炒)、酸枣仁(炒)各12克。

用  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每次9克,用白开水送下。

功  能 养心安神,补肾滋阴,调肝理脾。

主  治 夜寐不实,心烦躁汗,耳鸣、噩梦连连,偶有滑精,坐立稍久则腰膝酸痛,劳累稍多则心神迷惑,心中无因自觉发笑,有时言语自不知觉,纳食不香等。

特别提示 同药方1。

药方5 

方  名 状元丸

组  成 人参6克,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酸枣仁(炒)各9克,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龙眼肉、生地黄(酒洗)、玄参、朱砂、石菖蒲(去毛,1寸9节者佳)各9克,柏子仁(去油)6

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猪心血为丸,如绿豆粒大,金箔为衣。每次20~30丸,用糯米汤送下。

功  能 补心生血,宁心定志,清火化痰。

主  治 健忘,怔忡,失眠。

药方6 

方  名 高枕无忧散

组  成 陈皮、半夏(姜制)、茯苓(去皮)、枳实(麸炒)、竹茹、麦门冬(去心)、龙眼肉、石膏各4畅5克,人参15克,甘草4畅5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补虚安神。

主  治 心虚,胆怯,昼夜不能睡眠。

药方7 

方  名 酸枣仁汤

组  成 酸枣仁2升,甘草30克,知母、茯苓、川芎各60克。

用  法 上药用水8升,先煮酸枣仁,剩6升,然后将其他药物放入,煮取3升,分3次温服。

功  能 补虚安神。

主  治 气虚失眠,气短,自汗,乏力。

药方8 

方  名 温胆汤

组  成 半夏、竹茹、枳实各60克,陈皮90克,生姜120克,甘草30克。

用  法 上药用水8升,煮取2升,分3次服用。

功  能 温胆安神。

主  治 大病后,身体虚弱,失眠,这个病是由于胆寒导致的。

药方9 

方  名 酸枣饮

组  成 酸枣仁(炒)7.5克,人参(去芦头)30克,白术、陈皮(去白,焙干)、五味子各3克,肉桂1畅5克,茯神(去皮)3克。

用  法 每次15克,加入生姜7片,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益气养血安神。

主  治 虚烦,不得眠。

药方10 

方  名 酸枣仁煎

组  成 酸枣仁(150克,炒,捣筛)只取45克,乳香(研)60克,蜂蜜120克,牛黄(别研)0.3克,糯米(炒)0畅2升,朱砂(研)15克。

用  法 上药除蜂蜜外共研细末,用酒0畅5升,加入蜂蜜用慢火煎,煎至如糖稀。每次服用1匙,用温酒调下。空腹时服用。

功  能 安神。

主  治 失眠。

药方11 

方  名 酸枣仁丸

组  成 酸枣仁(炒)、地榆各30克,朱砂(研,为衣)、茯神(去水)、人参、石菖蒲各15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水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次服用30~50丸,用煎人参汤送下,或用米汤送下也可以,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益气养血安神。

主  治 胆经不足,心经受热,精神恍惚,恐惧,有时盗汗,虚烦,不得睡眠,早晨轻,夜晚重,或眩晕。

药方12 

方  名 宁志膏

组  成 朱砂(别研)、乳香(别研)各15克,人参、酸枣仁(微炒)各30克。

用  法 人参、酸枣仁共为细末,加入乳香、朱砂拌匀,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次3丸,用温人参汤化下,或用荆芥汤化下也可以。

功  能 宁神定志,安眠止痛。

主  治 失眠,疼痛。

药方13 

方  名 养血清热汤

组  成 牡丹皮6克,赤芍药、石斛(川)各9克,栀子(炒)6克,生地黄、钩藤、何首乌、黄芩、远志各9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养血育阴,清泻肝热。

主  治 肝气郁久化火,热灼真阴受伤,阴不足则阳有余,有余为邪热过盛,不足为正阴虚弱,症见心烦、急躁、失眠、脉细数。

(0)

相关推荐